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珍+池營營+許炳
摘 要 圖表在工程類科技期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結合《防災減災工程學報》辦刊實際,梳理工程類科技期刊圖表易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從量/單位使用不當、書寫不規(guī)范、結構性錯誤等方面,列舉了圖表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提出修改辦法,結論可供同類期刊參考。
關鍵詞 科技期刊;圖表;編輯;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 G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9-0052-03
作為文字敘述的兩個翅膀,圖和表不僅能使內(nèi)容表述更簡潔清晰,還有利于縮減篇幅、活躍和美化版面,已成為工程類科技期刊不可缺少的表述手段[ 1 ]。然而由于多種原因,作者提交的圖表往往不夠規(guī)范,乃至有誤,嚴重影響了其表述效果。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對所刊文章的圖表要求很高,并嚴格按照科技期刊的標準和規(guī)范進行加工。在編校實踐中,筆者注意到一些圖表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以供同行參考。
1 圖表的量/單位使用不當
這是圖和表共存的問題。在圖表中,物理量及其相應的符號應嚴格按照GB3100~3102-1993《量和單位》[2]規(guī)定的斜體國際標注字符給出,單位也應該按國標規(guī)定用正體書寫的國際通用字符標注,并采用“量/單位”的標準化表示方法。然而在工程類論文中,量及單位使用不當是最為常見的錯誤。
1.1 量/單位要素有誤
在科技期刊中,要說明圖中坐標軸和表頭中欄目的物理意義,必須正確標注物理量及其單位。編校實踐中,量和單位常出現(xiàn)以下幾種錯誤。
1)量和單位兩個要素不全。如在一些“應力-應變圖”中,x、y軸外側分別標為“應變”“應力”,此處應變?yōu)闊o量綱單位,應力須標注單位,編輯在修改時,應與作者溝通,要求其根據(jù)文中內(nèi)容添加單位,如改為“應力/MPa”。
2)符號使用不妥。物理量的符號、單位的符號均有其標準,在工程類科技論文中,不得使用非標準或已廢棄的符號。除此之外,文章中出現(xiàn)的其他符號使用不妥情況,也必須仔細辨別。如筆者在編輯一篇論文時發(fā)現(xiàn),該文中使用的兩個力學物理量摩擦系數(shù)和泊松比,采用了相同的希臘字母μ,出現(xiàn)在圖表中易使讀者混淆。而根據(jù)GB3102.3中的物理量名稱及符號[2],泊松比的物理量有μ、兩種表達方式,經(jīng)與作者聯(lián)系后,將泊松比的量符號改為,消除了歧義。
3)標值不合規(guī)范。為了閱讀方便,插圖標值的數(shù)字應盡量不超過3位數(shù),或小數(shù)點后不超過1個“0”,但在作者提供的部分圖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沒有遵循此寫作規(guī)范的插圖。編輯在加工時,解決辦法有:一是選用物理量單位時,按選擇合適的SI詞頭,如以1km代替1 000m;二是以“10的n次方+單位”的形式置于標目當中,如應力/(106 MPa),之間不留空隙[3];三是變換數(shù)值小數(shù)點位置,以冪的形式即“×10n”另標于坐標軸上方(y軸)或右方(x軸),如圖1所示。
1.2 書寫不規(guī)范
工程類科技論文中涉及的標目繁多,若書寫不規(guī)范,則易造成誤解,給閱讀帶來不便。此類情況很多,限于篇幅,現(xiàn)列舉幾種常見錯誤。
1)量和單位之間缺少連接號或連接號不規(guī)范,規(guī)范表達方式為:物理量/單位。如表示溫度的T(℃),雖有很多期刊在用,但其規(guī)范表達應為T/℃。
2)單位的書寫未采用標準化表示法,如熱導率單位應為W/(m·K),此處()不可少,因用“/”表示除號時,分母有2個以上單位時,整個分母須加圓括號。
3)若表中數(shù)據(jù)的單位均相同,應將其視為“公用單位”,集中標注在表題之后,而僅限于豎向一列使用的單位,則不能擴大至全表。
