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蹄金和麟趾金考辨

2018-01-05 08:14:48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錢幣 2017年3期

楊 君 (中國錢幣博物館)

馬蹄金和麟趾金考辨

楊 君 (中國錢幣博物館)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發掘之前,錢幣界和文博界大都認定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分別是Ⅰa型(圖1)和Ⅰb型(圖2),或者將二者不加區分都合稱“馬蹄金”。這兩種古代黃金貨幣若敞口向上放置,特征如下:Ⅰa型“馬蹄金”,立體,中空,底面呈橢圓形,空腔廣大,敞口偏斜,空腔內外側有如金屬熔液自然流動的紋路;Ⅰb型“麟趾金”,立體,中空,底面呈圓形,空腔下大上小,空腔內外側有如金屬熔液自然流動的紋路。

圖1 Ⅰa 型,1978年河南省襄城縣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圖2 Ⅰb 型,1978年河南省襄城縣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

圖3 Ⅱa 型,海昏侯墓出土

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黃金貨幣,其中有鑲嵌掐絲金帶和玉片(或琉璃片)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即Ⅱa 型(圖3)“大馬蹄金”、Ⅱb型(圖4)“麟趾金”和Ⅱc 型(圖5)“小馬蹄金”。筆者認為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完全不同于傳統上認定的“馬蹄金”和“麟趾金”。那么真正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的形制鑄行背景及性質如何?試考辨之。

圖4 Ⅱb型,海昏侯墓出土

圖5 Ⅱc 型,海昏侯墓出土

圖6 1983年遼寧新金縣出土,旅順博物館藏

一 各類“馬蹄金”和“麟趾金”出土概況

“馬蹄金”和“麟趾金”在中國大江南北都有出土,北到遼寧、北京,西到陜西,南到楚國統治后期版圖及臨界地區的河南、江蘇等地。如,1983年遼寧新金縣花兒山張店出土Ⅰa 型“馬蹄金”兩件(圖6)[1];1986年遼寧省遼陽市“發現馬蹄金1件”,“馬蹄金為近似圓形,直徑5.1,高3cm。中空,周壁從底向上內收,前壁高,后壁低,由前、左和右向后逐漸收縮,形成馬的角質蹄形。”[2]根據描述,此枚遼陽市發現的黃金貨幣應該是Ⅰb型的“麟趾金”;1975年北京市懷柔縣崎峰茶公社社員發現馬蹄金1枚半,“完整的一枚重236g,底徑6、口徑3.5、通高3cm。呈截尖圓錐狀,中空,口小底大,底部微凹,腹內底有澆鑄凸起的波紋,形狀似馬的角質蹄殼(圖7)”,“剪半的一塊形狀與完整的基本相同,只是經剪鑿對開。因剪鑿的壓力將蹄殼形壓扁,成半月形餅狀。”[3]根據特征,這1枚半都應是Ⅰb型的“麟趾金”;1974、1975年間,西安西南郊的魚化寨北石橋“發現西漢馬蹄金(Ⅰa型圖8)4枚和麟趾金(Ⅰb型圖9)2枚”[4]。1968年,陜西省“咸陽市窯店公社社員在毛王溝村東250米處平整土地時發現馬蹄金一塊。該處是‘六國宮殿’范圍內的一塊臺地”,根據特征該枚黃金貨幣是Ⅰb型的“麟趾金”[5];1978年,時隔十年,在咸陽市毛王溝村又“發現麟趾金和馬蹄金各二枚”,“這次發現的馬蹄金與1968年咸陽毛王溝出土的形式相同,亦呈馬蹄形,內部中空,底部橢圓”,“麟趾金蹄形中空,底部呈橢圓形”,一枚底面邊劃陰文“斤一兩廿三朱”,一枚底面邊劃陰文“十五兩十朱”,“比較起來,麟趾金比馬蹄金體形大,底面為橢圓形,上孔徑大,底前部高,后部低,不是一完整的蹄形”[6],該文披露的“麟趾金”即Ⅰa 型“馬蹄金”,“馬蹄金”即Ⅰb型的“麟趾金”,與傳統表述正好相反。

圖7 1975年北京市懷柔縣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圖8 1974年西安西南郊的魚化寨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圖9 1974年西安西南郊的魚化寨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這類馬蹄金和麟趾金除了在以上遼寧、北京和陜西等地區有出土外,最大的出土地在河南、江蘇等楚國后期版圖內和相鄰地區。迄今,有三次重要的出土發現值得關注。

