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于野
騰訊財經2016年發表的一篇報道曾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是機器人寫的。此文有圖有數據,分段清楚,語句通順,意思明白,如果不知道的話,所有讀者都會認為它出自一位熟練記者之手。這有點讓人驚奇,但并未引起任何恐慌,絕大多數評論都認為記者目前還不用擔心飯碗。因為機器人在文中只是羅列了事實和數據,沒有任何評論分析,基本上就是個智能摘抄的工作。
可是,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值一提,那你根本就不了解現在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什么地步。
從2015年開始,美聯社對上市公司新財報的報道,已經完全不用人類記者寫了。有些英文媒體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報道體育比賽。這些寫作機器人早就超越了引用人類報告的階段,它們直接閱讀和分析數據,能判斷出哪些數字是關鍵信息,知道誰是今天賽場上的英雄,球隊在什么時刻開始反敗為勝,比賽的高潮在哪,并以此選擇報道角度和風格。
也許用不了10年,它就將不再是“它”,而是“他”。
據此我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人靠知識謀生的主流方法一變再變。
那么,在這種局面下人類當何以自處呢?我們應該像霍金說的那樣懼怕人工智能嗎?或者心甘情愿地給機器人當寵物嗎?
這就到了我要說的下一個階段,人得靠創造新知識來賺錢。機器人會的所有東西,都是跟人學的,它的能耐在于從已經發生的事情中找到規律,然后把這個規律用于新的事情。機器人,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
人的第一個任務是打破常規。近年來,美國總統選舉越來越強調大數據的作用,候選人的舉手投足都試圖合乎機器的要求,處處循規蹈矩地滿足選民,結果選民也厭倦了。而橫空出世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卻不按常理出牌,以性情中人的面目參加競選,動不動就語出驚人,民調反而領先。
不過機器人并非就不能創新。機器人可以用組合、進化,甚至窮舉的方法創造一系列新東西,比較其性能,再選拔其中有價值的推出來。但這不需要奇思妙想,而是純暴力破解。機器人也可以生成一大堆新的詩句和歌詞,只不過這時候它無法判斷哪句最好聽。
因為只有人才能判斷。人的喜好,可能是一個很難用機械化的方式去琢磨的東西,有很多人試圖用數據分析的方法預測哪類電影劇情能大賣,結果都不太成功。
所以人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表達自己的好惡。你的任何情感流露,哪怕是一條微博一個點贊,對機器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這也是一種創新。哪怕你看完一個報道之后在評論區開罵,哪怕罵得毫無營養,也能幫助機器人了解此時此地的人類。
我不敢肯定給機器人當受試者能有多賺錢。但表達感情宣布自己喜歡什么,是我們作為人類的神圣權利,將來可能還是義務,是機器人必須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的主權宣示。
過去,說一個人的大腦像電腦是夸他;將來,說人腦像電腦可能是罵人。在機器人時代,我們要想的是怎么讓自己更像一個“人”,而不要追求像電腦!崇拜電腦,是人類歷史上非常短暫的文化。
我在本文中用到了一些從網上取得的現成知識,可以說機器人對本文有所幫助。但主要內容和結論,不論對錯,都是我的原創,你不可能在任何搜索引擎中搜索到。所以我敢說這篇文章機器人寫不出來,所以我敢拿稿費。
……或者,至少現在它們還寫不出來。
(摘自2017年10期《飛碟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