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梅 孫艷華 孫群英
[摘 要] 結合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中主體之間的知識非對稱態勢和知識勢差,研究了團隊知識創新中主體的多重角色及其關系是主體間際網絡的形成依據。并得出基于主體間際網絡的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是在復雜的主體間際網絡中規劃與實施的,用新的理論和方法闡釋曾經的知識資源,個體在擁有共同知識經驗范疇的基礎上彼此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挖掘彼此的興趣點,建立和發展彼此的最佳聯系,從而實現大科學時代的知識創新理念。
[關鍵詞] 主體間際網絡;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1-0114-02
Abstract: Combining the knowledge asymmetry situation and the knowledg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jects in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ultiple roles of the subje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the teams. It is concluded that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ter-agent network i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in complex inter-agent network. Explaining former knowledge resources with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individuals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deeply on the basis of having comm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categories, tapping each other's interest points and establishing knowledge resources to develop the bes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so as to realiz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idea in the big science era.
Key words: inter-agent network, research team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knowledge innovation
一、問題提出
為了順應科技發展的需求,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了“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2003年中國科學院頒布了《創新團隊組建和管理辦法(試行)》,2004年教育部出臺了《“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支持辦法》。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構想[1]。在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3]。可見,高校仍然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高校在國家基礎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大創新時代知識創新所需知識來源的復雜性和知識創新規模的日益擴大,為了實現高水平的知識創新產出,分散的單打獨斗行為已經不適合大創新時代的知識命運共同體理念,知識創新的基本單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4]。為了實現高水平的知識創新產出,就必須確保主體之間能夠建立有效的知識協作關系和實施以團隊為基本研究單元的知識創新形式,實現知識資源主體之間關系所構成的網絡中有效流動,優化團隊內部知識資源體系[5]。因此以主體間際網絡為基本視域來研究高校創新團隊知識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邏輯上闡釋主體的多重角色,揭示團隊知識創新中主體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關聯,挖掘團隊知識創新中的主體間際網絡及其形成依據。
二、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中的主體角色分析
由于所學專業知識、所關注的主題領域以及以往研究深度的差異,團隊成員之間勢必存在著知識非對稱的情況,諸如同樣對于某一主題領域感興趣的兩個團隊成員,其中一位可能對方法研究更擅長,另一位可能對基礎理論研究更專深,因此即使是搞同一領域研究的也存在知識非對稱態勢[6]。這種態勢形成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非對稱的雙向角色,知識非對稱的態勢和主體角色對于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而言并非全然負面影響,同時也可以對其產生正向的影響。因為它可以助力團隊內部的知識結構完善,對于團隊成員之間彼此合作關系的建立形成強化的雙向吸引力,放大團隊知識創新的張力。
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存在并得以運行的重要依據在于單一主體成員無法完成其既定的知識創新目標,需要向其他主體成員尋求知識資源及其知識資源利用方式才能實現自身的知識創新目標。當從一個主體成員那里得不到令自身滿意的知識成分,勢必會擴大知識資源的選擇范圍,會挖掘更多的主體知識資源及其客體知識資源,這樣主體間際關系不斷得以擴大和完善,主體成員之間就可能建立知識尋求和知識貢獻關系以及潛在的知識供應-知識需求關系[7]。
