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淵
處于抗戰中的中國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堅持深入生活,深入抗戰的前線后方,取得藝術的源泉。
戰爭中的藝術是有生命力的,而且戰爭中的藝術還被賦予了戰斗力。藝術家們在戰爭中把藝術作為與敵人戰斗的有力武器,他們用怒吼的音樂喚醒民眾,讓敵人膽寒;他們在戲劇小舞臺上演繹抗戰大環境,激勵民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用繪畫宣傳抗敵,于無聲處鼓舞全民抗戰。戰爭中的生活成了藝術家創作的源泉,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創作素材都體現了抗敵生活。抗戰期間,在地處大后方的西南重鎮貴陽,不少全國知名的文化藝術界人士隨難民潮涌入。藝術家為炮火的轟炸所驚醒,即刻加入戰時動員工作,敏銳地把握、運用戲劇、音樂、繪畫等形式,面向后方民眾開展抗敵宣傳。
戲劇藝術的繁榮
沙駝業余劇社、大廈中學、青年劇社、西南中學、商友劇團、力行劇社、西南劇社紛紛在貴陽演出,演出的大多是宣傳抗戰的多幕劇。
在民族解放斗爭中,戲劇是喚起民眾的有力武器。它在民族解放的戰場上,暴露侵略者的殘暴,揭發漢奸的陰謀,鏟除封建勢力的作祟,同時,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激發民眾的國家觀念,宣示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的英勇,發揚前方將土壯烈犧牲的光榮。戲劇運動由城市而鄉村,普遍深入內地以教育民眾,動員民眾,為抗戰而生產,為抗戰而努力,為爭取最后的勝利而斗爭。在全民神圣抗戰中,盡到戲劇藝術的責任,為爭取最后勝利發揮戲劇藝術的力量。
沙駝業余劇社舉行公演,動員一切愛好戲劇的同仁都負起推進話劇運動的責任,學生會、同鄉會及其他一切團體都組織話劇隊,既有的話劇團體尤應團結起來,在抗敵救亡的目標下共同努力,互相提攜,互相鼓勵,以開展戲劇救亡運動。沙駝劇人顯然負擔著開發、深化并擴大這偉大的民族革命戰斗的任務,他們不僅僅在貴陽,不僅僅在裝置完備的舞臺上把時代的主題用戲劇形式表現出來,并且深入城市與鄉村的每個角落,在極簡陋的舞臺配備下,發動群眾來支持并發展這一抗戰運動。
國破家亡已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格言般的標語,專著式的宣傳大綱為大眾所難解,倒不如一本“孟姜女哭夫”能深入人心。文藝就有了與宣傳配合起來,以便向大眾宣傳抗戰,使宣傳效力普遍化、深入化的理由。貴陽毅成中學等以街頭劇形式進行抗敵救亡宣傳演出,戰時街頭劇應運而生。
多數不識字的民眾看不懂街頭張貼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掃蕩倭寇踏平三島”的標語,對于“各位同胞,現在我們中國要……要……要亡了,快點起來救國呀!”的讀書人演說也往往聽去莫明其妙。街頭劇逼真的情景,樸質的動作,淺俗的對白倒能使大眾了解、感動。街頭劇是根據一個簡單的故事編成,演出地點不拘街頭、墻角、橋畔、廟前,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都行。觀眾有意地來看人中戲,卻無意地做了戲中人。
在貴陽各劇場,在街頭、學校、農村,《放下你的鞭子》、《生死關頭》、《國仇家恨》、《九一八以來》、《張家店》、《林中口哨》、《死里求生》、《游擊隊》、《小英雄》、《起來了中國》、《祖國的兒女們》、《何處桃源》、《塞外狂濤》、《寄生草》、《欽差大臣》、《代用品》、《被壓迫者》、《狐群狗黨》、《孤島星火》、《人與傀儡》、《日出》、《雷雨》、《原野》、《北京人》、《三江好》等等,一幕幕戲劇的上演,沉寂的山城被喚醒了。
音樂藝術的活躍
音樂是訴諸聽覺的藝術,它對于人類精神生活的作用,一如《馬賽曲》曾掀動法國大革命,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成為我國民族解放抗戰的前奏。
生活孕育了藝術家的激情,在生活中直接激發的激情,有力地推動了藝術家的想象。抗戰開始,音樂更以激昂悲壯的調子唱出中國的憤怒與斗志,振奮著全中國。在廣闊的土地上,到處是“千萬人的歌聲,高呼著反抗”,到處是“千萬人的聲音,為自由而歌唱”,成為全民族的大合唱。音樂讓民眾從沉寂中警醒,起而效忠國家,奔赴沙場殺敵。對于一個全民抗戰的大時代,音樂提醒著你對時代的認識,增加了你戰斗的熱情。
歌聲像海潮一樣,推走了貴陽大戲院往日白晝的冷落,這一向為大眾消閑的場所一變而為成千個生氣勃勃的青年集中的大本營。歡悅的面孔,興奮的心情,活潑而健壯的身軀,充滿這不透陽光的屋子,我們忘記了空氣的沉悶,忘記了揮汗如雨的氣溫,用手帕拭去滿面的汗,又留心地注視臺上領導者的指揮。壯麗的歌聲從每一個男女同學的內心吐出,結合成和諧的旋律,整齊的節拍,像上帝的警惕使你猛省,像海潮的澎湃使你神馳,像情侶的喝彩使你鼓舞。
歌聲匯成一條響亮的河流,是火山的噴發,是洪鐘的怒吼,是驚心動魄的號角,是萬馬奔馳的嘶鳴,聽眾的心也如海潮一樣,隨著曲子一只一只唱出而高漲,隨著狂熱一點一滴的激動而沸騰。
