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特色小鎮需注意哪些問題
很多人并不清楚,以為特色小鎮就是來錢了,來發展機遇了。但這個錢是不是你的,這個機遇和你有多大關系,必須通過理論和政策研究才能確定。而很多人很少研究這個問題,所以也就很難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政策或戰略和你有多大的關系。
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 “缺錢的時代”,不僅政府缺,企業也一樣。這也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必須面臨的問題。我們的一個總體判斷是:特色小鎮建設目前的狀況是“政府熱,企業冷”。或者說 “企業熱是表面的”,比如你舉辦特色小鎮招商會,企業和金融機構會參加你的會,但簽協議時就會跑掉一大半,再等到他們真正從口袋里掏錢的時候,就會跑掉更多,甚至各種合同也只是一紙空文。這也不能全怪企業和金融機構,因為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比較差,我們以前有一個測算,表面上看小城鎮的土地便宜、勞動力便宜,但一旦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這個成本基本上比城市要高出80倍左右。在這個背景下,現在一直強調的企業主體作用,實際上是很難實現的。
小城鎮是指縣級以下的鄉鎮。除了管理水平,其他的如規劃眼光、發展思路、人才資源、協調組織能力,跟大城市根本沒法比。所以,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小城鎮,大都是靠近大城市和發達的城市群,他們發展得比較好,主要是因為大城市的各種力量和資源介入了。在這個背景下,盡管小城鎮看起來很熱,但是不要覺得它們會成為城鎮化的主流,而只能在城市群的框架下,依托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和拉動,同時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等特色,做好自己的功能定位和長遠發展規劃。此外,特色要和規劃結合起來,比如要劃定特色小鎮的核心區,不能哪個企業說我愿意在哪個地塊投錢就給他哪個地塊,因為企業和政府考慮的角度不同,企業考慮的是利潤,如果把最好的鄉土資源都給了企業,特別是這并不符合小城鎮的發展規劃時,就會造成很多的后遺癥。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城市中上演過多次,在特色小鎮中應盡力避免。
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目前還有一種傾向,是希望政府退出或減少干預。這表面上是落實國家的 “簡政放權”,但實際上也存在著誤讀。因為國家政策的完整內涵是協調好“政府的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的看不見的手”,是“該放的放,該管的管”,而不是“放任自流”?,F在的特色小鎮,一般的產業功能都比較簡單和分散,主要是由于完全靠企業和市場投資,缺乏政府的宏觀統籌和規范的結果。企業和市場行為,一般都是各人做各人的,屬于單兵作戰,而很少考慮和其他企業、其他部門的協調。在過去的城市化中,這有很多不好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建設的重復建設和大拆大建,極大提升了城市發展的成本。所以特色小城鎮的建設不能完全由企業主導,政府要兜底。如果完全聽由企業主導,最后很可能把一個爛攤子扔給政府。
配合國家的“雙創”政策,一些小城鎮提出建設創業創新小鎮,也受到一些專家的力挺。但對這種戰略定位不宜過分鼓勵和拔高。說到底,科技和文化創新,主要是大都市的功能。個別的小城鎮,在一些方面會有特色,但這是個案,沒有也不可能有普遍性。有人以為在浙江有一些做得不錯,那是因為跟長三角的文化氛圍聯系緊密,你到東北、西北去看一看,就會發現這根本不可復制。為什么?這是由小城鎮的人才聚集水平和程度,以及小城鎮的科技和文化基礎設施決定的。在一些特色小鎮,即使有一些創新型企業切入,但和原來企業的關系很難結合,形不成完整的產業體系。
首先是資金。特色小鎮是所謂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是基本特點。一旦出了問題或者說投資回報較低,一般的金融機構還會不會繼續投入,如果他們停止或減少投入會出現什么情況,這些都是當下急需研究和防范的。
其次是土地?,F在大多數特色小鎮跟以前搞園區、景區一樣,主要是為了圈地搞房地產。小城鎮吸納人口的能力更加有限,如果不切實際地開發,勢必把目前大中城市的“賣房難”轉移到小城鎮中去,甚至出現空城、爛尾樓等小城鎮的新問題。此外,目前由于小城鎮的建設用地多采用租賃集體用地的方法,如果沒有一套管理規范程序,也很容易把很多村鎮最好的土地挪用為建設用地。所以,在對待農村土地方面,還是要提高準入門檻,不要讓那些沒有建設理念和開發模式的企業隨便進來。
相關鏈接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導趙建軍 :河南發展特色小鎮的5種模式
根據國家建設特色小鎮的目標結合河南實際情況,可以重點培育以下五種模式:利用不同朝代遺跡眾多的優勢,積極發展歷史風情特色鎮;以“互聯網+”為引領,打造傳統產業升級版和智力集聚為核心的新業態特色鎮;依托河南自然人文景觀豐富的優勢,發展鄉土氣息濃郁的創意體驗特色鎮;重點在生態優良、氣候宜人的地方,發展生態宜居特色鎮;依托河南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為契機,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特色小城鎮。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立足宜居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河南建設特色小鎮,根本在于宜居,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條件。要注重對傳統街區、傳統建筑的保護,注重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傳承。要通過維護歷史街區和建筑,新開發建筑與歷史建筑的有機銜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品和服務轉化,促進傳統民俗文化產品生產,以及地方特色旅游和餐飲服務的供給,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和發揚光大。

目前中國正在掀起一股小鎮熱。特色小鎮建設從江浙一帶正逐步向全國拓展。然而,在上海交大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看來,需警惕“小鎮熱”背后的盲目跟風,小鎮建設亟須理性。針對小鎮,劉士林作過專門的研究報告,他總結了目前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著以下六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