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為內蒙古旅游業提質升級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內蒙古旅游業應厘清旅游資源比較優勢,以匯集世界民族文化和與自然融合生成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為核心,重點建設面向東北亞延伸至歐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國際旅游服務平臺;強化與國際、國內的旅游合作、協同模式創新;集中財力物力抓好“四大重點”景區持續建設,帶動線路建設;融合國家公園和開發區園區管理模式,消除行政壁壘與產權資本壁壘導致的資源開發細碎化,將對我區旅游業發展帶來重大轉機。
【關鍵詞】:內蒙古旅游;一帶一路;發展戰略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內蒙古“十三五”發展思路中,提出了加強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開放、合作力度的戰略決策。“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離不開沿線、沿帶國家和地區融入的整體發展,內蒙古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要節點地區,與蒙古、俄羅斯接壤,旅游資源稟賦蘊厚,內蒙古如何依托這一稟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擔當重任,服務于國家戰略實施,進而促進本區經濟發展,是內蒙古旅游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涵。將內蒙古旅游業放在國家戰略和國際市場中,找準內蒙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位置,在具體的規劃決策和重大項目安排中,體現出內蒙古的重要性,也是內蒙古旅游業通過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借力發展的重大發展機遇。
我區在人文、農牧業產業化、基礎設施、綠色發展、公共衛生等領域具有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廣泛前景。在“一帶一路”建設途徑的“五通”中,一個基本共識是“民心相通”,其是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合作的基礎,而旅游業,尤其是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是奠定、鞏固、促進民心相通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區要完善對外開放結構,形成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將我區旅游業發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會擴大我區旅游業的市場。
1、融入國家戰略的優勢
內蒙古西部、中部、東部分別與周邊相鄰省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次級經濟區域,這些次級區域內部空間距離近,彼此之間進行空間聯系所需時間和環節少,減少了進行廣泛區域旅游空間聯系的阻力,為提高區域內各地區空間聯系的效率奠定基礎。這些次級區域內部交通發展水平較高,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交通網絡。隨著國家公路網體系的建設和內蒙古縣級通用航空機場建設進程加速,內蒙古各重點旅游景區(點)聯通內外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已初步建成,旅游交通的通達性為區域旅游合作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內蒙古旅游資源質量較好,類型多樣,擁有數量與質量俱佳的旅游資源賦存。各類旅游資源在全區地域上廣泛分布,從地域分布上看,內蒙古旅游資源既有分布上的廣泛性,也有重點資源的集聚性。特別是在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呼倫貝爾、阿拉善、赤峰等主要旅游區域,不僅主體景觀資源個性突出,而且自然風光往往與體現民族文化的人文勝跡、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烘托,為特色旅游景區的開發與建設和多目標旅游開發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內蒙古原生態的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觀資源與蒙古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風情資源及其小空間范圍內的組合都是周邊省區、東部各省所不具備的。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純樸的民族風情、歷史古跡等特色優勢旅游資源,正好符合現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發展趨勢,從而使內蒙古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具有了資源和市場上的雙重互補。
2、內蒙古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制約因素
從旅游產品開發的總體看,圍繞草原風光、民族風情開發的旅游產品低檔次重復開發嚴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開發的旅游產品均體現民族風情這一主題,開發檔次低、規模小、管理運營現代意識不足,很多優質資源被分割的細碎、雜亂。在開發中對蒙古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表現在各旅游景區(點)民俗文化表現形式單一,低水平重復;普遍缺少展現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內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內涵;體現民俗文化的方式過于程式化,參與性較低。
