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自今年第一期起發表了吳躍華老師的系列約稿文章,道理講了很多,但缺乏鮮活的案例來展示。正巧,吳老師于2016年所著《平民音樂教育家費承鏗釋傳》中的費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家,當下國家級音樂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主編。盡管人已仙逝,但書中有吳老師親歷的采訪記錄,非常值得廣大琴童家長、教師參考。現摘錄一些片段以饗讀者。
費教授的教學理念,正如學生家長吳翚說:“費老師是當之無愧的最好的音樂教育家,他的教授方式非常特別、新穎。學生是主體,一切由孩子自己決定,練會曲目后再向他預約下一次的課。不像其他老師,每周固定時間,到點必須去,家長和孩子都疲于奔命。這種學習方式讓孩子非常放松,也非常自覺,不覺得是在為家長和老師練琴,所以進步非常快。”
費教授的教學是不是“以學生為本”呢?8歲的小學生鄭友翔的話可以印證。他說:“費老師特別慈祥,從來不批評我。彈得好了,他就會表揚。彈得不好,他也不會說什么,只是不斷地示范給我看,指出我的問題。有時為了肯定我彈得很好,費老師還會高興地在高音和我一起合奏。每到那時,我都會覺得,這是對我最高的獎賞。我和周圍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起時,他們都說自己的鋼琴老師特別嚴厲,要求他們考級,每天練琴都練得很辛苦。我就覺得很奇怪,彈鋼琴是件很開心的事,為什么他們都說很難過呢?我問媽媽什么是考級,媽媽說,費老師主張不要那么小就追求考級的事,他說鋼琴是陪伴你一生的朋友,不是讓你痛苦的朋友。”
學生姜來說:“那會兒我高二,剛學一段時間,興致特別高,買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樂譜照著彈。之后去上課,我就把自己學的曲子彈給費老師聽,費老師聽了說還不錯,干脆就布置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曲子給我彈。再后來很多作業都是按著我的喜好來的,布置給我的樂曲作業很多都是我感興趣的……”他為什么會允許學生彈克萊德曼的曲子呢?小學六年級學生李佳霖的回憶可以獲得答案。他說:“那時,爸爸唱《大海啊我故鄉》,我就在一旁敲著鍵盤幫他伴奏。其實,這首歌是我的鋼琴老師費教授教我的。記得那天我去還課,當我彈完這首曲子時,費老師不禁點了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告訴我,因為我喜歡這首歌才能彈得這么好。那節課我很開心,也是那節課,讓我從此改變了對鋼琴的看法。以前,我特別討厭學鋼琴,一說上鋼琴課我就頭疼,還常惹媽媽生氣。但自從跟他學琴后,我非常喜歡學鋼琴。”
費教授批評有法也無定法。學生沈安寧說:“小時候的我,是一個調皮不懂事的小孩子,經常亂敲鋼琴,發出刺耳的噪聲,不好好上課,調皮搗亂。我母親在一旁慌忙地訓斥我,可是費爺爺一點也沒有生氣,一點也沒有不耐煩,反倒開心地對我母親笑著說,這樣好啊,多活潑的小孩子。隨后把慈愛的笑容轉向我:‘爺爺相信你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不過聰明的孩子不好好學鋼琴也是彈不好的哦,咱們先學完今天的課程,學完再盡情的玩耍好嗎?年幼的我雖然還是想去玩,但聽了爺爺的話,竟然就那么乖乖地坐在琴凳上,認真地聽課,認真地彈琴,不吵也不鬧了。爺爺的話仿佛就如魔法一般,讓我不再總是想著玩,開始認真地學起了鋼琴。”學生家長吳翚說:“一次,我的孩子彈錯了一個音,費老師沒有打斷,等孩子彈完整支曲子,他十分夸張地說:‘啊!總算逮到一個錯誤了!沒有批評,但我相信,至少那個音,孩子永遠都不會彈錯了!”學生王騰岳說:“我坐上琴凳時,我的心開始怦怦直跳,手也開始發抖,費老師好像看出了我的緊張,微笑著說:‘放松點,把你練的曲子彈給我聽聽!……不錯,有些沒有消化的地方,我們從現在開始,慢慢消化。在這平易近人的聲音召喚下,我竟然徹底放松地彈了起來……接著他針對我的弱項布置了相應的練習,并且做了精細的示范。”
費教授獎勵有招也無定招。學生賀可鈺說:“費爺爺總是夸贊我對樂曲有想象,讓我特別喜歡上他的課。回課后,費爺爺會在我的課時本上,畫上大大小小的五角星或是各種花卉來獎勵我。有一次,我彈得太好了,費爺爺還會拉起了二胡為我伴奏呢。”家教學生張瑞恩說:“5歲剛開始學琴的我不太能坐住,總是聽課聽到一半就溜神。費老師為了讓我全神貫注,上課時就用一把二胡給我伴奏。小小的我一下子就被這種新穎的形式吸引了,感覺彈琴不再枯燥,不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人和我在一起,真好啊!”
費教授教學有術也無定術。高一點的家長說:“在上《一分糖的歌》這課時,他并不急于上課,而是和孩子聊了起來,先感受曲子的意境,問孩子愛不愛吃糖。哪個孩子不愛吃糖呀?只這一句話就勾起了孩子的饞癮。他就說,一個孩子得到了一分錢,就急切切、興奮地拿著跑去買了一塊糖,貪婪、滿足地吃著……把大人都說得流口水了,饞貓似的孩子哪經得起這‘誘惑呀,可想而知課堂的效果了。還有,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他會為孩子所熟悉的兒歌編寫即興伴奏,寓教于樂。聽他的課真的是一種享受,不讓孩子學習都難。”學生張瑞恩說:“我彈琴的節奏感不是太好。當我節奏不準時,費老師總是左手按著節拍拍打我的肩膀,形象地讓我感知節奏;當我稍微好一點的時候,他就用力地拍著自己的大腿,讓我用琴聲和。我心底下曾悄悄地想,拍得如此用力這得多疼啊。可費老師渾然不覺,依然用力地拍著。當我節奏準確了,費老師就會慈愛地笑著用南京話說:‘這就對了,這就行了。”
就是講一些樂理知識也不枯燥。學生家長劉琳說:“初學彈琴的時候,孩子的半音總是彈不好,孩子至今都記得費老師用形象的比喻教會孩子彈半音的事情,費老師說半音就像一塊月餅的一半,用這個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對半音有直觀的感受,糾正孩子的指法。”學生高一點的家長說:“我孩子開始跟費教授學琴時只有5歲,字兒還不識幾個,對于抽象的五線譜知識的學習可想而知有多難。費教授就用折紙的方法,先對折成二分之一,然后再對折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這樣既形象又直觀地教會了孩子對節拍的理解。為了教孩子認識音符,費教授就把每一小節比作一間小房子,‘小房子中的‘豆芽就是小人兒,在不同線上、間內跳舞的小人兒每人起個名字,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又輕松教會了孩子認識了不同的音符。”
此外,他還注意教育家長。孩子學習時,其實幾乎每個家長都很急切,遇到困難,不等孩子思考,就馬上給孩子指出該怎樣怎樣,這往往造成讓孩子被動地學習,并以為孩子學習速度會快些。但費教授卻說,表面上是快了,但那不是孩子自己思考、琢磨的結果,而是大人強加予的,雖然讓孩子自己思考的過程看似很慢,但一旦掌握后,就不會忘記,在以后學習中實際上會既穩又快的,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