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川(湖南 邵陽)
我原名陳熙春,湖南邵陽市人,1929年12月13日出生。父親陳子述是蔡鍔將軍的啟蒙老師,四叔陳子藻是蔡鍔將軍的秘書,1932年至1934年,父母相繼去世,我由長嫂黃菊華撫養,長嫂系蔡鍔將軍親外甥女,1952年去世。我小學、初中都在本縣讀,那個年代,邵陽為縣編制,初中是偕進中學,是回族學校。1943年,日冦逼近湘中,隨長嫂逃難到四川重慶,當時親兄陳丹白在中國農民銀行下屬一個中農小學任美術教師,當時國民黨當局為了收容從敵占區逃亡到重慶的失學青年,特建立一所農業職業學校。學校設在重慶江北一座破舊小的寺廟里。三間教室均為新建的茅瓦土墻。國難當頭,我能進所學校也算萬幸。1945年日冦投降,隨學校遷至江蘇南通,掛的牌子是“國立南通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47年職業學校畢業,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我只好回老家,經人推薦在本縣一所民生小學教美術。1949年9月中旬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那時長沙已解放,我和同伴四人向長沙投奔,跑到雙峰被當地國民黨駐軍扣留,關進一間小屋里,看守兵對我們說,營長出去打牌去了,贏了錢,你們好運,輸了錢,就不知道了。傍晚營長哼著京調回來了,走進小屋對我們說:“你們哪里來,回哪里去!”營長把我們放了后,我們連夜抄小路去長沙,第三天終于到了長沙。當時有兩所為解放軍管理的大學,一所革命大學,一所軍政大學,大學專門招收我們這些由白區投奔解放區的青年學生,我很快進入革命大學,他們可能進了軍政大學,以后我們失去聯系,只有那位叫蔡達人的同伴若干年后也回到邵陽,在市交通局任職,現健在。我投入革大,頭三個月接受革命教育,年底即應征入伍隨四野49軍赴廣西參加剿匪任務,不到一年,組織了解我有繪畫特長,把我調到南寧軍部后勤部《戰士衛生報》做美術工作。1953年初組織把我們這批有高中文化的同志集體復員到東北沈陽,按個人志愿任選大學學習,當時我選的是魯迅文藝學院繪畫,該校是由延安遷來,不久改編為魯迅美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沈陽戲劇學院。1955年魯美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內蒙古師院任教,一年后師院把我送到中央美院由吳作人、艾中信兩位導師領導的教師進修班學習,為期兩年。這兩年的學習使我終身受益,自己一個出生清貧的孤兒,在國家一流的學校學習,而且一切開支由國家負擔,黨的培育恩情牢記在心,有生之年我一定報答。
1962年我遇良機由內蒙古師院調天津輕工局下面的工藝美術設計室。1964年終于由天津調回家鄉邵陽工農兵文藝工作室,該工作室不久便改為群眾藝術館。回家鄉不久我就提出辦美術培訓班,但領導不同意,主要是那個時代社會不是那么安定,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預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那時我周圍逐漸聚集一群男女青年,他們要求學畫,要參加高考,我覺得我的責任重大,他們的要求是對的,不能耽誤他們的前程,當務之急是畫室。那時邵陽沒有什么賓館,旅館也不多,但有廉價的客棧,本地人叫伙鋪,光顧多的是農民,這個客棧進出方便,對于背畫夾的青年男女,老板和住客農民都歡迎,那時還沒有模特費的規矩,農民不會找你要報酬,還有最大的好處是這里形象生動。這個游擊式的學習收到意外的效果。我當時的工作就是輔導,我把素描作為最重要的一環,素描是繪畫的基礎,學生必須逐步掌握和理解那些帶規律性理念的觀察方法,素描基礎打好了,別的畫種就有據可依。這群青年男女有一個共同情況如家境貧困,都存在窮者生變,所以都有上進心,學習自覺用功,在學習階段沒有一個把時間花在戀愛上,對繪畫的悟性都在中上水平。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這群青年絕大部分都考取全國一二流院校,如央美、中央工藝、浙美、廣美等。值得一提的是,央美王朝聞導師美學研究生班招五個研究生,邵陽占了兩個,一個是邵陽劉曉路,一個是隆回李露明。還有一個工人出身的學生李自健,他以中南五省專業成績第一名考入廣州美院,經過他自己的努力,“人性與愛”主題油畫展在中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回展出,影響深遠,為國為家鄉爭光,他自籌資金,在長沙湘江旁蓋了一座國內一流的美術館,現已對外開放。
1976年,一切都恢復往日的平靜,文革遠走了,那個沒有圍墻的打游擊的學校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時我向領導提出辦美術班,得到領導大力支持。隨即將完工的群藝館大樓將有300多平方米的第四層作培訓班畫室。1979年美術班正式成立。當時辦班有兩個宗旨:第一個向美術院校輸送人才。另一個宗旨:基本是義務教學,對家境好的收少數學費(約為省里收費的八分之一)填補必要開支,如教師模特的工資、水電、上交管理費等,遠離商業操作,每年兩期,每期兩百人左右,學員基本上是邵陽九縣三區。上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劉曉露一篇《來自湘中的報告》全面介紹了美術班情況,在全國性的刊物《美術》上發表,外省如山東、河南、湖北、廣東、港澳都有人慕名前來。在教學上,我仍然把素描基礎作為重中之重。由于每年升學率較高,美術班被稱為邵陽“繪畫搖籃”,該班2003年由廣美畢業的陳小川(我的小兒子)接棒至今。
前前后后美術培訓快五十年,我以前的初衷為家鄉無償培養人才,報答黨對我的培育之恩,我現在仍想這樣做,但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五十年來,在我這里受過培訓的學生近三萬,考取美術院校已過三千,那些因客觀原因未參加高考的,許多也因在美術班學到繪畫技能而找到工作,能解決一些社會就業問題,這也是一件好事。

瑤族婦女(炭條) 素描 陳西川

山里人(炭條) 素描 陳西川

老婆婆側面像(炭條) 素描 陳西川

老人半身像(炭條) 素描 陳西川

老媽媽頭像(炭條) 素描 陳西川

微笑的老太太(炭條) 素描 陳西川

蓄須的老人(炭條) 素描 陳西川
由于在美術培訓上做出些成績,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美協在山西太原召開全國美術工作會議,時任美協主席的華君武在大會上對我培訓工作進行了表揚,湖南省委宣傳部部長王馳、邵陽市宣傳部部長唐炎都在有關會議上對我進行表彰,有關報刊和電視臺也対我進行了報道,而且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并成為中國美協會員。作為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對為一切我倍加珍惜,一想到當年剛進入美術班,一群看牛伢子、青年、工人、高中生,現在他們的身份是教授、畫家、設計師,他們都在為祖國的強大在努力工作,我就感到莫大的慰籍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