第一次重要發現:1974年,“河南省扶溝縣古城公社古北大隊社員孫本立、趙根旺,在古城西門內挖石灰池時,發現了兩件銹結在一起的銅器,上為銅鼎,內盛銀幣十八塊,重3072.9克;下為銅壺,內盛金幣三百九十二塊,重8183.3克”,“金幣:有金版與金餅兩種”,“金版:共一百九十五塊”,“金餅共一百九十七塊”,其中,金餅中的“Ⅳ式11塊,底面內凹,周壁向上收縮,上口稍小,內空,成馬蹄形,即馬蹄金。1號一塊完整,大而薄,底長6.5、寬5厘米,呈橢圓形……2號一塊,完整,底圓形,直徑5.2厘米”。該文中的“Ⅳ式”11塊金餅包括了橢圓形底部的Ⅰa 型“馬蹄金”和圓形底部的Ⅰb型“麟趾金”,可惜作者未進行再區分,而是合稱“馬蹄金”了[7]。

第二次重要發現:1978年,河南省襄城縣王洛公社北宋莊村“第六生產隊社員在村南約100米處平整土地時,發現一處窖藏金幣。金幣原裝在距地表深40厘米的一個繩紋陶罐內,發現時陶罐已碎”。“這批古代金幣計47件,共重4532.2克”,其中有各類楚金版26塊,“圓餅金”7塊,“馬蹄金”14塊。在14塊“馬蹄金”中,“編號1,圓形,底面稍內凹,周壁向上收縮,內空,前側斜度大,后側斜度小,但向內稍凹,左側有一窩,象征馬蹄窩”;“編號4,圓形”,與編號1同類;“編號2,橢圓形,底面稍內凹,周壁向上收縮成斜面,口小內空,后側凹槽象征馬蹄窩,外壁有鑄造時因冷阻而形成的水波紋”;剩下的11塊也“均為橢圓形,底面稍內凹,周壁近直,內空,不規則。大口,與底相等。后側內凹,左邊有一窩,象征馬蹄窩”[8]。從中可知,該窖藏中出土的14塊“馬蹄金”由12枚Ⅰa 型“馬蹄金”(同圖1)和2枚Ⅰb型的“麟趾金”(同圖2)構成。

第三次重要發現:1982年,江蘇省盱眙縣穆店公社南窯莊,出土黃金鑄幣三十六件,“黃金鑄幣為完整的金版和金餅,計‘郢爰’十一塊,金餅二十五塊,共重一萬一千克,是至今出土古代金幣最多的一次。”其中,“金餅二十五塊,含金量為百分之九十九,共重7663.4克。按其形狀,可分為三式”,“I式十塊。共重2848.8克。圓餅狀,底面微凹,表面隆起”;“Ⅱ式七塊。共重1841.4克。背面中空,底面圓形或不規則圓形”;“Ⅲ式八塊。共重2973.2克。形狀為背面中空,底面作橢圓形,如馬蹄形”,作者指出:“Ⅱ式與Ⅲ式同出,Ⅲ式底面為馬蹄形,當即馬蹄金(圖10),Ⅱ式底面圓形,當即麟趾金(圖11)”[9]。作者的分類與傳統主流意見相同。

2011年至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墓地出土了大量黃金貨幣,“金器,478件,約115公斤,有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版等。”[10]其中,僅在主槨室西的一個漆盒內就出土了大型馬蹄金5枚,小型馬蹄金10枚,麟趾金10枚。這次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與以前出土的Ⅰa 型“馬蹄金”和Ⅰb型的“麟趾金”完全不同,顛覆了當前學界的傳統認識。

