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儒 唐 嬌 王宗儒 葉華國 古志耀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環境污染,廣場的綠色空間不斷的被壓縮等問題,讓人不愿駐足停留,休憩游玩,城市廣場需要一場變革。
如今,由于受到城市建設和環境更新影響,城市廣場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形式也在不斷多樣化。目前,隨著生態觀念的普及,如何做到城市廣場環境設計的可持續性,節省能源,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不危害身心健康,“綠地廣場”概念設計開始引起關注并得到一定的實施,但是,實際生活中,人們對綠地廣場設計概念的認識還比較局限,大多還停留在綠地面積多少的表面認識,就如何做到廣場設計的真正生態化綠地設計,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目前,以廣州為代表的城市廣場設計大部分仍是以傳統的模式建設,廣場綠地生態設計等問題依舊存在。如,尺度大,硬質空間過多,設計呆板,功能不齊全等。對于城市廣場的生態綠色設計,如何做到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開發出生態性、經濟性、人性化的廣場設計模式,后期還需要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研究。
城市綠地廣場是給人提供生態自然的室外休閑和娛樂的空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是城市景觀中的重要節點,良好的廣場設計甚至可以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然而,現如今,大多的綠地廣場都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經過調研論證,以廣州為例,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在城市綠地廣場設計中問題比較突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緩解緊張的生活、工作壓力,放松心情,成為了現代人的基本要求。作為城市當中重要的供人交往、娛樂、休憩、觀賞公共活動空間——城市廣場,其設計首先應體現出設計者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以適宜的尺度來滿足人在物質精神、心理行為等方面的需求。
根據筆者調研,廣州市的許多城市廣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廣州火車站廣場(45 000 m2),尺度較大,旅客從進站口到出站口要穿行距離較長(263 m),廣場大面積的硬質鋪磚產生了諸多不友好的空間,同時,因構筑物和休憩設施、植物的缺乏,在炎熱的夏季,廣場地表過熱,讓人無法長時間的停留,見圖1。
因此,“以人為本”,真正從使用者所需出發,追求健康的生活空間,是人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保證,也是廣場設計首先要貫徹的重要設計基礎。

現如今,大多數城市廣場設計形式比較一致,平面形狀基本都是以方圓圖形進行設計,特別是大型廣場,中心除了主體雕塑,廣場周邊或中間留空,景觀設施四周設置形式普通的座椅、公廁、綠化等,這種設計缺乏變化,形成了大量的廢空間(沒有明確功能用途的空間),沒有自我特色。
好的城市廣場,設計中會注重當地人文、歷史、環境、生活等,能讓人體會到地方人們的生活情趣和習俗,同時感受到時代精神和不同的風格。而現在的城市廣場設計大多都是按照一個模式建設,很少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綠地廣場,形式上容易造成雷同感。
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空間,人人有責。對于城市廣場建設,應減少環境資源的耗費,遵循“生態綠色設計原則”,充分利用植被,適應土壤特性、地形空間,開發適合廣場建設用地,這樣,我們的廣場建設才能更加人性化、自然化和生態化。現如今,大多數廣場因為建設年代較早,對生態環境和人的本質需求認識不夠,從而造成對空間資源的浪費,建成后出現雨后積水,排水不暢導致積水無人處理而滋生蚊蟲,產生異味等現象,這大大影響過往行人和廣場的有效使用。經筆者調研發現,2004年建成的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大門入口廣場,目前部分排水口和燈具損壞嚴重,大大影響了學校形象。
綠地廣場的設計應該滿足人的需求,再者是符合城市個性。營造出尺度空間、綠植設計、節能環保等方面理想的城市綠色廣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作為滿足人們的一些特殊社會性需求而存在的場所,城市綠地廣場基本功能應該主要體現在服務于人,以人為本。城市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小孩是廣場光顧的主要人群,如何滿足這群人的需求是廣場設計、改造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對使用人群心理、生理行為表現的特點進行研究,從而對廣場功能、規模區域合理劃分,并按照需求增加最基本的活動場地和活動等必要配套服務設施,以達到滿足人們的休閑、健身、娛樂等需求。另外,對于廣場的新建或者原有廣場的再改造,要充分結合當地特色,注重延續歷史文脈,遵循場所記憶,突出亮點,提倡創新。
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完全相同的,大多具有自己的特色,廣場的設計亦是如此。尊重地域的差異性,傳承地方文化是廣場設計需具備的基本前提。如果廣場設計都用相同的方法展現,將無法體現城市特色和廣場個性。同時,因為沒有植根于當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沒有精神內涵,廣場也將無法給人帶來親切感、歸屬感。所以,在城市綠地廣場的設計中需要特別注重當地的人文歷史特點,并使之體現在廣場設計元素中去,這樣,才能設計出有當地特色的廣場。