在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活動中,個體成員的知識創新角色不是恒定的也不是對稱的。因為根據上述分析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非對稱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識尋求和知識貢獻關系,最終成員之間的知識創新角色也是動態非對稱的。當知識尋求主體為了實現自身的知識創新目標而要求其他主體為其知識創新成果提供知識資源的時候,必須明確其知識創新目標實現的具體方案及其所需的知識資源,因此首先要做出知識創新的總體規劃,做到知識創新引領的作用,被稱之為知識創新引領人。知識創新引領人對于其自身無法獨立完成部分所需的知識資源的主題范疇和內容導向非常清晰,但是對于其如何嵌入可能無法預知,或者知道其如何應用,但是由于精力所限,需要其他主體的參與,這些參與他人引領的知識創新活動的知識主體,我們稱之為知識創新貢獻者或者知識創新跟隨者。當然,無論是知識創新引領人還是知識創新跟隨者,其角色都可以是互換的,即在后續的一系列知識創新工程中,任何曾經的引領人可能成為貢獻者或者跟隨者,而曾經的跟隨者或貢獻者也可能成為知識創新引領人,這主要源于團隊成員獨立的知識創新思想和知識創新引領精神,最終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活動中就會不斷孕育著復雜的主體間際網絡[8]。這些團隊成員主體在這些復雜的間際網絡中繼續不斷地挖掘知識資源,進行新一輪的知識創新活動,從而使更加復雜的主體間際網絡形成并且不斷演化,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主體之間的嵌入關系以及明晰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
三、高校科研團隊中的主體間際網絡及其知識創新
高校科研團隊的形成是由主體成員及其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形成,最微觀的機制在于任何兩個個體成員之間能夠建立關系,而且并不是所有成員都是同時加入這個團隊的,每個個體成員在成為團隊的正式成員之前都是要和其中的某個成員或某些成員之間存在或者能夠建立關系,通過彼此的可信賴程度對加入團隊產生正向的心理預期,能夠感到自己在加入團隊的后續知識創新中能夠有所收獲、能夠有所作為、與自己的知識創新信念和理念相匹配。這些正向的心理預期都是以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為基礎的。因此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的基礎性的主體間際網絡就是主體之間的信任網絡[9]。
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源于個體成員之間精神上的高層次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初步分享彼此的知識創新經驗,在彼此分享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共同的知識經驗范疇和默契的知識創新理念,強化彼此的信任,這些強化的信任必然擴大個體成員的圈子,形成團隊的社會契約[10]。為了團隊知識創新的可持續性,這種基于信任的團隊契約精神將作為團隊公共秩序融入團隊的文化,保障團隊知識創新的正常運行(如下圖所示)。
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中成員的知識交流與信任關系確立圖
團隊成員之間有了信任,彼此才能深入分享彼此過去的知識經驗,從彼此差異化的知識經驗范疇中求同存異,構建彼此共同的知識經驗范疇,互相啟發,不斷進行思想的沖擊以及創新性思想觀點的培育。彼此感到基于知識交流所帶來信任的可持續性,是個體成員理性嵌入的結果,也為后續的關系型嵌入提供正向的心理預期,從而使最初進行深入交流的成員可以帶動并吸引其他成員與可信任的對象進行知識交流,不斷加入這個知識創新圈子里,強化彼此的身份認同。此時團隊作為一個開放式知識創新系統,不斷融入新的知識主體,吸收新的知識資源,團隊內部的知識勢差呈現動態變化,形成知識結構張力,為團隊知識創新奠定知識交流基礎。
共同的知識經驗范疇不僅會促進彼此思想觀點的交流,而且可以分享彼此已經掌握的客觀化顯性知識資源及知識主體信息,所以個體的知識經驗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得以擴充,并系統地對知識資源進行傳承和優化,在傳承優化的過程中實現漸進式創新。如果在知識交流、傳承并吸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所持有的觀點與現有主流的學術觀點出現對立、沖突,可以將批判性思維融入目前團隊知識創新活動中,這就是顛覆性創新的初始理念。顛覆性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首先要有顛覆性創新靈感,通過融合創新實踐,形成顛覆性思想觀點,并在創新的實施過程中經過團隊主體彼此之間的深入探討和檢驗,驗證顛覆性創新的可行性,吸收以往創新活動的合理之處,大幅度改進以往創新活動的負面影響,所以團隊的顛覆式創新需要系統的傳承和突破,這不僅需要團隊內部深厚的知識積累,而且還需要團隊內部成員強勁的知識整合和知識吸收能力[11]。
綜上所述,高校科研團隊知識創新是在復雜的主體間際網絡中規劃與實施的,包括個體對以往知識資源的傳承和反思,用新的理論和方法闡釋曾經的知識資源,個體在擁有共同知識經驗范疇的基礎上彼此進行深入交流和合作,挖掘彼此的興趣點,建立和發展彼此的最佳聯系,實現大科學時代的知識創新理念。
[參考文獻]
[1]趙麗梅,孫艷華.面向知識創新的高校科研團隊內部知識整合的特征與內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71-176.
[2]白春禮.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位置[N].人民日報,2014-07-21(07).
[3]董瑞豐,王玨玢,周自揚,周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釋放創新潛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之三[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30/c_1122914300.htm.
[4]王雎,羅珉.知識共同體的構建:基于規則與結構的探討[J].中國工業經濟,2007(4):54-62.
[5]張桂平.知識型團隊內隱合作的驅動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18):99-102+35.
[6]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張幃,葉雨明.高科技創業團隊的合作驅動因素研究[J].技術經濟,2012,31(7):59-65.
[8]王旻霞,趙丙軍.科學知識網絡的結構特征及演化動力[J].情報雜志,2014,33(5):88-95.
[9]宋源.團隊信任、團隊互動與團隊創新——基于虛擬團隊的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1):85-93.
[10]張加春.嵌入性信任:網絡社會下的信任關系[J].中州學刊,2016(6):162-167.
[11]王建平,吳曉云.制造企業知識搜尋對漸進式和突破式創新的作用機制[J].經濟管理,2017,39(12):58-72.
[責任編輯: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