圖10 1982年江蘇省盱眙縣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圖11 1982年江蘇省盱眙縣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馬蹄金、麟趾金和小馬蹄金分別為Ⅱa 型(同圖3)、Ⅱb型(同圖4)和Ⅱc 型(同圖5)。海昏侯墓馬蹄金Ⅱa 型和Ⅱc 型的特征:馬蹄形,橢圓底,中空;空腔內不見金屬液體流動的紋路,是一種平平的麻砂面,應該是鑄造馬蹄金時,熔化的黃金液體包裹陶質內芯而形成的鑄造態;腔體外是打磨光潔的黃金鏡面形態,底部和側面有模仿馬蹄紋理的凹刻線條,應是后期手工鑿刻、拋光加工所成;馬蹄金腔體口沿外有一圈黃金掐絲紋飾帶,掐絲紋飾帶緊貼馬蹄金外表面疊壓其上,應是后期鑄接或嵌接在馬蹄金上的;此外,腔體口沿內側,有四個近似對角分布的突出楔形榫頭(圖12),其工藝應是在泥芯上提前戳印出楔形凹坑,在馬蹄金鑄造時同時成型,其性質應是承接覆蓋在馬蹄金口部的玉片(或琉璃片)(圖13)的支撐物。海昏侯墓麟趾金的特征:大小近似Ⅱc型小型馬蹄金,形狀像一個狹長窄尖的靴子,其他如口外側黃金掐絲紋飾帶,口內部榫頭的設置,都與馬蹄金一致,僅紋飾帶的紋樣風格不一樣而已。

這類鑲嵌黃金掐絲紋飾帶、口部覆蓋玉片(或琉璃片)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的出土,立即引起了各界極大的關注。其實,這類馬蹄金和麟趾金不是第一次問世,早在1973年,河北省定縣40號漢墓出土“金餅四十塊、掐絲貼花鑲琉璃面大小馬蹄金各二件、掐絲貼花鑲琉璃面麟趾金一件”[11]。從披露的資料看,該墓所出大馬蹄金(圖14[12])即Ⅱa 型,麟趾金(圖15[13])即Ⅱb型,小馬蹄金即Ⅱc型,就連蹄口鑲嵌的掐絲紋飾風格也都與海昏侯墓出土的一致。該文當時就已經明確定名為“馬蹄金”和“麟趾金”。應該說,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這5枚馬蹄金和麟趾金已經是里程碑式的考古發現,但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同樣形制才被重拾關注。

圖12 小馬蹄金口內突出的四個楔形榫頭,海昏侯墓出土

圖13 小馬蹄金口部覆蓋著玉片或琉璃片,海昏侯墓出土

圖14 馬蹄金,1973年河北省定縣40號漢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圖15 麟趾金,1973年河北省定縣40號漢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二 “馬蹄金”和“麟趾金”正名

“馬蹄金”和“麟趾金”的固有形制到底是哪種:是以海昏侯墓和定縣40號漢墓為代表的鑲嵌掐絲紋飾帶的,還是以已經多次出土的不鑲嵌紋飾帶的形制為標準呢?

首先,從時間上辨析。歷史文獻中最早明確談及“馬蹄金”和“麟趾金”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書·武帝紀》記載:太始二年,“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瑞焉。’因以班賜諸侯王。”[14]可見,此前黃金不稱呼為“麟趾、褭蹏”,正式的“麟趾金”和“褭蹏金(即馬蹄金)”是從漢武帝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開始的。Ⅰa 型“馬蹄金”和Ⅰb型的“麟趾金”基本出土于戰國時期遺存,不可能是漢武帝太始二年專門改制的新型黃金貨幣。目前,Ⅱa 型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馬蹄金僅考古出土于海昏侯墓和定縣40號漢墓,海昏侯劉賀死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定縣40號漢墓墓主人中山懷王劉修死于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距漢武帝太始二年僅過去了三十余年。因此,在時間上,Ⅱa 型馬蹄金、Ⅱb型麟趾金和Ⅱc型小馬蹄金,與史籍記載的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最為吻合。

其次,從形制上辨析。漢武帝太始二年班賜的馬蹄金和麟趾金是對“白麟”和“天馬”蹄趾形狀的模仿。那么,當時發現的“白麟”和“天馬”蹄趾是什么樣的呢?試分“麟趾金”和“馬蹄金”分別考證。

