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漂泊的荷蘭人》
在1839年7月,瓦格納迫不得已“逃亡”國外時,乘坐在一艘破舊的帆船里。在到達斯卡格拉克海峽時,他遭遇了一場罕見的風暴,天上電閃雷鳴,海面波浪滔天,小船在大海中一會兒被拋向浪尖,一會兒又被摔到谷底,就連船長也掩飾不住內心的不安。
“快,還不抓緊繩索,你想在這兒喂魚嗎?”船長罵道。
“我抓緊了,浪太大了。”水手一邊抓緊繩子一邊喊,“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暴風雨,‘荷蘭人會不會來?”
瓦格納也感到大難臨頭,他聽說過有關《漂泊的荷蘭人》的故事。現在聽水手提起“荷蘭人”,他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一艘有著血紅色大帆、漆黑船桅的大船,一個身穿黑衣的男子站在船頭,肆意掠殺后,就消失在黑夜中。
然而,這只是瓦格納的想象而已。躲過驚濤駭浪,小船駛入一片平靜的水域,船員們高興地唱起了《水手之歌》。
由此得到靈感,1840年,瓦格納草擬了《漂泊的荷蘭人》的歌劇腳本,遞給了巴黎歌劇院經理。
誰知,歌劇院經理竟將它推薦給了別的音樂家譜曲。經別人譜曲的歌劇《幽靈船》在巴黎沒上演幾天,便銷聲匿跡了。
這個結果讓瓦格納很傷心,他決定要親自為腳本譜曲。他想起那首《水手之歌》,一行行音符從他的筆下流出……不到兩個月后,他完成了《漂泊的荷蘭人》的全部譜曲。
1843年1月2日,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累斯頓隆重推出,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初會李斯特
瓦格納剛到巴黎時,他本就不多的盤纏很快就見了底,只能靠著打些零工來維持生活。第二年,他找到一個為出版商校對稿件的工作。出版商的秘書勞伯非常欣賞瓦格納的才華,便偷偷告訴他李斯特將要來巴黎演出的消息。
“李斯特要來巴黎?”瓦格納問,“他是來開音樂會的嗎?”
“當然。”勞伯說,“不過你不用擔心,在德國時,我曾向他介紹過你,不妨請他幫你向那些大人物引薦一下。”
李斯特當時已經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鋼琴家,他在鋼琴上的非凡造詣征服了整個歐洲。
幾天后,瓦格納簡單地整理一下,早早地來到李斯特下榻的飯店。誰知還是來晚了一步,大廳里已經來了好幾位拜訪的人,瓦格納一個也不認識。
一會兒,李斯特身著便衣步入大廳,面帶微笑地走向那幾位客人。
“瞧啊,祖國人民給了我至高無上的榮譽,我是世界的,也是匈牙利的。”李斯特用他那流利的法語侃侃而談。
送走那幾個人,李斯特來到瓦格納身邊:“先生,我能為你做些什么嗎?”
“我叫瓦格納,非常高興見到您!”瓦格納知道李斯特已經忘了勞伯的介紹,“我的朋友勞伯向您提起過我,聽說您將在巴黎舉行音樂會?”
“這樣啊,那到時我會提前為您準備一張入場券的。”
原來,李斯特以為瓦格納是來索取音樂會門票的,瓦格納一心想得到李斯特幫助的希望落空了。
再會李斯特
回到德累斯頓,瓦格納心里一直悶悶不樂。在一次排練的空隙,他向扮演女主角的歌唱家施羅德·德弗林特提起了這次不愉快的會面。
1842年10月,瓦格納的歌劇《黎恩濟》一炮走紅,瓦格納和德弗林特應邀出席普魯士國王的一場大型宮廷音樂會。巧得很,李斯特也在被邀請之列。
“啊,我親愛的德弗林特女士,見到您我太高興了!我非常想見到那位《黎恩濟》的作者,您能幫我找到他嗎?”李斯特一見到德弗林特就提出了請求。
“他可能不愿意見您。”
“為什么?”李斯特很是不解。
“他就是那個在巴黎時,您用傲慢的態度打發走的窮音樂家啊!”
第二天下午,德弗林特神采飛揚地向瓦格納講述她奚落李斯特時的情景。突然,從隔壁房間里傳來“叮叮咚咚”的鋼琴聲……
“喔,我的天哪!是他,一定是他!”德弗林特飛快地捂住嘴巴。
果然,話音剛落,李斯特走了進來。
“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德弗林特幸災樂禍地說,“這位就是您想認識的瓦格納先生,也是您在巴黎時拒絕過的窮音樂家。”
李斯特張開雙臂,緊緊地抱著瓦格納:“對不起,先生,我確實不記得當年的情景了,我一定要彌補我的過錯。”
兩位偉大音樂家的友誼從此開始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