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紅
所謂的“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指的是企業通過排查各類環境風險,分析各類環境風險發生的概率、后果以及承受能力,制定并落實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同時,制定針對性的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一個全過程動態管理體系。[ ]
1、國家相關政策
當前,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風險防范與管理,《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和妥善處理突發環境事件,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嚴格落實企業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同時還提出了推進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開展環境風險調查與評估的要求。為響應意見精神,各環保部門制定了相關政策。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環保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環境安全達標建設工作的通知》(蘇環辦〔2014〕152號),通知要求認真落實環保部《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組織開展企業環境風險評估。
2、企業環境風險現狀
2.1 企業環境風險管理被動
目前,“重應急輕防范”是我國環境風險管理體系的主要特征,環境管理模式主要以事件驅動為主,還未完成向以風險控制為目標的環境管理模式的轉變。我國缺乏完善的環境風險分析、評估與排序體系,導致企業及相關咨詢機構無法有效地識別主要的環境風險因子及其管理優先級,也無法實現環境風險的分類、分區及分級管理,因而最終只能通過對已發生的各類突發環境風險事件進行總結,不斷地完善環境風險管理體系。[ ]
2.2 環境風險評價不規范
目前,已頒布的有關環境風險評價的規范標準有:《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和《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環辦[2014]34號)。前者主要規定了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程序和方法,屬于技術層面;后者通過打分法和矩陣法確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以利于政府對企業的環境風險實行分級化管理,屬于管理層面。
環境風險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風險識別、源項分析、后果計算、風險計算和評價及風險管理。在實際的環境風險評價過程中,主要在源項分析、后果計算及風險計算和評價三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
(1)源項分析
源項分析主要是確定最大可信事故的發生概率和危險化學品的泄漏量。泄漏量的計算包括液體泄漏速率、氣體泄漏速率、兩相流泄漏及泄漏液體蒸發量計算。在泄漏量的計算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有:忽略各種泄漏量計算的適用條件、相關參數取值存在主觀性,如蒸發時間、風速等。
(2)后果計算
后果計算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的擴散計算和有毒有害物質在水中的擴散計算。在實際操作中,多利用現行的風險預測軟件,存在的不規范行為有:適用范圍界定不清,預測模式選擇錯誤;預測人員未經培訓,對軟件不熟悉,造成預測錯誤;參數選擇存在主觀隨意性;當預測超標時自行篡改數據造成預測結果錯誤等。
(3)風險計算和評價
風險值包括事故的發生概率和事故的危害程度,在實際應用中,主要采用簡化分析法,危害的計算與評價區內因發生污染物致死確定性效應而致死的人數有關,而在現實中致死區域內的人群并不固定,存在計算不準確現象。
2.3 事故應急池設置不規范
目前,我國有關事故應急池容積確定的規范和標準較少,且規定的條款內容簡略、不明確,無統一計算標準,使得計算事故應急池容積時存在爭議[ ],以致于企業在建設事故應急池時容積無法準確界定,同時,專家及監管部門在審驗過程中也無法給予明確的答復。
早期企業在規劃時未考慮設置事故應急池,為滿足后期事故應急需求,須補充設置事故應急池。但由于場地限制、既存管道系統無法與事故應急池適配、切換閥門設置不規范、管理未落實等問題,實際建設的事故應急池常常不能滿足其基本功能。
2.4 應急物資管理不完善
對企業配備應急救援物資作出要求的標準較少,僅《危險化學品單位應急救援物資配備要求》(GB30077-2013)對危險化學品生產和儲存單位應急救援物資的配備進行了要求,而其他類型的應急物資配備沒有明確要求。
企業應急救援物資管理不規范。多數企業未制定應急救援物資管理規定,未制定相關責任人,未制定年度應急救援物資計劃,未建立入庫、使用登記、檢維修及保養、報廢等臺賬。當發生事故時,存在應急救援物資無法正常使用或數量不足等現象。
2.5 環境預案演練不足
企業環境應急救援預案演練多存在演練頻率不足、演練范圍局部、演練項目不全等現象。在企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多數企業無法做到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廠區規模的環境應急預案演練。且演練形式多為消防應急演練,而對于突發環境應急預案,更多要考慮的是,當發生尾氣、物料、事故廢水泄露等突發環境事件時,應如何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3、建議
針對上述企業環境風險管理現狀的分析,為了更好的提高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1)應加強企業人員的培訓及應急演練。從根本上認識到企業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從而指導完善企業的環境風險管理。
(2)加強風險預測的學習。只有通過正確的風險預測,才能準確的排查出企業的環境風險源及可能產生的后果,為采取正確的應急措施提供依據。
(3)加強事故應急池管理。應制定統一的事故應急池規范及標準,對于早期企業應逐步完善事故應急池管理,對于新建企業規劃時應按照相關規定對事故應急池予以規劃。
(4)加強企業應急物資的管理。企業應制定應急物資管理制度,并建立相關的臺賬,確保發生事故時,應急救援物資能夠及時、有效地使用。
(5)加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目前,我國仍然處于環境事件的高發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環境風險管理的工具,可以有效地減輕企業因為環境事件引發的損失。
4、結束語
本文從國家和企業層面分析探討了我國企業環境風險管理的現狀,并針對存在的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為改善和提高我國企業的環境風險管理水平提供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