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宏
10月8日,兩條重要新聞同時指向“氣候變化”:一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稱按照目前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計算,地球最早將在2030年達到升溫1.5℃這一關口;二是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學者威廉·諾德豪森和保羅·羅默,其中諾德豪森獲獎的理由是將氣候變化融入到長期宏觀經濟分析之中。
人類意識到氣候變化對當下及未來將產生深刻影響,從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呼吁保護氣候算起,已經有近40年時間了。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以來,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越來越升級,直至2015年12月達成《巴黎協定》,顯示出全球面對氣候變化采取共同行動的決心。
談及因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災難,幾乎所有人都能理解;但是談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減少排放時,國際社會就會產生巨大分歧。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排放權基本等同于發展權:經濟發展要消耗能源,產生排放,而應對氣候變化,就需要減少排放。
上述兩條新聞傳遞的信號是,人類必須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強有力的行動。作為“偏門”的氣候變化經濟學學者,諾德豪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將該學科拉入到“主流”視野。諾德豪森描述了經濟和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通過征收碳稅應對氣候變化。IPCC的報告則明確提出,想要避免溫度上升更多,未來幾年內就要進行廣泛變革,需要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
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應該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并迅速采取行動。氣候變化不僅僅作為環境保護問題對企業發展產生約束,也將作為未來經濟發展規則和模式影響企業發展未來。
我們看到不少優秀企業主動提出具有雄心的目標,如索尼公司2010年提出2050年“環境零負荷”;蘋果公司今年年初宣布蘋果在全球43個國家的所有設施都已百分百使用清潔能源運營,其可再生能源項目自2011年以來已將蘋果公司全球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54%;中鋁集團自2016年起宣布降碳行動,并發起金蜜蜂2030全球CSR倡議“節能降碳”議題。應該說,這些先鋒企業一方面在擔當著應對氣候變化的環境保護責任,另一方面更是在改變發展模式,適應氣候變化下的新商業規則,謀求企業未來發展的空間和主動權。
在當前環境下,企業如果仍然被動地將應對氣候變化單純作為環境保護責任,缺乏從發展模式轉型和未來發展空間上思考氣候變化影響的話,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和規則,將喪失更多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