這就是貴陽千人大合唱的魅力。參加合唱者有1500人以上,大夏附中合唱團、豫章中學合唱團、達德中學合唱團、西南中學合唱團、中運歌詠隊、貴州印刷所歌詠隊等參與其中。
音樂藝術隨著抗戰的怒潮散播到內地各城市、鄉村及每個熱情的人心里,也隨著人們對于抗戰的認識而提高了素質。筑光音樂研究會勞軍演奏、勵志社音樂隊勞軍音樂演奏會、大夏中學音樂演奏會、浙大音樂演奏會、鄺智仁鋼琴演奏會、馬思聰提琴演奏會等此伏彼起,在貴陽掀起了歌之高潮,可謂音樂之聲不斷,抗戰之聲不絕。
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繪畫展覽的頻繁
開畫展,原是畫家作畫歷程中的一個驛站。如果一個畫家只知創作而不知開畫展,供社會人士賞析,哪怕這位畫家是天才,他的作品有偉大的構思,到頭來還是“閉門藝術”,只能自我欣賞,獨自陶醉。然而在戰時,社會環境一度惡劣,眾多畫家身臨困境。為了國家和個人的生存,為了抗戰宣傳的需要,他們舉辦畫展,一方面用他們手中的畫筆向民眾作抗日宣傳;另一方面通過畫展募集資金,捐助難民,慰勞軍人,同時解決自己及家人的生計問題。一時間,貴陽的畫展名家如云,后生輩出。除當時就已大名鼎鼎的徐悲鴻、關山月、黃堯、豐子愷、沈逸千、關良、柴菲等外,趙少昂、葉淺予、李顯、馬萬里、倪貽德、尹瘦石、張安治、謝仲謀等當時的青年才俊也紛紛舉辦畫展,他們后來都成了享譽中外的名畫家。endprint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創造,而藝術家的創造性想象活動必須依靠生活中積累的大量感性材料。藝術家對這種感性材料掌握愈豐富,想象就愈自由。處于抗戰中的中國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中堅持深入生活,深入抗戰的前線后方,取得藝術的源泉。
侵略者的炮火,給予了藝術家偉大的啟示:藝術決不是消遣品,藝術可以是我們由黑暗時代轉向光明時代有力的武器。國立藝專所舉辦的《抗戰畫展》中的繪畫作品,就發揮了藝術家們抗敵宣傳的責任。
漫畫并不會叫人單純地笑也不是單純地悲傷地哭。一個題材要叫人諷笑、狂笑、沉思以后沉痛的笑、哭不出的笑、帶淚的笑。一個題材要叫人凄惻、慨嘆、恍然改色、平凡的沉定后的痛哭。葉淺予先生的漫畫,讓我們認識了以上的觀點。
“將軍盡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以牛鼻子漫畫馳譽國內外的黃堯先生,來到貴陽作畫,他的杰作——《漫畫貴陽》公開展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用說許多寓居貴陽的外省人們看了他的漫畫覺得意境逼真,惹人好笑;就是道地的貴陽人,對著這“良工苦心”的作品,也會感嘆不已。
同樣是黃堯先生,在《戰爭中的中國人》畫展里,讓觀眾看到了“牛鼻子下鄉”、“牛鼻子入伍”、“牛鼻子殺敵”,馮玉祥將軍評價道:抗戰重在宣傳,而我國的大眾,不識字的居多……黃堯先生,卻只見“牛大哥”的大腳大手、大鼻子,是與有些所謂“畫師”不同的。我們得感謝抗戰,在抗戰期間,我們不僅看到而且還要抗到底,一定還會看到“牛鼻子”走到鴨綠江邊,“牛鼻子”在富士山頭與日本被壓迫民眾痛飲勝利酒呢。
1943年1月,徐悲鴻先生到貴陽來了,山城的藝術界頓時活躍起來。徐先生不僅是我國現代畫壇大師,在理論上提倡寫實主義,并且對于現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溝通有著輝煌的貢獻。畫展中,展出了許多他的著名作品,其中有奔放的駿馬,雄健的彩雞,生動的人物,尤以《田橫五百士》、《廣西三杰》、《愚公移山》、《巴人汲水》、《泰戈爾翁》、《西馬拉雅山》為最,令人有“嘆觀止矣”的感慨。
沈逸千先生走遍了南北各戰場和西北大后方,在當時的畫家中他是走路最多、走得最遠的一個。如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么,他的作品的價值也就可以知道了。但是沈逸千不是在和平時代遨游名山大川,他在6年中經常是身處前方。太行山中條山他曾停留過相當久的時候;長沙會戰,遠征緬甸,他都及時趕到。他背著畫箱,奔走南北,出入戰區,不是以一個悠然的寫生畫家的姿態出現,而是作為一個抗戰宣傳的藝術工作者,在后方收羅了后方生活的動態帶給前方將士看;在前方搶救下血淋淋斗爭的史料帶回給后方民眾看,他用他的畫筆,聯系了前方與后方。
在這峰巒重疊的山國里,李顯先生猶如一支輕裝的挺進隊,他挾有他那鋒銳犀利的畫筆,仿佛一位行腳僧尋道一般,離開了都市,拋棄了空想,走到為人們所忽略的去處,走進叢林密箐、深山峻嶺,走進了貴州的民族村寨。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救亡的歌聲彌漫在神州的原野里,木刻下鄉,漫畫出國,油畫記史,件件都顯示著藝術家們不愿輕輕放過那偉大的時代。誰不愿意用他的血汗,在那空前偉大的歷史篇章上光榮自己,更莊嚴那偉大的時代。
(作者系貴陽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