近年來,自治區旅游企業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迅速成長,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產品符合市場需求,經營效益好的旅游景區、旅游飯店和旅行社,但總體來看規模小,經營業務單一,還沒有形成能夠帶動全區旅游各個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內蒙古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比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資源開發的景區(點)之間的空間距離較大,集聚程度較低。從旅游消費角度考慮,旅游者花費在旅游路途上的時間較長,時間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對較高,不利于組合旅游線路。
旅游淡旺季突出。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的制約,內蒙古大部分地區適宜旅游的時間較短,與之對應,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資源開發的旅游產品適宜夏季購買和消費,而其他季節的適宜性旅游產品嚴重不足。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飯店、旅游景區(點)等接待設施緊張,影響了服務質量;淡季大量旅游設施閑臵,影響旅游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旅游產品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包括行、吃、住、游、購、娛、教七個方面。目前,內蒙古各地旅游服務設施的綜合配套程度較低,景區(點)吃、住、購、娛等配套設施欠缺,服務質量低下問題尤為突出。景區(點)孤懸與城鎮之外,城鎮與景區(點)的吃、住、購、娛與旅游、休閑人群的基本需要脫節,服務供給的缺位,是制約旅游收益的根本原因。
3、內蒙古旅游業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對策
以匯集世界民族文化和與自然融合生成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為核心,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側重與面向東北亞延伸至歐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國際旅游服務平臺建設;以內蒙古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省市地區的旅游合作、協同發展模式創新為手段;集中財力物力重點建設、持續建設重點景區(點),以重點景區(點)帶動線路建設,以點構線,以線帶面,走符合內蒙古特色的全域旅游道路;創新體制機制,消除行政壁壘與產權資本壁壘,推進旅游文化企業規模化、體系化建設。endprint
3.1優化政策環境,加強制度供給和加快機制創新
加強旅游業軟環境優化工作,創造服務功能齊全、服務水平優良、行業管理嚴格塑造優美的旅游環境。加強完善供給制度,推動出臺《內蒙古旅游業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方案》、《內蒙古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省區旅游合作發展方案》、《內蒙古與俄、蒙跨境旅游合作戰略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性促進內蒙古旅游業能夠完全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政策出臺,為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依照“一帶一路”線國家、省區的《旅游管理條例》,研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依法治旅的法規體系。對于內蒙古旅游業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有突出業績的地區、單位、企業、個人等要給予表彰獎勵,研究制定獎勵政策和實施細則。
3.2以推進蒙古和俄羅斯的跨境旅游開發合作,向沿線國家延伸推廣
在中央“經略周邊”、“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框架下,借力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外交事件,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繼續推進三國五地旅游聯席會議,成立“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盟,牽頭打造“萬里茶道”線路產品。與俄羅斯、蒙古國合作,共同在滿洲里、二連浩特、阿爾山、額布都格、甘其毛都、滿都拉等口岸雙邊區域建立旅游合作區,改革創新管理方式,引入蒙古、俄羅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族文化元素進行的深度開發。在邊境旅游、異域風光旅游等產品中,以引入的方式,深度開發蒙古國、俄羅斯等賦予內蒙古旅游的資源。將豐富民族旅游內涵,增強民族旅游對內、外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深度,先行設計經貿、文化及產業等領域的開發開放項目,以項目建設需要為導向,提出消除項目運行制度制約的具體方案,依事權權屬由國家、自治區及沿邊城市積極探索與蒙古、俄羅斯進行洽談與對接。
3.3圍繞“草原絲路經濟帶”,創建與沿線省、區、國家區域旅游合作模式
深化與重點省區合作。著力提升沿線國家、省區重點客源地旅游份額,首先構建三個內蒙古與周邊省市區域旅游合作的次級旅游合作區,即以寧夏銀川為中心的內蒙古西部、甘肅、寧夏大漠風光、民族文化旅游合作區;以北京為中心的內蒙古中部、陜西、山西、北京、河北自然風光、民族歷史文化旅游合作區;以沈陽為中心的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自然風光旅游合作區。次級旅游合作區域的構建明確不同旅游合作區的地域拓展范圍和發展方向,為區域旅游合作逐級推進奠定基礎。著力于入境旅游市場向常規旅游市場的延伸;日本、韓國、港澳臺地區是自治區要加大力度營銷、主攻的入境旅游市場;西歐、北美、南亞、大洋洲市場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是自治區應著力拓展的市場,特別是要通過加強與周邊熱點旅游區域的線路產品組合營銷,培育和拓展這一客源市場。
3.4創新理念,聯合營銷
