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江 杰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通過分析翼城縣1954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的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資料,按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降雨量之間的關系,繪制出翼城縣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降雨量之間的關系曲線,如圖1所示。

1)隨著城區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排水能力呈下降趨勢。
2)城鎮雨水排水系統設計重現期偏低。
翼城縣現狀的設計標準大部分以0.5年或1年為主,只有部分新建設的路段采用了2年的重現期。根據現階段氣候變化的特點,城鎮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偏低。
3)城區未形成完整的排澇體系,排水系統不完善。
4)現有排澇水系未經統一規劃。
5)城區內排水暗渠淤積嚴重,建筑物占壓多,城區未按屬地管理進行日常清淤工作。
6)小區域內排水設施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
單位的家屬院和部分開發的住宅小區內排水設施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部分開發的住宅小區建設時沒有統籌考慮排水能力,接入城市主管道時,沒有規劃設計,造成小區域內排水不暢。
1)構建完善海綿體系。
規劃首先要以尊重自然,以生態本底條件為前提,提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明確保護與修復要求。因此,根據翼城縣主城區與周邊區域聯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生態本底層面的依賴程度,本章節針對《翼城縣縣城總體規劃》劃定的城市規劃區范圍進行研究,力求在大的生態安全格局下梳理翼城外圍的海綿建設條件并提出合理的“大海綿”規劃方案。
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
翼城縣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分解計算過程中,涉及到的指標包括地塊面積、建筑面積占比、不透水鋪裝面積占比、綠地面積占比、綠色屋頂率、透水鋪裝率、下沉式綠地率、下沉深度、調蓄容積、徑流系數、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3)實事求是確定管控分區。
基于整體生態安全格局的確定,綜合考慮翼城縣總體規劃、翼城縣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現狀工程地質條件、現有下墊面的徑流系數特點等等上位因素,劃定翼城縣海綿城市管控分區。提升規劃區內徑流總量控制目標,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控制雨水系統。老城區為重點的海綿城市改造區域,以問題為導向,提煉整理為工程系統和地塊指標體系。基于現狀的改造難度進行合理的低影響指標分解,可略低于海綿城市徑流總量控制率的總體目標。
4)建立制度保障體系。
為保障翼城縣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設施落地和在后期達到良好的運行效果,并從制度上保障翼城縣海綿城市建設后續工作的順利推進,需要研究相關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