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靜
【摘要】:頤和園作為中國古典造園歷史上的瑰寶,它的山水格局以及造園手法是歷代造園藝術的典范,除此之外,它的排水的規劃設計也十分的巧妙,本文將以頤和園為例,分析古典皇家園林的排水特點,包括排水方式與排水細節設計,并以此為依據,提出針對現代城市排水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排水工程;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
1. 頤和園整體排水特點總結
頤和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建造的目的是治理西山水系,調蓄北京水源,如今仍然對北京有著一定的排水調節作用。南為昆明湖,北為后溪河,中間為萬壽山。頤和園東宮門入口處的宮殿區將雨水收集排入月牙河之中。萬壽山的雨水通過不同方式排入昆明湖與后溪河之中。排入昆明湖的水通過二龍閘流入園外的荷花池,同時昆明湖南部出水口通過繡漪橋連接昆玉大運河,可以將水排入其中。后溪河主要通過東西桃花溝收集后山部分的水,收集到的水一部分經買賣街大船塢出水口流入小清河,一部分流入圓明園,一部分通過諧趣園玉琴峽流入月牙河。
2. 頤和園排水方式分析
頤和園的山體是“石山培土”,它的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會因過多的雨水沖泡而腐蝕,排水就顯得尤其重要,排水方式可以概括為五種方式,分別為“攔、阻、蓄、分、導”。攔,即把地表水攔截于外;阻,即在徑流流經的路線上設置障礙物擋水,達到消力降速以減少沖刷的目的;蓄,利用低洼地或池塘蓄水,從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分,即利用山石或墻體將大股水流分為多股細流以減少危害;導,即把多余的徑流沿明溝、道路邊溝或地下暗溝排入區域外的水體中去。
2.1 宮殿區排水方式分析
(1)東宮門廣場區排水方式:東宮門廣場利用地面坡度進行排水,它的地面是中央高四周低,可以將水匯集到廣場四周的墻底與地面的排水口,再利用排水管道排入下一級院落,由下一級院落匯入東宮門。宮殿區的地勢從西到東逐漸降低,水會順著排水暗溝排入東宮門外的月牙河。
(2)玉瀾堂內向式院落排水方式:玉瀾堂的排水方式為內向型院落排水。玉瀾堂院落的中心點為豎向最高點,并向其他四個方向放坡,形成中間高四周低的院落,雨水會順著地勢匯入四周建筑臺階的排水口中,排水口將雨水排入昆明湖荷花池中,這種排水方式將排水設施與景觀設施建筑設施結合在一起。
2.2 前山區排水方式分析
2.2.1 前山區山體排水方式研究
(1)道路攔截與組織排水:由于山體坡度較大,雨水會垂直于等高線由高到低流下,不設置一些措施會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將道路平行或者斜交于等高線設置,將坡面劃分為三角形區域,分段攔截雨水,并將雨水分流,避免大量雨水同時流下造成水土流失。山坡上還分散體積較大的假山石,作為大散點,不僅能夠很好的點綴山坡,還對雨水有分流作用,與道路攔截和組織排水相互配合。
(2)道路旁邊溝:邊溝比道路稍低,并且凹陷,可以讓雨水匯集,并且邊溝內設施自然山石為擋水石,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可以消力降速減少沖刷,自然山石也起到裝飾作用。
(3)水簸萁:用山石布置成峽谷、溪澗,在落差大的地段可以處理成跌水或小瀑布,通過游人步道的一級級臺階形成排水的“消力階”。
(4)葫蘆河:葫蘆河可以收集前山區的匯水,將水沉淀并且過濾。防止前山區攜帶大量淤泥與落葉的水直接匯入昆明湖。同時葫蘆河堤岸用自然假山石處理,其中有濕生植物。
2.2.2 前山區建筑排水方式研究
(1)揚仁風排水方式:揚仁風外圍的弧形墻體與萬壽山上山道路之間形成一條排水溝道,水順著溝道流走,防止雨水直接沖刷院墻,造成墻體的損壞,邊溝還可以作為行走的道路。排出的水先匯集到葫蘆河之中凈化,再排入昆明湖。
(2)福蔭軒排水方式:福蔭軒為平屋頂建筑,設有女兒墻,排水方式不同于古代坡屋頂建筑,由于平屋頂有坡度,水會匯集到落水管,再匯集到地面的小溝中,穿過廊子到另一排水溝。但并不是直接排到園路上,水會經過一個石頭擋墻,順石頭流到園路,山石擋墻有滯留水的作用,可以減少雨水對于園路的沖刷。
(3)畫中游排水方式:畫中游臺地特征明顯,臺地高差大,加以黃石擋墻,下雨時雨水會沿著石頭向下流,石頭對水有一定的分散作用,形成滴水景觀。
2.3 后山區排水方式分析
(1)西桃花溝排水方式研究:西桃花溝為后山山體匯水的一條體量比較大的匯水沖溝,水主要通過山地地勢的變化,匯入其中,再匯入后溪河之中,它可以分成3段,第1段是山石堆成的狹窄的小溪溝,坡度較大,主要匯集山體上部水流,水流流速大;第2段是坡度小的窄溝,窄溝的兩旁有人工疊石,人工疊石為了保護溝岸不會被流水沖刷;第3段是有緩坡的谷道,寬度較寬,并且其中布置一些自然山石,可以水流降低流速。
(2)東桃花溝排水方式研究:東桃花溝即為夾在兩山之間的澗,兩側山坡比較陡峭,并且山坡經過生態修復,形成臺地并且種植植物,增設木柱石頭構成的擋墻,這些措施可以阻滯雨水,減小雨水對于邊坡的沖刷。
3. 頤和園排水對現今雨水問題的啟發
頤和園雨洪管理的重點在于防止水土流失并且高效排水,同時設置過濾池對雨水有凈化作用,這對于現代的排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不僅要充分應用每一種方式,還要各種方式相互配合。頤和園排水做到了因地制宜,巧妙的改變地形與布置排水設施,這在現代雨洪管理中也可應用,達到功能性與觀賞性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 林辰松,戈曉宇,邵明,葛韻宇.中國傳統園林給排水工程研究—以頤和園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 (8)
[2] 李爽,吳文杰,姚曄蓓.古典園林給排水研究—以頤和園為例[J].現代園藝.20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