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樂
自2002年美國頒布《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對內部控制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由于內部控制系統往往很難直接觀察和判斷其有效程度,這樣企業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就成為了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指示器。基于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性,我國于2008年5月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此我國資本市場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轉入強制披露階段。之后又相繼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1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等規范文件,標志著適合我國企業實際情況、整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基本建成。
一、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
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是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一個核心問題。2014年以前,國內外制定內控準則的機構并沒有將內控缺陷認定作為一個單獨的評價準則出臺針對性的認定標準和方法。例如美國2013年發布的COSO新框架提出基于內控五要素下的17項原則81個關注點進行內部控制缺陷認定。中國五部委頒布的《內部控制指引》基本上也是遵循了美國的做法。直到2014年1月,證監會與財務部在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指引第21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中明確要求“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上市公司要詳細披露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的具體標準。”至此,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行為進入到強制實施階段。之后的許多學者也對缺陷披露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如丁友剛等(2014)研究發現目前存在問題的主要有對缺陷事件的描述不夠清楚完整,缺陷認定標準缺乏一致性和科學性,對缺陷嚴重程度的劃分標準不統一等。基于這些問題,他也提出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制定,并且應細化披露缺陷時認定缺陷使用的標準。
二、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現狀
關于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現狀問題,尹律(2013)、白丹杰等(2015)經過對選取公司披露內控缺陷的統計發現相對2013年來說,2015年我國上市公司內控缺陷的披露有了明顯的提高,說明自國家規范強制披露內控評價報告(2014年21號文的發布)以來,我國上市公司逐步提高了披露內控自我評價報告的數量和質量。除了定量分析以外,許多學者還對內控缺陷披露的多個方面進行了分類研究,趙耿和王永超(2014)統計分析了2011-2012年度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發現內部控制缺陷主要集中于內部環境的組織架構、人力資源和控制活動中的銷售采購業務、資金活動、資產管理等方面,也指出了內部控制缺陷披露不具體、不完整、不規范等問題。丁家豐和郭樹楠(2015)分析了2011~ 2013年度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重大缺陷所在的業務領域。董育軍,王 沛(2017)以 2014 年 AH 股雙重上市公司為對象,在重大缺陷的認定標準研究中,將相關的內部控制缺陷分為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缺陷和非財務報告兩個方面來分析。楊 婧,鄭石橋(2017)以 2015 年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行業異質性以及行業特征,發現不同行業門類間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存在普遍差異;競爭程度越高的行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越嚴格。
三、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因素
1.股權結構角度。股權集中度是公司的全部股東因所持股份比例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公司的股權是集中還是分散的一種數量化指標。其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對內部控制質量產生影響。一般而言,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越高,大股東具有足夠的能力控制公司,就會產生僅為大股東享有的控制權收益,甚至導致小股東的利益被侵占,為了穩妥的實現上述目標,終極控股股東會有意識的對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隱瞞,進而抑制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借此降低缺陷披露的不利影響。這個理論一早也由國外學者Ashbaugh,Collins 和 William(2007)進行了驗證。但是 Rogier 和 Robert(2008)在研究大股東持股比例時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發現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不利于經營層披露內部控制缺陷。
2.公司特征角度。國外學者對比研究了不同規模、經營狀況以及公司治理特征的企業在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方面的差別。Bryan等(2009)研究發現規模較小、增長迅速的企業,更愿意披露內部控制重大缺陷,Bonnie K等(2012)對內控缺陷存在的決定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內控缺陷更易存在于盈利能力低、業務復雜性高和不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關于公司規模對于內控缺陷披露的影響,國內學者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劉夢甜(2015)進一步研究證明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是由于規模小的企業由于受到市場因素影響的可能性更高,更容易披露缺陷。與之相反,張 燕(2016)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小規模企業出于對自身金融市場利益的考慮,往往會不愿進行控制缺陷披露。除此之外,在公司經營狀況方面,馮均科等(2016)以交叉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公司規模越大,經營環境越復雜,相應地暴露內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也就越大,會受到了更為嚴厲的監管,因此會提高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積極性 。
