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不應拒絕房地產行業
撰文/轟偉
特色小鎮建設是國家繼美麗鄉村建設后在促進城鄉協同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大決策。它規避了美麗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不足與土地資源稀缺所造成的外來資本投入不足等問題,優先以特色產業發展為引領,借助小鎮建設的土地資源,充分發揮投資開發和運作的效能,吸引了各類各級資本的高度關注。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國內涌現出了成百上千個特色小鎮,而且還有更多以此為目標而發展的小鎮。
但同時,由于對“特色小鎮”的界定不清與理解不夠,以及各級各地方把控不嚴,出現了大量以房地產、開發園區為導向或借產業為名變相發展的城市土地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些模式的“引導”下,特色小鎮模仿大城市建設導致尺度失衡,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產業虛空及鄉村肌理破壞嚴重、鄉村文化難以維系與復興等問題,結果在城鄉協同之間增加了一道鴻溝,分裂了城鄉之間的有機聯系。這明顯違背了以城促鄉、城鄉協同發展的基本原則。故近一年來國家對推行特色小鎮采取了謹慎以及嚴格的態度,以便促進特色小鎮的良性發展。
我認為,特色小鎮建設不能拒絕房地產行業,實行一刀切!筑巢引鳳、招業引智,特色小鎮長期發展需要為創業者和居民提供安居樂業的良好條件,留住他們。因此我們還是要根據產業特征,實事求是地對待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救命稻草”。要從房地產的類型上做些限定,比如要注重產業型、創業型房地產的比重,抑制并嚴格按產業配套限定消費型房地產的比重。

圖/趙澤民

圖/李慶榮
值得警醒的是,目前在特色小鎮建設上又有一個產業被當成救命稻草,那就是景區化產業。一些地方不管條件好壞都把村鎮景區化,為博眼球經濟到處斥巨資營建復古建筑,還絞盡腦汁打造人工景點等。由于人工的可復制性,景區化產業往往同質化嚴重,沒有內涵,只剩軀殼。目前這種產業已有產能過剩之嫌,也許下一個“洪水猛獸”就會是它。

轟偉
風土生態城市與創意鄉村國際設計機構院長、首席設計師,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海綿城市產業聯盟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