綠地廣場的設計,無論是在設計理念還是在建造方式、材料、服務形式以及后期管理、維護都應該遵循生態理論為指導。如植物方面,多采用鄉土樹種,注重有色綠化的比重,避免單調綠植景觀,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同時又可以滯塵、凈化空氣。從而為人們營造出一個優良的公共生態環境。
另外,利用環保節能等現代化科技技術,設置廣場雨水收集循環系統,建構應急供排水、采用綠色LED照明等設施,從而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效益與避災功能。此外,注重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對廣場的良性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設置電子顯示屏、安裝視頻監控等數字化管理設施,實時發布廣場活動及氣象等信息,這將無形中增強廣場的活力和有效服務,減少管理和維護成本。
3.3.1材料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條件雖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生存的環境、氣候條件卻呈現出了惡化的態勢,這也是全球性關注的共同主題之一。作為主要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城市廣場,設計中注重生態理念,充分應用節能環保材料,如將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藝適當應用,挖掘、加工廢棄材料的再循環價值再利用,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建設材料的成本,節省人工,對于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升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較好的突出廣場的地方特色,使其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將是城市綠地廣場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簡言之,獲取最佳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但只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是綠地廣場建設的最基本出發點。
3.3.2綠色照明技術
綠色照明具體是指照明光源滿足節能的需要,又無害于人類健康,不影響生態環境、不浪費資源等。如今,高效節能的光源及燈具是城市綠地廣場綠色照明設計的重點,根據位置特性、使用功能、環境背景,選擇適當光源色和照度值,避免片面追求高照度,形成資源的浪費。在使用過程中,通過科學技術,結合太陽能原理,將其能量直接轉化電能,同時注重科學合理的維護處理,做到光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真正的綠色照明。
創造良好的城市綠地廣場環境,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后期有效的維護,這就需要人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才能讓城市綠地廣場環境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真正為市民服務。所以,要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首先,以政府為主導的公眾參與,加強城市綠地廣場環境治理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對于蓄意破壞或者可能破壞環境的行為,提出警告,并采用約束、引導和處罰的手段,保護環境不受到侵害。其次,鼓勵公眾自發參與城市綠地廣場環境治理,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即使在沒有政府的引導下,對破壞環境的不法人員,采取投訴、舉報、信訪等方式,也是間接、高效的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
如今,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為了給人們營造一個好的生態環境,重視城市綠地廣場建設,將使城市綠地生態發展變得更加的可持續。
[1] 俞孔堅.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 [法]蘇菲·巴爾波.海綿城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劉云勝,李 霞,劉 泉.理想空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4] 孫敬宇.小城鎮街道與廣場設計指南[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5.
[5] 嚴 亮,李和平.城市綠色廣場營造[J].工業建筑,2004(4):28-30.
[6] 段瑜卓.城市廣場設計的生態化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4):37-38.
[7] 鵬智謀,王小凡.城市公共空間尺度人性化研究[J].南方建筑,2006(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