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民宿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發展轉型的景觀空間形式,體現了人們質樸的心理訴求和對于傳統文化回歸的渴望。獨具景觀文化空間與休閑方式的特色民宿,成為展現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特色民宿的景觀營造,應避免同質化現象,減少人工處理的痕跡,增強場地的感染力和可讀性,以滿足多層次的審美需要和多維度的居住體驗。
【關鍵詞】: 民宿 ; 特色景觀 ; 地域文化 ; 環境設計
近年來,鄉村旅游愈演愈烈、持續升溫,游客不只是要求基本的住宿,而是追求高個性與高品質的住宿生活體驗。以前的農家樂不能再滿足人們的需求,升級版的鄉村型民宿迅速發展,其獨特的景觀文化空間,承載著當地的民俗風情,并轉變了鄉村旅游的體驗方式。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發布,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業,有規劃的開發特色民宿等具有地域文化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村農業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對鄉村旅游的發展更加重視,指明其前進方向。當然在民宿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民宿景觀營造上,相似度較高,人工介入的景觀痕跡突出等。在此基礎上對特色民宿的景觀環境進行探究,為我國不同地域特色民宿的發展,提供借鑒與指點意義。
1. 地域文化設計理念融入民宿景觀設計
地域性因素在民宿景觀環境設計中不可或缺,是景觀建筑空間設計的重要特性。地域文化與民宿景觀環境設計相輔共生。地域文化為民宿景觀環境提供了設計的文化基礎與背景,而民宿景觀環境承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承擔著展示地域文化風貌的重要角色。如果民宿的景觀設計脫離了地域文化,就會導致設計失去地域性也就是個性,勢必造成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進而影響民宿的質量,導致民宿產品沒有吸引力,整體產業鏈縮短,所以在民宿景觀營造中應融入地域文化。
2. 地域文化設計理念的融入原則
2.1 以人為本的原則
民宿是為旅客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質、民風民俗的旅居體驗空間。任何民宿空間及景觀環境空間只有在方便人使用,能為旅客提供舒適的生活空間及獨特的感受,才能更好的體現它的功能以及價值,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如果在民宿景觀改造設計中,缺乏與使用者之間情感的交流與心理的共識,無論在形式、功能、尺度等各方面都完美無缺也必將是不合格的民宿景觀設計。民宿景觀環境設計是某一地很重要的景觀形象組成部分,也是外來旅客及當地居民與環境互動聯系的重要媒介。作為服務功能為主的民宿設計,為了更加人性化,在設計時,始終要把握好合理的人性尺度,要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要強調人的主導地位,去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2.2 地域特色的原則
地域特色包含于自然環境形態和社會意識形態兩方面。自然環境形態是由當地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形態構成的。例如,陜西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云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內蒙古一望無際的草原等等。社會意識形態則是通過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政治、倫理等這類意識組成的。 在民宿熱的當下,民宿景觀環境設計是一個地區景觀系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充分地體現出這個地區的個性風采和文化內涵。在進行民宿景觀環境設計時,遵循地域個性特別的重要。而遵循地域個性又要做到以下幾點(1)規劃設計時尊重自然生態,避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系統。(2)尊重生物多樣性,避免對生物棲息地等的破壞。(3)因地制宜,隨山就勢;就地取材,靈活運用鄉村多種資源。如日本的合掌村房屋設計,屋頂用茅草覆蓋,如同雙手合十。
2.3 歷史傳承的原則
歷史人文是一個地區最為獨特的靚麗風情景象,這些具有歷史特色的地區讓人們久久不能忘懷,例如井岡山起義的井岡山、西柏坡會議的西柏坡等等。其中的建筑語言、空間形態、色彩、紋理等設計元素,都非常容易觸發人們內心深處的靈魂。在特色民宿景觀設計時,要調查和分析當地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精神文化,減弱現代文明的沖擊與破壞。在鄉村民宿景觀設計中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功能細節,在最大限度體現當地人文風貌,讓旅客體驗異域風情的同時,某一景觀細節帶有的現代元素,又體現了時代的印記。要尊重歷史、延續文脈、繼承精華以及對它有所創新發展。
2.4 綠色發展的原則
綠色發展的原則也可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也就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在民宿設計上,營造特色景觀時,要努力尋求一種生態的平衡,在保證適應自然環境的同時,而不破壞周圍景觀生態系統。在民宿設計的生態可持續發展中,完整的景觀空間、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等,都需要一種最好的生態體系來維持,同時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使用上要謹慎,要保證生態環境系統的持續生產與更新。為了滿足景觀空間形態和周圍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營造特色民宿景觀環境時,在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要有足夠的思考,在這一方面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在民宿景觀環境設計中盡量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小程度,在嚴格的生態環境控制下,去設計各種類型的特色民宿。民宿選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乎地勢之形;二是在改造特色民宿景觀時,為了使人為建筑與自然景觀相融洽,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根據實際經濟技術條件,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去設計民宿,在材料上有很大節省,從而使得成本降低,還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人工痕跡,與自然景觀更貼切。相比人為加工材料,人們更加青睞具有當地文化特質的天然材料,這也成為吸引人們前來游玩觀光的重要因素。其特殊的質量、色彩與紋路甚至深處所透露的氣息與情感,都與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交織融合,在情感上達成共識,成為特色民宿發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3. 結語
在全球文化和城市面貌趨同的當下,如何通過民宿建筑及周邊景觀環境設計體現地域特色、傳承民族文化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每個地域的歷史、政治、經濟的文脈不盡相同,所呈現出的個性也就不同。特色民宿是社會發展轉型期的一種特殊景觀現象,目前城市發展狀態趨于飽和,城市向城鎮、城鄉、鄉村發展,這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演進,同時也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質樸的心理訴求,民宿本身也成為地域文化特色的載體。在民宿設計中,應尊重自然環境,更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結合當今時代精神,營造獨具特色的民宿環境。
作者簡介:徐智祥,(1994.09.03)男,籍貫(山東省惠民縣),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職位:研究生,學歷(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