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要避免旅游同質化
撰文/劉士林

圖/韋宇教

圖/李慶榮
在城市化背景下,以傳統村鎮資源為基礎、滿足現代都市需求的特色小鎮已經出現了旅游化的總體趨勢—沒有哪個小鎮自甘游離于旅游產業擴張的浪潮之外,也不可能有“躲進小樓成一統”和“遺世而獨立”的小鎮。對此,我們既要有清醒認識,也要主動參與歷史進程,拒絕歷史發展趨勢是不明智的做法。同時,小鎮要避免在這個過程中被異化為“非我”,盡可能“出淤泥而不染”。小城鎮被裹挾進歷史發展大潮進而出現“千鎮一面”的問題,無法依靠商業思維解決,因為商業的本性是唯利是圖的。這個問題也不可能依靠西方文化批判思想找到出路,因為西方文化批判思想的本質是拒絕現實化的。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中,或許可以找到途徑。如老子提倡的“功成名遂身退”事業觀,莊子宣揚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理念,心學家強調的“大修行人于塵勞煩惱中做道場”等思想,對特色小鎮凸顯自身特色都可能有一定的幫助。
我國旅游業正在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國家旅游業“十三五”規劃提出旅游業朝“全域化”方向發展后,在“以抓點為特征的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轉變,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政策的引導下,文旅項目和投資均出現了“暴飲暴食”的現象。在主題研究和內容創意滯后的約束下,文旅產業同質化情況日益嚴重,旅游業開發都采取“大工廠”生產模式和“大批發”銷售模式。項目開發得越多,復制克隆現象越嚴重,這個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大蛋糕異化為“膨化食品”。這樣的結果,對各地政府的開發動力、企業的投資信心、游客的文化消費熱情和積極性等,都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在特色小鎮旅游化和文旅產業同質化的矛盾夾縫中,特色小鎮建設者要明確戰略定位并努力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我認為,建設要點有三個:
一是“特”,即依托小鎮的空間形態和資源稟賦,區別于城市旅游開發,把為城市人提供“鄉愁慰藉”和“還鄉體驗”作為核心競爭力。
二是“小”,即保證特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與開發平衡,避免過度開發造成災難性后果,使特色小鎮成為工業化大生產流水線的犧牲品。
三是“加”,即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的背景下,規劃和建設特色小鎮,必須要有更加開放的視野和胸襟,要把更多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費內容加進來,要注意促進現代科技、智慧旅游與小鎮空間和文脈資源融合,在一個現代的、開放的世界中尋找和實現自我,避免自我封閉起來,成為博物館里的特色小鎮。

劉士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負責人,住建部《中國建設信息化》 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國際化試驗區指導委員會委員,《光明日報》城鄉調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傳媒大學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