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興
(黑龍江省鏡泊湖環境監測站 黑龍江 寧安 157000)
鏡泊湖魚類種群組成及保護
陳 興
(黑龍江省鏡泊湖環境監測站 黑龍江 寧安 157000)
本文就鏡泊湖歷史上37年間,三次較大規模的魚類資源調查和作者十幾年在湖區的走訪調查,對鏡泊湖魚類進行統計分析,共鑒別統計出 15科56種魚類。并提出鏡泊湖魚類的保護對策及建議。
鏡泊湖魚類;統計分析;保護對策
鏡泊湖是我國重點名勝風景區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內最大的火山熔巖堰塞湖,2006年評為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市境內,地處東經128度30分至129度30分,北緯43度46分至44度18分。鏡泊湖為牡丹江干流上的河道型湖泊,發源于吉林省敦化市境內牡丹嶺,江水比降大,從鏡泊湖到牡丹江源頭約300km,落差達750m左右。海拔330~350m,南北長45km,東西最寬處6000m,最窄處300m,鏡泊湖漁業資源豐富,水域面積79.2km2,庫容量達16億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為11.44億立方米。
1980年至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黑龍江省水產總公司進行了鏡泊湖魚類調查,在其任慕蓮、張學民等《黑龍江省漁業資源調查》中,共調查采到10 科 40 種,以鯉科魚類為主,計37種(或亞種),占71.2%。2010年金志民等(牡丹江師范學院生物系)為了摸清鏡泊湖魚類資源,對鏡泊湖的魚類采用網捕、專訪周邊農戶、調查貿易市場、走訪采集標本等形式進行調查,共記錄魚類 43種,隸屬于 6 目13科,主要的經濟魚類有15種,占34.88%。鯉科魚類最多,為30種,占 69.76%,為優勢種。2013年夏季,東北農業大學孫淼等,調查發現鏡泊湖魚類有十科34種。鯉科種類最多,為23種,占所有種類數的67.6%,其中主要的經濟魚類有 15 種,占34.88%。由于是不同時代,生態環境的變化,采取的調查方式有一定差別,所以調查結果亦有所不同。三次調查采樣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三次不同時期鏡泊湖魚類資源調查對比

注:“√”是調查采集到的標本,“-1”該科有一種,“Δ”歷史有記載,沒有采到樣品,“*”人工放養魚類,“#”本作者調查采到種類
本作者經過十幾年走訪調查當地漁民和漁業科研工作者,和漁業捕撈、垂釣現場調查分析,利用文獻對于采集樣品進行種類鑒定,對不能當即鑒定的種類,及時固定,妥善保管,帶回實驗室,請教當地大學魚類學教授進行檢測鑒定。調查方法按照《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實施。
2017年8月初,鏡泊湖出現十幾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在鏡泊湖西岸,發現腐爛的七鰓鰻尸體一例。2007年鏡泊湖水產養殖場實施“哲羅鮭原棲息地資源恢復增殖技術”項目,投放規格為15~17cm的哲羅苗2萬尾,2011年8月捕獲四年前放養魚苗兩尾,體重已達1kg以上,近年從漁獲結果看,增殖效果不明顯,哲羅鮭距離形成成熟種群還有一定距離,2013年夏季調查沒有出現,近幾年也極少見到。鯰科六須鯰,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常出現,由于在深水底棲環境的生活習性,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由于其冬季洄游上溯牡丹江產卵的習性,通常被河道阻斷、捕撈,現在很少出現了。黑龍江真吻鰕虎魚是岸邊底棲肉食性的小型魚類,是巖砂岸邊用蚯蚓垂釣的常見小魚。上述兩種魚在三次調查中均未采到標本。歷史有記載,三次調查沒有發現,筆者也沒有采到的魚類有:烏蘇里白鮭,鳡魚,赤眼鱒,扁體鲌,條鰍。
綜合三次鏡泊湖水產資源調查和研究,加上筆者十幾年調研中發現的,歷史有記載,三次均未采到的鯰科的六須鯰、鰕虎魚科的黑龍江真吻鰕,共鑒別出 15科56種魚類,鯉科魚類為優勢類群,共 35種,占種類的 62.5%;鰍科5種,鮭科2種,鮠科2種,鯰科2種,其他七鰓鰻科、胡瓜魚科、茴魚科、狗魚科、鰭科、塘鱧科、鱧科、刺魚科、鰕虎魚科、鱈科等各科都為1種。鏡泊湖56種魚占全省魚類 97 種的 57.73%。
保護水域自然環境,控制合理水位,使河口、湖灣、淺灘水草豐盈,為魚類繁殖提供充足產卵場所。合理捕撈,計劃放養,捕養結合,良性循環。嚴厲禁止毒魚、炸魚、電魚等惡性破壞性捕撈方式;禁止在上游河道放置攔河網、絕戶網,保障上溯產卵魚類通道暢通。實行禁漁期(區)。在漁業生物棲息和幼魚索餌場設置禁魚期和禁漁區,嚴格禁捕繁殖群體和集群幼魚。堅持合理引種。由于人們追求產量而引入外來種在湖區放養,勢必打破原生物種平衡。在任何生態系統中引進或消除某生物種,常引起整體調節失控,甚至有的種瀕危。加強漁業生態科研,運用現代定位跟蹤等科技手段,詳細了解種群動態,具體分布區,查清生活習性等。加速魚類瀕危機制調查,特別要加強當地稀有種、名貴種、瀕危種保護研究,針對其生活、繁殖習性開展專項保護。六須鯰夏季在大湖底棲,冬季1~2月份溯河到牡丹江上游尋找產卵場,在黑吉交界處的攔河網阻擋其洄游產卵,被大量捕撈,兩省漁政環保部門應聯合打擊。在大湖北部有一個入湖小河叫哲羅河,顧名思義在歷史上它是哲羅洄游繁殖的場所,但現在已經承包變成個人漁場,應盡快恢復原有的生態面貌,讓瀕危魚類有一個休養生息繁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