要針對內蒙古旅游的營銷觀念落后、體制混亂、市場定位缺乏、產品缺乏競爭力、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現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互動方式,對我區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進行宣傳、促銷。統一編輯區域內的旅游完全手冊,區域內導游圖等宣傳資料,制作區域旅游網站,共同輪流舉辦節會活動。共同營銷有利于改善區域旅游產品結構,樹立區域旅游整體形象,對宣傳旅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積極開展區域間的旅游聯合。海外旅游市場要穩定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港澳臺等旅游市場基礎上,積極爭取南亞、北美、歐洲的客源市場,國內旅游要加大對周邊地區、京津冀、東北三省、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促銷力度。創新營銷合作,推進精準營銷,實現線上線下立體式、廣覆蓋、高強度的旅游營銷姿態,依靠全國乃至國際營銷網絡和專業化營銷平臺,提升網絡營銷、自媒體營銷的營銷新模式,強化國際市場營銷力度,擴大內蒙古旅游業在海外影響力。
3.5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打造無障礙內蒙古旅游圈
盡快完善我區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加大以旅游交通為重點圍繞精品旅游線路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中心城市及重點旅游景區(點)的綜合接待能力,改善我區旅游業發展的硬環境,增強旅游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加快我區與一帶一路沿線省區的高鐵,動車建設速度,打通交通大動脈旅游公路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高旅游中心城市和重點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實施旅游公路景觀工程,與交通部門合作,對主要旅游通道公路沿線進行景觀化改造、打造富有北疆特色的旅游景觀廊道。發展低空旅游,依托自治區眾多支線機場、通用機場、發展低空飛行旅游,開辟航空旅游線路,使地域廣袤的交通劣勢變為優勢。
3.6創新投融資體制,形成國際資本、社會資本,國家投入等多元投融資體系
完善投資機制,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資融資渠道,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制定優惠政策,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勵多種經濟成份進入旅游開發領域,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企業集團或其它企事業單位開發內蒙古旅游產業的。政府利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種手段,對旅游業的資金來源及運用進行引導,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內資和外資五個一起上的方針,實行多元化投資方式,調動投資者積極性,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廣泛參與,盡快形成多渠道投資、多元化發展、互相競爭、互相促進的發展格局,進一步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逐漸采用注冊備案制,降低注冊資本金的最低限額。實現旅游基礎建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多元化。激發外國投資者對內蒙古旅游業投資興趣,提高利用外資規模。引導外資向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產加工等旅游業的薄弱環節。
4、結束語
在確定內蒙古旅游業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時,重點旅游項目和線路規劃時,應充分考慮了重點景區、景點的承載力。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改變盲目、掠奪式開發和粗放經營管理的模式,圍繞“科技興旅”。把建立旅游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放在首位。因而重點旅游產品的開發將有利于各景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大力推進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再現草原美麗的景色,同時為我國北部生態防線的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3 ~ 2020)[ 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殷柏慧, 等.長三角與環渤海區域旅游合作條件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04,(6).
[3] 尹貽梅.旅游空間競爭合作分析模型的構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2).
[4] 高廣新.利用資本市場發展旅游業[J].旅游學刊,2001,(5).
[5] 郝曉蘭.內蒙古與周邊省市區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6).
[6] 劉萬華.論“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目標定位于實施步驟[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11).
[7] 馬永真 梅園.構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若干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11).
[8] 孫小榮.旅游業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新機遇,旅游時代[J].2015(4).
作者簡介:馬曉軍,1981年出生,女,滿族,碩士研究生學歷,就職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現任職稱: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文化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