關于漢武帝“麟趾金”。麟趾金是漢武帝因發現了“白麟”和“黃金”等祥瑞而鑄造的黃金貨幣。《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于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于天地。”[15]這是司馬遷記載本朝事件,應該非常準確,說明當時發現的“一角獸”形似“麃”,人們認定是麒麟并立即作為祭祀五畤的貢品,且作為祥瑞事件把“白金”(即白金三品)賞賜給諸侯。“麃”,《史記集解》“韋昭曰:‘楚人謂麋為麃。’”[16]在現代生物學上屬于“偶蹄目”的“鹿科”動物無疑,其蹄子的特點是:“第三和第四趾(指)特別發達,長短相等;第一趾完全退化,第二和第五趾不發達或缺如,因趾(指)為雙數,故名‘偶蹄目’。”[17]原來“偶蹄目”動物每足也有五個腳趾,只是第一趾完全退化,第二、五趾也功能性變小或缺如,僅剩下健壯的第三、四趾,因而人們在視覺上看到偶蹄目動物每足就兩個凸顯的腳趾瓣。中國有多種鹿科動物,如梅花鹿、麋鹿、駝鹿、馬鹿、馴鹿、狍等,對照這些鹿科動物的腳趾趾瓣,發現與海昏侯墓出土麟趾金實物極其相似。因此,麟趾金形制應是對偶蹄目鹿科動物腳趾單個趾瓣外形的模仿。

至于漢武帝在雍城發現的“瑞獸”是一只角,也好解釋,鹿科動物普遍長有雙角,有基因缺陷的鹿科動物可能就只長有一只角。現在也仍有類似的例證,如“新浪科技”2008年6月13日訊:“意大利一個自然保護區里發現一頭獨角鹿,鹿角長在頭部中央,與傳說中的獨角獸非常相像……這頭獨角鹿是一只1歲大的狍”[18]。另外,鹿科動物的雙角也可能由于爭斗、外傷以及兩角自然脫落的時間不一致等原因,而缺失一只,變成獨角。

此外,漢武帝時的“白麟”是不是犀牛呢?有學者認為,“麒麟原型是犀牛中的特殊一類:印度犀牛”[19]。這種觀點比較流行。犀牛中有獨角犀屬,如印度犀、爪哇犀。首先,追溯一下西漢時期關中平原的氣候狀況和犀牛在當時的分布狀況就可以作出判斷。根據物候史家的研究:“到了秦朝和前漢(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氣候繼續溫和。”[20]此前,商代和西周時期的關中平原生活著犀牛和大象等喜歡溫濕氣候的大型野生動物,但到戰國、秦、西漢時期,典籍中就基本不見關中平原有犀牛的記載,在歷史上,野生犀牛的活動地域不斷南移。1975年6月,在西安市郊區西漢初年薄太后南陵第20號從葬坑出土一具犀牛骨骼,作者認為,“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在南陵從葬的犀牛是飼養的中國犀牛,應該是并無疑義的。”[21]1963年,陜西興平縣出土了一件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牛尊[22](圖16),是一頭雙角犀牛(即中國蘇門犀),形態極為寫實,說明當時的工匠親自觀察過活著的犀牛。這頭犀牛的原型可能是關中平原偶然幸存下來的野生犀牛,也可能是南方濕熱地區進貢的貢犀。以上說明,在漢武帝時代,關中平原可能還有犀牛生存,那么,犀牛的腳趾是否成為麟趾金形制的樣本?犀牛是奇蹄目犀科動物,“前肢或后肢具奇數趾。三個趾均較細小,末端為扁爪。”[23]犀牛每足三個腳趾,比奇蹄目馬科動物極度發達的中趾顯得“細小”,而且每個趾瓣末端呈寬扁狀,不是狹長窄尖的形狀。海昏侯墓出土的麟趾金卻是狹長窄尖的形狀,與犀牛腳趾趾瓣的寬扁完全不同。應該說,制作麟趾金的工匠應該是見過“白麟”實物的,或者是得到過準確的描述信息的。麟趾金形制應該是對當時發現的“白麟”腳趾的寫實模仿,因而,該“白麟”不可能是犀科動物,而更應該是趾瓣狹長窄尖的鹿科動物。

圖16 1963年陜西興平縣出土的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牛尊,現藏國家博物館

因此,從出土各型“麟趾金”看,僅有海昏侯墓和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Ⅱb型麟趾金,在形制上符合漢武帝“白麟”鹿科動物腳趾的特點。

關于漢武帝“馬蹄金”。馬蹄金是漢武帝因發現了“天馬”和“黃金”等祥瑞而鑄造的黃金貨幣,《史記》稱“褭蹏”金。《漢書·武帝紀》注引應劭曰:“獲白麟,有馬瑞,故改鑄黃金如麟趾褭蹏以協嘉祉也。古有駿馬名要褭,赤喙黑身,一日行萬五千里也。”[24]可知“要褭”是古代駿馬之名,“蹏”即是蹄字。“褭蹏”即為駿馬之蹄,褭蹏金也就是馬蹄金。考古出土的Ⅰa 型和Ⅱa、Ⅱc型“馬蹄金”都是橢圓底中空造型,與馬科動物的蹄子都相似,但仔細比較,Ⅱa、Ⅱc型馬蹄金的外形更像馬蹄,而且其外面的凹槽或陰線刻紋更像是對馬蹄紋理的刻意模仿。因此,海昏侯墓和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Ⅱa、Ⅱc型大小馬蹄金,在形制上更符合漢武帝太始二年馬蹄金的特點。

