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摘要:本文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綜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為案例,論述了本次環境影響評價如何在規劃啟動階段即介入工作,為其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規劃環境評價;早期介入
1、項目背景
前海地區地處珠江口東岸,深圳市蛇口半島西部,毗鄰香港,是珠三角灣區穗—深—港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同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建設成為全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引領帶動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升級。前海作為深圳未來30年發展的核心地區,作為深港合作的先導區和珠三角地區發展的引領區,前海合作區應為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樹立新的標準。此次綜合規劃環評不僅成為衡量規劃好壞的工具,在資源緊約束條件下,環評工作本身對于破解前海發展的資源瓶頸,在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審視前海合理的城市開發,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2、環評工作組織形式
2.1以聯合體形式開展工作
2010年8月,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布招標公告,對《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綜合規劃》進行公開招標,招標需求中明確提出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作為規劃專題之一設置。在規劃啟動階段即以聯合體的形式開展合作,環境影響評價人員作為規劃編制項目組成員全程參與規劃編制工作,是深圳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一次新的嘗試。
2.2規劃環評與規劃編制緊密結合,全程互動
一般來說,第三方評價雖然能夠很好的體現客觀性和專業性,但如果和規劃編制單位的溝通與合作不好,會大大影響環評工作的質量。在本項目實際工作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小組作為規劃課題組成員全程參與規劃編制工作,從概念性規劃階段即介入到編制工作中,加強環評方與規劃方的交流,及時反饋對于規劃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尤其在土地利用和生態建設的矛盾協調等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上大大強化了雙方的協調與溝通,較好的提高了規劃環評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綜合規劃”編制工作采取工作坊形式,定期組織各專題負責單位就階段性成果進行討論,環評工作秉持全過程參與原則,評價過程中始終與規劃編制單位和規劃主管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調,互通信息。一方面,可以及時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議和意見,將環評的每一階段性結論及時反饋到規劃方案中。由于溝通途經暢通,環境影響評價意見提出較為及時,各項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規劃調整意見更易于被規劃編制方接受和吸收,大大提升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有效性。將對上報審批前最終方案的優化、調整起到積極作用,從而得到發展與環境資源相協調的規劃成果。另一方面,規劃編制過程中的歷次修改完善,也可以及時反饋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當中,使得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對應規劃最新成果,增強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環評與規劃互動模式見圖1
3、環評體會
3.1關于提高政府決策者對規劃環評的重視程度
200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行以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理念、方法、機制正逐步滲透到城市規劃中并對規劃編制產生正面影響。法規雖然可以在制度上保證規劃環評的推進,但關鍵還是領導決策者認識問題,只有領導認識到規劃環評的重要性并足夠重視了,規劃環評才能真正地起作用。做好規劃環評還需要建立規劃部門和環評部門間有效的合作機制,使之落到實處。
3.2關于規劃環評早期介入、全過程參與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提出及早介入原則,強調將對環境的考慮充分融入到規劃中。從目前我國的環評實踐來看,實際上存在“形式上介入”與“實質介入”的問題,大多為“事后環評”,即規劃方案出臺之后的環評,其評價結果對規劃方案的優化上因規劃調整程序上的復雜性和高成本而作用有限,甚至導致評價工作本身流于一種形式。
要在規劃中將環評真正納入并切實發揮作用,必須做到:首先規劃目標與規劃環評的目標要保持一致,即將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作為兩者的共同目標;其次是規劃編制過程中,規劃環評要在城市規劃的全過程中介入,規劃編制與環評同步進行,可以使環評人員與規劃人員形成一個“作用一反饋”的交互機制,有利于兩者信息的及時交流與溝通,便于評價單位將評價建議及時反饋給規劃編制單位,幫助其調整和修改規劃內容,以提高規劃環評的有效性。
3.3確保評價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我國現階段的規劃環評工作采取第三方評價能夠較好地體現客觀性,為了解決環評工作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問題,可由環評單位派遣工作組到規劃部門,融入規劃編制工作組,及時掌握信息和溝通,在進行規劃環評的過程中及時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規劃部門,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如果采取自我評價的方式,為了保證客觀性,必須增強規劃環評工作的獨立性,目前的自我評價,由于人事及部門上下級等問題,很難保證獨立和客觀性。隨著規劃環評的立法和規范化,同時隨著規劃編制單位的自覺性的提高,可以加大自我評價的比例。
3.4關于建立公眾全過程參與的有效途徑
2006年《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實施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公眾參與制度。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開展有效的公眾參與,可提高環評工作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進而提高政府決策的環境合理性和社會的可接受性。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看,公眾參與按參與程度的由淺到深可分為信息告知、咨詢、決策參與、共同決策等層次。目前我國很多規劃和環評的公眾參與還僅僅停留在最淺層次的信息告知(也就是公示)階段,即在環評后期以公示的方式將結果告訴公眾,公眾較少有機會參與到規劃或環評過程中,并給出能夠影響決策的意見,削弱了公眾參與對提高規劃和環評科學性的效力。因此,今后應推動環評的公眾參與由“末端參與”轉變為“全過程參與”,建立起讓公眾廣泛參與的有效途徑,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環評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另外,由于區域規劃包含經濟、社會、產業、市政等多方面,綜合性較強,在規劃環評的專家咨詢過程中,應咨詢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專家,這樣能夠保證吸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最終實現環評工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性目標。
4、結語
規劃環評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規劃者和決策者實現科學規劃和決策的重要工具。而規劃環評由于其自身理論方法、管理制度等不完善的原因, 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因此,要在規劃過程中樹立一種環保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環評工作應秉持早期介入、全過程參與的原則,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監督規劃的編制,優化規劃、促進規劃的完善,最終獲得一個對環境起最佳作用的方案,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尚金城,包存寬.戰略環境評價導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李菁,馬蔚純,余琦.戰略環境評價的方法體系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2003(S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