3.審計特征角度。為確保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除去公司自身的特征外,外部審計對于內控信息披露的影響也很大,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審計師任期,事務所規模,以及聘請的會計事務所權威性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關于審計任期的影響方向,一直存在著爭議。劉桂春等(2015)認為審計任期長能夠幫助審計機構加深對審計對象的了解程度,這樣就會減輕被審計單位試圖掩蓋其內部控制缺陷的動機。他們根據統計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9-2011年披露的全部內控評價報告信息,發現當審計任期在4-6年時,審計任期與內控缺陷披露顯著正相關。但是當審計任期更長時,程小可等(2016)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得出相反的結論,認為審計師任期越長,越有隱瞞內控缺陷的動機,他們進一步通過對樣本是否由四大事務所審計進行分組回歸研究發現由四大事務所審計的公司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這種隱瞞缺陷的動機會受到一定限制。endprint
四、內部控制缺陷的經濟后果
1.內部控制缺陷對公司經營的影響。關于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對公司經營效果的影響,國內外文獻主要集中在公司業績和目標實現方面。雖然公司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會對公司績效和內部控制目標(包括經營效率目標和資產安全目標)的實現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劉建民,朱茂麗, 2016年;謝凡、曹健等,2016年),但這并不表示公司應該隱瞞內控缺陷真實情況。相反,張曉試等(2014)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的公司,經營業績越好。杜建菊等(2016年)通過對比發現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相對未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業績更高;而且缺陷披露越充分,公司業績也越好。
2.內部控制缺陷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國外直接從內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內控缺陷披露對投資決策的影響文獻很少,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非效率投資。如Biddle(2009)分類研究財務信息質量對投資不足與投資過度的影響,發現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有助于抑制投資過度,促進投資不足,有助于提高宏觀經濟層面和公司層面的投資效率。Cheng(2013)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了SOX法案頒布前后內部控制缺陷與投資效率的關系,發現在披露前,內部控制缺陷會助長企業的非效率投資行為,但是披露后,企業的非效率投資行為一般都會得到糾正。相比國外,國內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資現象(投資過度、投資不足)同樣普遍存在,投資效率普遍不高(喻坤等,2014;李延喜等,2016)。如何通過內部控制制度來提升企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程度,也成為了一些學者關注的重點。
3.內部控制缺陷對融資決策的影響。對于融資方面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從債務市場和股票市場兩個領域考察了內部控制缺略的存在與披露對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國外對于權益成本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有些學者發現披露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相比較未披露缺陷的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權益成本(如Lambert,2007;Ashbaugh,2009)。而Ogneva等(2007)在控制了分析師預測和企業基本特征后發現披露內控缺陷并不會提高企業的權益成本。國內學者更傾向于前者,如王藝霖等(2014)認為內控缺陷披露會降低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理性的投資人會要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進而企業所承擔的權益成本也會更高。相比較權益成本來說,國外關于內部缺陷披露對債務成本的影響效果方面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如Dhaliwalw等(2011)、Costello和Wittenberg-Moerman(2014)發現上市公司披露重大內控缺陷會面臨更為嚴苛的貸款條款,包括較高的貸款利率,這樣其債務成本就會顯著提高。國內研究中,由于債務市場借款協議的公開信息的缺失,而發行可公開交易的債券的公司樣本較少,故涉及該話題的研究成果極少,且集中于內部控制有效與否和披露的質量對債務成本的影響。
4.內部控制缺陷對市場的影響。關于內控缺陷披露的市場反應的研究,國內外都有一定的成果,但至今理論界尚無統一的觀點。以SOX法案為背景,國內外學者普遍得出的結論是:市場對于內控缺陷的披露有負面的反應, Kim and Park(2014)就發現與沒有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股票超額收益較低,劉中華(2015)運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企業對照累積超額收益率在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后僅在公告日后較短事件期內存在明顯差異,但是有此引起的負面效應的持續時間并沒有很長。
也有少數學者不贊同這種結論。Bryan(2015)通過實證檢驗了即使內控缺陷披露當日的累計超額收益率有所降低,也不能就此得出內控缺陷披露產生的負面的市場效應。Riku Nishizaki等(2014)更進一步地研究了日本的資本市場對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是如何反應的,證實了在控制了其他披露信息的基礎上,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是有益于資本市場的。
通過前文的梳理回顧可知,雖然國內外學者就其內部控制缺陷展開多視角的討論,但綜合起來多集中于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和現狀、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因素及其披露經濟后果等方面,而對于內控缺陷的認定標準缺乏統一規定,未來可更多地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學者提出構建具體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體系的想法:石意如(2015)認為應在考慮了內控缺陷空間結構和時間性基礎上設計以定量認定為主的缺陷認定標準,同時蘇金香(2016)也對內控缺陷的判定進行了探討,提出從公司和帳戶兩個層面構建內控缺陷標準體系的猜想,這為未來進行內控有效性的判定提供了一種操作性更強的思路。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