經過考證辨析,真正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就是鑲嵌掐絲金帶并覆蓋玉片(或琉璃片)的Ⅱa 、Ⅱc型大小馬蹄金和Ⅱb型麟趾金,即海昏侯墓和定縣40號漢墓出土的類型。

需補充說明的是,Ⅰa 型和Ⅰb型的橢圓形和圓形中空黃金貨幣不是歷史上嚴格意義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只因其外形與人們想像中“天馬”和“白麟”的腳趾有些相似,而被長期誤認為馬蹄金和麟趾金。這兩種黃金貨幣之所以做成立體中空的形狀,應該是在鑄造過程中通過熔化的黃金液體自然流動成型,來彰顯黃金貨幣的高成色和沒有劣質金屬夾雜。后來,由于鑄造復雜、攜帶不變等原因,而被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圓形實心金餅取代,圓形實心金餅在西漢成為主流黃金貨幣。Ⅰa 型和Ⅰb型黃金貨幣可以分別稱為“橢圓形中空金餅”和“圓形中空金餅”,以便與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確切區分。

三 馬蹄金和麟趾金的性質

漢武帝太始二年鑄造頒賜的“馬蹄金”和“麟趾金”,是貨幣?是紀念幣?是商品?抑或僅是吉祥物?

根據史籍,鑄行馬蹄金和麟趾金是漢武帝為了紀念三起祥瑞事件的特別制作,借以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并通過“班賜”給各諸侯王擴大影響。從這個角度看,這不僅是一次貨幣史范疇的事件,更是一次政治文化事件。從本質上,該事件更有著經濟層面上的考量。漢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在位數十年,征伐不斷,干戈不息,造成“府庫益虛”“賦稅既竭”“縣官大空”[25],解決財政困難一直是漢武帝統治的重中之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祥瑞事件和貨幣改制有著深層的經濟原因。

先審視一下漢武帝在第一起“祥瑞”事件發生時的做法:“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于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于天地。”[26]其中“白金”,即《史記·平準書》指出的“造銀錫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二曰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三曰復小,撱之,其文龜,直三百。”[27]根據對出土實物的研究,發現“白金三品”基本都是鉛質的,是低價值的劣金屬,其價值卻被分別等同3000文銅錢、500文銅錢和300文銅錢,完全是虛值貨幣。可以看出,漢武帝當時借助第一起“祥瑞”發行虛值貨幣“白金三品”,目的是掠奪諸侯和富商大賈等的財富。即使當時以“賜”的名義進行的,“受賜”的諸侯們可能要以皇帝規定的兌換比例上交黃金或銅錢。《史記》記載得很清楚:“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后得行。”[28]當時大農令顏異一針見血指出:“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29]并因此惹惱了漢武帝。漢武帝同時發行的“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無疑都是虛值貨幣,志在掠奪社會財富以填補財政虧空。太始二年,漢武帝借三次“祥瑞”改制馬蹄金和麟趾金,應該和漢武帝當初發行“白金三品”性質相仿,即借祥瑞事件斂財。

從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的用材和做工來看,顯然不是普通黃金貨幣,馬蹄金和麟趾金過度的掐絲裝飾和非黃金材質的玉片(或琉璃片)鑲嵌都不符合常規黃金貨幣的標準,不利于流通,其極其稀少的出土數量也說明了這一點。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掐絲金帶和鑲嵌玉片,這種過度的裝飾是虛夸馬蹄金和麟趾金價值的借口,就如同后世王莽鑄行鑲嵌金絲的“一刀平五千”虛值大錢一樣。漢武帝在“班賜”諸侯王時虛高比值,借以斂財。

因此,漢武帝改制馬蹄金和麟趾金,其本質與發行“白鹿皮幣”“白金三品”一致,都是發行虛值貨幣,借以掠奪社會財富,彌補朝廷和皇室的財務虧空,這類貨幣改制因不符合經濟規律,在貨幣史上僅曇花一現。

