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大可
文/圖 大可

高速公路你不陌生吧?平坦寬闊的道路,并排幾條車道。
如果你去過陜西省的西漢高速公路,就會發現,放眼望去,不是大道平展展,一路上車子要不斷“鉆進鉆出”。
鉆什么呀?隧道!
因為這條公路要穿過秦嶺。
我們常說“南方”“北方”,你知道是哪條“分界線”把我們國家這么區分開來的?
那就是秦嶺!它像一堵高大的墻,橫在國土中間的一段,擋住冬季的冷空氣,讓它們不能南下橫掃,也讓夏季的風,不能暢快地撲到北方大地。這才有了南北不同的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南北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
當然,作為分界“線”,淮河也參與其中,不過,它并沒有像秦嶺那般“身體力行”地起到冷暖阻隔作用。
想一想,在這樣偉大的山脈上,要打穿那么多的隧道,該多么不容易。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如果繞過秦嶺來建造公路,會大大增加路程。而修路不就是為了“走”得快嗎?
有人留意,經過的“有名有姓”的隧道有七八十個,什么仙人崖隧道、雙水磨隧道、唐家屋隧道……還有不少無名隧道,大概太短,人們不屑于給它們取名吧?也可能因為隧道處的位置,周邊沒有地名可以“借來”使用,干脆就省略了?隧道接二連三,究竟過了多少個,最后都數迷糊了!
為了穿山越嶺,自古以來人們花了很多心思與功夫。
古代有個大詩人李白,寫了一首詩《蜀道難》,詩一開始就感嘆道:“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走蜀道比上天還難啊!這是李白第一次到長安,在送友人去蜀地時寫的。
長安,就是如今的西安;蜀地,也就是如今的四川一帶。蜀道,是指古代長安通往蜀地的路,中間隔著秦嶺和大巴山。兩千多年前,古人為了翻越秦嶺和大巴山,就沿著懸崖峭壁修建道路,這種路被稱為棧道。其中,地處秦嶺深處的褒斜棧道,就是一條著名棧道。
在山上修路的方法很多。
比如,沿著石壁開出寬1~2米的石道,再鋪上橫木梁、木板。
還有,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個個深深的孔道。鑿成后,每個孔插上很粗的橫木梁;在孔道下方,鑿出一個個斜孔,插上柱子,柱子另一端支撐住橫木梁的另一側,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堅固的斜撐。如果橫木梁的另一側離懸崖下的谷底比較近,或者選擇建棧道的地方在河旁,河水不太深,就在谷底或者河底的巖石上,鑿出一個個深深的孔道,立上柱子,把斜撐改成直撐。支撐完成后,在橫木梁上鋪上木板。

古棧道遺跡
為了安全,有的地方還在路旁建一些欄桿。為了防止山上有石頭砸下來,有的地方還建了頂棚,是不是很考究啊!
要知道,雖然根據古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火藥的配方,可是那時通信比較慢,配方傳播還沒有普及,人們主要靠鐵錘、鏨子等簡單工具,用雙手在絕壁上一點一點地鑿出了這些孔道!
不過,古人還是有很多創新的、科學的方法的。
褒斜棧道中有一段被稱為“石門棧道”。這條棧道除了鋪路,還要挖出穿山隧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石門隧道。靠人的力氣來挖寬大高深的隧道,可不比鑿插木梁的孔道,如果巖石太硬怎么辦?聰明的古人先用火燒再立刻澆上冷水,一熱一冷,巖石會酥裂開來,這就是利用了它“熱脹冷縮”的特點。
除了褒斜棧道,古人還修建了子午道、陳倉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為開辟蜀道作了重要貢獻。
石門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車隧道,不僅可以走人,走馬,還能讓裝糧食等物品的車子通過,可見通道有多么寬、多么高!
這些棧道上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還有了“三十六計”的一個計策——暗度陳倉。這個計策更完整地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當年,一心想建立新皇朝的劉邦,敵不過兵強馬壯的項羽,被項羽趕往偏遠的地方。劉邦為了迷惑項羽,在經過棧道時,燒毀了好長一段木棧道,表示不再過來與他爭奪了。因為棧道用的是木料,可以燒毀——你看,“棧”就是木字旁嘛。后來,劉邦看到有機會可以戰勝項羽,也為了迷惑他,就派人修復棧道,做出要從原路返回來攻打的樣子,讓項羽只顧著從棧道那邊防范。果然,項羽把注意力放在了那兒,他的負責防衛的手下,知道棧道建造很艱難,所以譏笑劉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守衛得很是懈怠。哪知劉邦卻趁機暗地里從陳倉,也就是如今的寶雞的東部發起進攻,獲得大勝,為他最后建立漢朝奠定了基礎。
哈,棧道“改變”了歷史,還“成就”了《三十六計》。
現代人建造公路,有了許多先進的手段,光是機械就有什么隧道掘進機(也叫盾構機)、推土機、壓路機、平地機等等,似乎比古人要省力很多,其實要考慮的問題更多了。
西漢高速公路穿越了秦嶺和大巴山,讓蜀道不再“難于上青天”。但是,僅僅路好走是不夠的。
比如,秦嶺有“地質博物館”的美譽。它經過幾億年的地質變化:上升、沉降、震蕩、侵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可以研究地球變化的地質地貌。還因為這樣的地質地貌,以及秦嶺南北不同的氣候,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物與植物,被科學家稱為中國動植物的“基因庫”。罕見的“秦嶺四寶”:棕色大熊貓、金絲猴、朱、羚牛都是在這兒發現的;珍貴的華山松、油松以及很多中草藥等,都能在這兒找到發源地。
還有,建立漢朝的劉邦,曾在一個地方駐扎,就是如今的古漢臺,這是一個珍貴的歷史遺跡。在這里,這樣的歷史遺跡還有很多。
為了保護好這座“博物館”,在建造前,先應用衛星遙感技術,搞清楚了地質特征,把原本設計的特長隧道,改成一個接一個的短隧道群,減少了可能因太長而斷裂造成的危害。這樣看來,除了穿越秦嶺需要打通的隧道確實多,短隧道群也是讓人們覺得隧道不時“撲面而來”的原因之一。在建造隧道時又精確計算,盡量少挖掘。同時設置截水溝、排水溝等,以減少洪水沖刷對隧道帶來的危害。建造完成后,還特意填上土,種上與周圍同類的植物。
秦嶺“面貌”多變,除了隧道,有的地方還要造橋。為了避免大面積開山挖土石,就在山外預先搭建橋梁,然后運進山安裝。
所以,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行駛,車窗外秦嶺巍巍,郁郁蔥蔥,人們感嘆:好一條“生態路”!

古漢臺
現在,常有各種新詞匯出現,什么“滬浙科創走廊”“粵港澳大灣區”等等,想一想,哪個離得開“路”?“滬浙科創走廊”是借助G60高速公路,讓人才、科學技術等“流動”起來。“粵港澳大灣區”也是要通過公路、水路、鐵路、空路等等的連接,讓這個地區發展得更快。
那么“一帶一路”呢?你想想看,為什么很多國家都要中國去幫忙修路?
從古至今,路都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