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具有極強動手能力的工匠人才,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已經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現代學徒制”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走出了一條以感知訓練、模擬仿真、案例教學、創新實踐四層遞進的實踐體系,推進產學互動的工匠人才培養之路,實現了學生入校后由“學生到學徒、學徒到工匠人”的轉變。本文主要闡述了何為“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一、何為“現代學徒制”
1、學徒制
學徒制,英文為apprenticeship,有時也與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 system)、或學徒制教育(apprenticeship educa“on/apprenticeship and education)等混用,學徒:(1)受契約或法律合約限制,為某人服務一定時間同時在師傅的管理下按當時或以前的教學方式學習某項技藝或行業的人;(2)在高技能員工的指導下,通過實際經驗,學習某個行業、技藝或職業的人,通常有預定的時間周期,并獲得預定的工資。學徒制:(1)學徒或新手的服務或身份;(2)學徒或新手服務的時間;(3)“學習一項技藝或行業的制度,學員被約定,并為其學習付出一定年限的勞動”。學徒制度:學徒制度,是指企業、事業單位招收青年當學徒,在師傅的教導下,通過實際生產勞動使其掌握生產技能和業務知識的一種制度。學徒制教育:指工廠制未發展之前之舊式學徒教育。曾盛行于世界各國,其特色多包括三種:(1)學徒制受師傅管教;(2)師傅負責傳授技能并介紹就業;(3)師傅供給膳宿。
2、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是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中,學徒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員工。現代學徒制專業實現招工與招生同步,被錄取的學生既是在校全日制學生,同時也是企業的準員工,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學生、學校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各自的職責。對于年滿16周歲未達到18周歲的學生,須由學生、監護人、學校和企業四方簽訂協議。學業完成后,按照雙向選擇原則,企業擇優、優先正式錄用學生,學生也可另行選擇企業就業。
二、現代學徒制的國內外形勢
其實現代學徒制在上世紀就已經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吸收傳統學徒制的優點并融合現代學校職業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現代學徒制。德國的雙元制被認為是“現代學徒制”的典范,其重要的特征是完善的立法體系。1969年,德國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了雙元制的法律地位,將企業與國家、政府有機結合在一起。
我國在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經驗基礎上,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參與以及教師和師傅深入指導為支撐,把企業標準、企業項目、企業管理、企業文化與育人過程深度融合,形成了“學生與員工一體、教師與師傅一體、教學與生產一體、學業與產品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1)明確了校企“雙育人”的培養理念
為了讓學生具備企業需要的職業技能,現代學徒制普遍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考核標準等培養方案,學生在學校主要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在企業則以學徒的身份接受企業師傅的培訓和指導,其中在學校學習占40%-30%的時間,在企業學習占60%-70%的時間。實施現代學徒制后,企業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介入,全程參與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增強,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對職業規劃有了正確的定位。而“學徒”身份的體驗,接受企業文化熏陶,接受企業安全、責任、紀律等教育活動,其職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2)提升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水平
現代學徒制的教學過程普遍采用雙導師制,即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并完成教學任務。這增強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學校可以聘任企業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并通過人員交流引進企業優秀的文化理念和先進的產品開發技術,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3)完善了職業教育管理與運行機制
學校為保障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有效地實施和學生的基本權益,一方面需要與企業一同建立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另一方面需要指導合作企業制定學生在企業實習的管理辦法。
(4)建立以目標考核和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機制,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將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等相結合,積極構建多方評價機制,將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
四、結束語
現代學徒制能有效實現產教融合、職業能力培養與學歷教育融合,能創新高職人才培養的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與學歷的最佳途徑。但目前在我國實施現代學徒制教學還是一個新興事物,還處于推廣研究階段,因此我們應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現代企業》期刊2016年03期
[2]《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1976年)
[3]《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第4版)》(1975年)
[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楊朝祥,1984年)
[5]《現代經濟信息》期刊2018年4月
作者簡介:于淼(1980年7月),女,黑龍江省大慶市,副教授,大學本科,主要從事計算機多媒體應用、圖形圖像處理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