4)量及單位正斜體混亂,尤其體現(xiàn)在下角標符號上。編輯在修改時應注意,表示物理量符號的下標用斜體印刷,其他下標用正體印刷,如Iλ(λ表示波長,為物理量,須用斜體),μr(r表示相對,非物理量,用正體)。關于下標的應用,可參閱GB3102系列標準修改。
2 圖表存在結構性問題
圖表雖有表達上的優(yōu)勢,但應少而精,且要設計合理。如果存在結構上的問題,其效果必然打折,編輯在處理時應進行優(yōu)化整合。
2.1 圖表未加整合
有些論文中圖表數(shù)量眾多,且內(nèi)容具有相似性,應加以整合。若幾幅圖是平行關系,指向同一個或同一性質(zhì)的內(nèi)容,則可依據(jù)圖的內(nèi)容將其合并,冠以圖名和分圖名。如某篇文章中有3幅圖:圖1X向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圖2Y向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圖3Z向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即可將其合并,原圖分別加分圖名為(a) X向、(b) Y向、(c) Z向,總圖名改為:圖1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如此合并后,版面緊湊,一目了然,對比效果明顯。
表格亦是如此。《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要求,表格要具有可讀性,方便讀者進行數(shù)據(jù)對比[4]。如某論文中的原始表格(表1、表2)為各算例在2個不同時刻、摩擦系數(shù)μ取2個值、結構-土體相對模量ω取5個值情況下的層間位移角。該表格存在的問題,一是使用了卡線表,且表頭設置不合理,二是2個表格內(nèi)容和結構相似,應合并。在修改時,將其整合為表3,采用三線表并重設了表頭后,使其具有更強烈的對比性和直觀性。
2.2 表格隸屬關系混亂
一些表格內(nèi)容較為復雜,若表頭設置不當,欄目和表身內(nèi)容不對應,同向欄內(nèi)的信息沒有共同的特征或?qū)傩訹 5 ],就會致使結構零散、隸屬關系混亂、內(nèi)容交叉重疊。如表4所示,4、6、8 m隸屬于撞擊點高度,卻置于最大沖擊點欄目下,兩個壩種對應的沖擊力及其減幅又錯誤地隸屬于豎向的高度。將其改為表5后,隸屬關系簡單明了。涉及此類修改時,要利用好輔助線,作必要的添加或刪減,以便理清內(nèi)容間的多層次關系,使其兼具必要性、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2.3 表格未作特殊處理
一些表格的橫、豎向項目相差懸殊時,為了節(jié)約篇幅和美化版面,需要轉換為疊欄表或折欄表。具體來說,若表格欄多行少,橫寬豎短,可改為疊欄表,將表橫向切斷,排成上下疊排的兩段或多段,轉在下段的表應重復縱表頭,兩段之間應排雙正線。如表6的原表縱向只有兩欄,橫向有11欄,須通欄排版,因占版面過大,此處略。將其更改后即可單欄排版。同理,豎長橫窄的長表可將其改為折欄表。
3 結論
通過分析《防災減災工程學報》中常見的圖表錯誤,并提出修改方案,可知優(yōu)化圖表可明顯改善版面閱讀效果,提升刊物整體質(zhì)量。
鑒于圖表在工程類科技期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編輯人員應對其高度重視。在編校過程中,首先要以嚴謹細致的態(tài)度,嚴格把關圖表的每一個細節(jié)。其次要與作者多溝通,修改時確保既尊重作者原意又符合國家規(guī)范。此外,編輯人員要加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以適應實踐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2]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3]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GB /T 7713.3-2014,科技報告編寫規(guī)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5]劉振民,劉笑達.三線表欄目的規(guī)范化表示[J].編輯學報,2007,19(5):336-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