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平
與《散文百家》相識相知相交,是我的緣分。
愛讀書,不求甚解,閱百家散文,欣賞美文佳構,頗有收益,感慨之時,不覺心癢兮兮,三五成行,敷衍成篇,投稿當地本土報紙副刊,得以刊發。在當地小有名氣,不禁有點飄飄然。市作協馮主席對我說,不要總在當地報紙這小圈子里,要走出去,要向外地省級雜志投稿,雜志對散文的要求更高,對你的散文創作才有提高。他說目前國內專發散文的雜志有《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其中《散文百家》更關注基層,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培養了很多新人成為名家。你完全可以向她投稿。
由此我特地購買了幾期《散文百家》,多加研讀,果不其然。《散文百家》不愧為國內散文期刊品牌,所刊作品文字優美,格調高雅,而欄目設置豐富多彩,有多個欄目,猶“千字文”短小精悍,文筆清新,有品味,她不是黃鐘大呂、鴻篇大論,卻恰是路邊的小草野花,清新天然,清香迷人,讓人愛讀。
2015年8月我將我的“女兒”嫁了出去,還是個遠門,送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邢臺《散文百家》,我懷著忐忐不安的心期待著,《散文百家》能接納這冒昧上門的“小女子”嗎?
秋日的十月該是收獲的季節嗎?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我的手機鈴聲響起,屏幕顯示:0319—3688184,一個陌生更為盼望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清脆甜美的聲音,是編輯部一位女老師打來的。她告訴我《秋夜聽雨》被錄用了,將于2015年12期刊發。天!我遠嫁的“女兒”終于落戶了,我第一次向外地省級刊物專發散文的品牌雜志的投稿終于錄用了,我終于叩開了省級刊物的大門。是《散文百家》最先接納了我這沒有什么名氣的文學新人,她給了我堅持在文學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支撐,讓我邁出了這刻骨銘心的第一步。
我與《散文百家》相識,相知,相交。我與《散文百家》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把我的每一篇新作第一時間呈送給那位編輯老師,老師總是及時地和我交流,指出我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及修改意見,同時把我的拙作及時地推薦給主編。在她的指點下,我的創作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在《北京文學》《雨花》《青春》《歲月》等雜志發表了作品。
2017年8期《散文百家》又刊發了我的一篇散文《老茶館》,借此我成為了一名江蘇省作家協會的會員。
三十年,人生的半個甲子。三十而立。而對一家在散文領域位于文學高地不可忽視的《散文百家》而言,正是風華正茂之際。三十年來,從《散文百家》中走出了諸多名人大家,更多的散文新人在這里成長。在散文這個大家庭中,她是百家的散文,散文作者的家。她海納百川,容納百家。是一個諸子百家相聚、共同植樹澆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百花園。
作為一個新人即便在這花木葳蕤的園地里做一棵小草也是幸運的,她既能聽到大樹長者的慧言智語,又能充分汲取散文大地的滋養,展示出小草年年當春萌發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