四 馬蹄金和麟趾金“上、中、下”銘文解讀

2016年3月至6月,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出,主題是“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該展覽中,大馬蹄金橢圓形底部有分別帶“上”“中”和“下”三種銘文(圖17)的,小馬蹄金有帶“上”和“下”兩種銘文(圖18)的,麟趾金有帶“上”“中”和“下”三種銘文(圖19)的,因為目前詳細的海昏侯墓出土發掘報告還未公布,因而尚不能確知所有帶銘文馬蹄金、麟趾金的數量和分布等信息。

從展出的海昏侯墓馬蹄金、麟趾金銘文的形態看,都是陽文,鑄造態,應該是和馬蹄金、麟趾金一體鑄造而成,再稍加修飾。關于該種銘文的性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圖17 上、中、下字大馬蹄金,海昏侯墓出土

圖18 上、下字小馬蹄金,海昏侯墓出土

圖19 上、中、下字麟趾金,海昏侯墓出土

首先,“上”“中”和“下”銘文的黃金貨幣在同時期或更早的黃金貨幣中是否出現過?答案是肯定的,“上”字銘文重復出現在橢圓形和圓形中空金餅上。如:1974年河南省扶溝縣古城公社出土的中空金餅中,“1號”橢圓形中空金餅和“2號”圓形中空金餅的底面都有“鑿文‘上’字,字外有圓框”,另“4號一塊,底刻一‘上’字,字外有一方框”[30],因考古報告無圖,不能確知是橢圓形還是圓形中空金餅,字外的方框形象也不清楚;1978年,河南省襄城縣王洛公社北宋莊村發現一處窖藏金幣,“編號1”和“編號4”的圓形中空金餅,“底面有鑿文‘上’字”[31];1982年,江蘇省盱眙縣穆店公社南窯莊出土了七塊圓形中空金餅,“其中四塊印有‘上’字圓印”[32];1983年遼寧省新金縣花兒山公社出土橢圓形中空金餅兩件,“底部中心鑿有‘上’字圓印”[33];1986年遼寧省燈塔縣西馬峰鄉出土橢圓形中空金餅一件,“底的中心,用刀尖刻劃幾何形圓,圓內刻‘上’字”[34]。據以上考古報告,橢圓形和圓形中空金餅中存在著平面中心鑿刻“上”字陰文的情況,而且“上”字有同樣鑿刻的圓圈套住,這種現象在中空金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這種中空金餅平面鑿刻“上”字的解讀,不外有三個原因:其一,戰國秦漢時代,以黃金為上幣;其二,標示放置方向,平面向上,空腔向下,與人們放置盛器空腔向上的習慣不同,而應與實心金餅平面向上放置一致;其三,標示檢驗合格,如同后來西漢實心金餅普遍鑿刻“V”形戳印一樣[35]。筆者更傾向于后面兩個解釋。

馬蹄金、麟趾金陽文的“上、中、下”銘文與戰國空心金餅陰文的“上”字銘文性質相同?是否是一種繼承的關系?答案是否定的。“上、中、下”銘文的馬蹄金、麟趾金同時存在,戰國中空金餅“上”字銘文的三個解讀完全不適用于漢武帝馬蹄金、麟趾金。

當前,關于馬蹄金、麟趾金銘文的性質可以有以下共識:

第一,“上、中、下”銘文不是對黃金為上幣的標識,因為自身矛盾,中幣、下幣不是黃金。

第二,“上、中、下”銘文不是對馬蹄金、麟趾金成色分級的標識,這三種銘文的馬蹄金、麟趾金外觀和成色應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上、中、下”銘文不是對上林苑的標識,不存在中林苑和下林苑。

第四,應不是對助祭“酎金”放置方位的標識,因為諸侯祭祀宗廟獻金助祭的“酎金”是實心金餅類的標準黃金貨幣,不會拿馬蹄金、麟趾金這種虛值貨幣作為祭祀酎金。

“上、中、下”銘文的性質應該如何解讀呢?聯想到戰國時期燕國刀幣背后普遍鑄造有“左”“中”“右”“內”“外”等銘文,以顯示不同爐座的方位,錢幣學家戴志強等先生認為,“‘上’‘中’‘下’應是不同作坊的代號,是記作坊所在地的方位”[36],有相當的說服力,可備一說。此外,馬蹄金和麟趾金中存在沒有銘文的類型,與有“上、中、下”銘文的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馬蹄金銘文的解讀尚需學界持續的關注和努力。

