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偉民
【摘要】:現代化城市建設逐漸向著生態化方向發展,同時對于建筑工程結構也提出了更加了苛刻的要求,例如在建筑工程結構當中應用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結構建設工藝,通過對萬科社區服務中心、肖厝小學、國控星鯊、融僑觀邸四個項目的改造經驗,詳細分析海綿城市對建筑工程結構工藝的影響。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筑工程;結構工藝
1.“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也就是讓城市變成一塊大型海綿,在環境變化以及自然災害發生時具備一定的變化“彈性”,例如在大暴雨的時候可以吸水、滲水、蓄水、凈水,而在干旱時可以將之前的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1]。“海綿城市”相比常規建筑而言,最大的特點在于吸水性能有明顯的改進,同時結構的穩定性更加突出。為了更好的適應海綿城市的發展趨勢,建筑結構也必然需要進行適當的改變。借助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對建筑工程的結構工藝進行改進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的節約,同時還可以為建筑本身的使用價值、壽命以及居住舒適度等提供有效的幫助。對此,針對海綿城市的給排水環境,對建筑工程結構工藝實行進一步創新與改革非常必要。
2.海綿城市對建筑工程結構的影響
通過對萬科社區服務中心、肖厝小學、國控星鯊、融僑觀邸四個項目的海綿改造方案的分析,探討海綿城市建設中建筑工程結構的特點及其對建筑結構工藝、結構施工的影響。
2.1海綿城市下的建筑工程結構特點
海綿城市建設本質是通過控制雨水徑流,恢復城市最原始的水文生態特征,讓地表徑流盡可能達到開發前的自然狀態,恢復“海綿體”,進而達到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提高水安全、復興水文化的五位一體的目標。鑒于此,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習總書記要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1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便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充分結合了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建筑布局、景觀水體、廣場等,充分利用既有條件設置雨水濕地、雨水塘等調蓄設施,其特點是排水系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造。住宅小區內綠地應部分設置為廣義下沉式綠地,將建筑屋面及硬化鋪裝雨水引入廣義下沉式綠地內進行下滲、凈化處理。建筑雨落立管采用斷接方式,將建筑屋面雨水引入周邊綠地中設置的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設施內下滲、凈化等,需要住宅小區基礎設施整治、綠化提升改造緊密結合。
2.2對建筑結構工藝的影響
因為雨水天氣影響,城市建設結構往往會存在滲透、裂縫、沉降等問題,“海綿體”本身的蓄水會下沉,并導致地下水位一定程度上升,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其有可能會對基礎工程的防護結構、施工工藝等形成影響,從而提升結構的防護與防水要求,這也間接可以提升建筑結構的穩定性以及耐久性。另外,因為地下水位上升的問題,還需要對深基坑等建筑結構給予更高的防水防護能力,對基礎結構的施工階段必須及時采取降水、排水的預防保護。例如,在城市工程建筑中,采取地下連續墻外側面的防護方式,提升建筑的地下結構防水防護能力,并實現對結構耐久性的保護作用,同時按照地下水的實際情況,調整具體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工藝,從而提升施工過程中的建筑質量。總而言之,海綿城市的建筑工程結構施工,設計和施工條件必然會出現變化,只有在保障施工工藝、施工條件、施工技術、施工材料等多方面的合理基礎上,才可以確保施工成果的有效性。
2.3對建筑結構施工的影響
海綿城市當中的建筑必然需要具備一定的海綿功能,城市的海綿體主要體現在池塘、湖水、河流等,同時也會涉及到花園、綠地、可滲透的路面等城市配套設備。相對傳統的建筑結構而言,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建設的重視度更高,同時應用鋼筋和混凝土的融合默契程度也更高,可以塑造出更加穩定、堅固的建筑結構空間。與此同時,生態建筑的安裝施工必須充分考慮后期的管理與維護工作,同時對混凝土的結構實行綜合性的管理與維護,盡可能降低各種自然災害因素對建筑本身形成的危害與風險。建筑本身是地面設施的改造載體,所以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完善建筑周邊的滲水、蓄水設備的建設。例如,在道路與廣場方面進行改造,海綿城市下道路與廣場會采取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生態型的蓄水設施設備,同時施工時對于材料的要求、施工工藝要求也更加苛刻。在建筑周邊的人行道的鋪設過程中,在透水磚鋪裝的過程中采取陶瓷透水磚,這一種磚不僅透水性比較高,同時磚面細膩,景觀的效果較為理想,在透水、抗壓、抗折等多種性能都比較理想,更加適用于人行道、廣場以及入出口等位置。另外,在小區中的綠色植物帶施工中,可以采取下沉式的施工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承接道路超標排放出來的雨水以及建筑落水管收集過多的雨水,雨水可以通過下沉式的綠地過濾,并讓部分的雨水自然滲透,剩余的雨水可以借助下沉式的綠地內植草溝有計劃性的流入到相應的雨水管網當中,從而達到引流的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建筑工程結構會存在明顯的改進與優化,可以改變傳統雨水的排放、儲存形式,相對于傳統建筑結構而言在防水方面存在明顯的優勢,具備顯著的應用價值。另外,因為我國地域差異較大,所以在具體實行過程中需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方式,調整建筑結構工藝,構建全新的城市建筑體,并不斷的完善傳統生態環境保護模式的運行,構建多元化的生態保護體系,將全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建設滿足現代化發展趨勢的項目,從而推動城市生態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檸萍,楊高升,潘丹萍.基于FAHP-CIM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融資風險度量研究[J].水利經濟,2016,34(6):30-33.
[2]呂麗娟,楊雙銘.工業化建筑技術標準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藝研究[J].建筑技術,2017,48(1):95-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