總之,歷史上真正標準的“馬蹄金”和“麟趾金”,是漢武帝在太始二年(前95年)借發現“白麟”“天馬”“黃金”三起祥瑞發行的新形制虛值黃金貨幣,目的是掠奪社會財富,解決財政困難。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的外形模仿“天馬”“白麟”即馬科、鹿科動物的蹄足趾瓣,鑲嵌掐絲金帶并用玉片(或琉璃片)覆口。原來被誤認為是馬蹄金和麟趾金的橢圓形和圓形中空金餅,主要的流通在戰國時期,不是漢武帝發行的馬蹄金和麟趾金。漢武帝馬蹄金和麟趾金的“上”“中”“下”銘文性質可能是標識爐別,尚期待更多的釋讀。

(作者曾去海昏侯墓考古現場考察,得到了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幫助,在此致謝!)

注釋:

[1][33]許明綱:《遼寧新金縣花兒山張店出土馬蹄金》,《考古》,1984年第2期。

[2][34]馬云鴻:《遼陽市出土馬蹄金》,《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3] 張先得:《懷柔縣崎峰茶公社發現漢代馬蹄金》,《文物》,1976年第6期。

[4] 李正德、傅嘉儀、晁華山:《西安漢上林苑發現的馬蹄金和麟趾金》,《文物》,1977年第11期。

[5] 咸陽市博物館:《咸陽市近年發現的一批秦漢遺物》,《考古》,1973年,第3期。

[6] 王丕忠、許志高:《咸陽市發現的麟趾金和馬蹄金》,《考古》,1980年,第4期。

[7][30]郝本性、郝萬章:《河南扶溝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銀幣》,《文物》,1980年,第10期。

[8][31]郭建邦:《河南襄城出土一批古代金幣》,《文物》,1986年,第10期。

[9][32]姚遷:《江蘇盱眙南窯莊楚漢文物窖藏》,《文物》,1982年,第11期。

[10] 楊軍、徐長青:《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11] 劉來成:《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

[12][13]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金銀玉石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第245頁。

[14][24] [漢]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中華書局,1962年9月第1版,1992年第7次印刷,第二〇六頁。

[15] [漢]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四五七、四五八頁。

[16][26] [漢]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四五八頁。

[17]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668頁。

[18] 新浪網,新浪科技2008年6月13日訊:“意大利發現罕見獨角鹿”。網址:http://tech.sina.com.cn/d/2008-06-13/07252255313.shtml

[19] 王暉:《麒麟原型與中國古代犀牛活動南移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3卷第2輯,2008年4月。

[20]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

[21] 王學理:《漢南陵從葬坑的初步清理——談大熊貓頭骨及犀牛骨骼出土的有關問題》,《文物》,1981年,第11期。

[22]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興平縣出土的古代嵌金銅犀尊》,《文物》,1965年,第7期。該考古報告稱“我們初步認為,這件犀尊應是戰國末期遺物,即秦文化遺物”,后該件銅犀尊收藏在今國家博物館,年代已經修正為“西漢”。

[23] 文煥然、何業恒、高耀亭:《中國野生犀牛的滅絕》,《武漢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第1期。

[25] [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第八》,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一四二二、一四二五頁。

[27] [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第八》,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1973年第6次印刷,第一四二七頁。

[28] 同[25],第一四二五、一四二六頁。

[29] 同[25],第一四三三頁。

[35] 參見徐濤:《試論譚家鄉出土金餅的時代與性質》,《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5期。作者指出:“譚家金餅上的“V”形戳記應視為一種鉤校符號,用于檢驗金幣的成色及重量”。

[36] 戴志強、李君:《從西漢劉賀墓說到中國古代的金銀錢幣》,《中國錢幣》,2016年,第5期。

(責任編輯 劉 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va|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国产成人毛片| 五月婷婷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91青草视频|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91免费片|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午夜欧美在线|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av无码久久精品| 伊人91视频|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亚洲色图狠狠干|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1视频区|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欧美亚洲第一页|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欧美区国产区|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黄色网在线|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婷婷六月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第一页| 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91高跟丝袜|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91热爆在线|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黄片在线永久| 欧美亚洲欧美|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99久久|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综合色亚洲|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