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為《別瞎吃,西南人民腎不行》的文章將西南人民的美食折耳根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文中提到,因折耳根含有致病物——馬兜鈴內酰胺,食用折耳根可能引發馬兜鈴腎病。消息一出便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而討論的焦點也集中在折耳根到底有沒有毒,能不能吃的爭議上。
馬兜鈴酸不等于馬兜鈴內酰胺
此次將“馬兜鈴酸”再次帶入公眾視野的,是權威科學雜志《Science》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該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臺灣和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以及衍生物廣泛相關》一文。這篇論文稱,在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大陸,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
文中提到的肝癌的發生與折耳根有沒有直接的關聯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弄懂幾個名詞,即馬兜鈴科、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酰胺。馬兜鈴科是植物界的一個劃分,馬兜鈴酸是一種化學成分,馬兜鈴內酰胺則是馬兜鈴酸的一種代謝物。
馬兜鈴酸確實具有腎毒性,可能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這早有定論。早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藥典》已不再收錄關木通、青木香等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方,并使用其他品種替代。國際癌癥研究中心于2008年將其列為1類致癌物,并將馬兜鈴酸類物質的天然混合物列為2A類致癌物。
值得注意的是,折耳根含有的馬兜鈴內酰胺與具有腎毒性的馬兜鈴酸,是兩種不同物質。馬兜鈴酸是一種化學成分,而馬兜鈴內酰胺則是馬兜鈴酸的一種代謝物。簡單來說,折耳根既不是馬兜鈴科植物,也不含馬兜鈴酸,它只含馬兜鈴內酰胺且含量極少,這兩者不可等同。馬兜鈴內酰胺一旦被人食用后能夠隨人體代謝排出體外。就目前來說,馬兜鈴內酰胺將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尚無定論。

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俗語有云,是藥三分毒。但說到服藥致病,歸根結底,還是劑量、用法不當導致的。有研究數據表明,在曬干后的魚腥草中提取馬兜鈴內酰胺,含量為0.016g/kg。而日常食用中的魚腥草均為新鮮植物,含水分較多,這樣看來,1kg新鮮魚腥草所含的馬兜鈴內酰胺就更少了。
這不是折耳根第一次被“黑”,也不是第一次有媒體、專家學者為其辟謠。在搜索引擎輸入“折耳根”、“腎病”等關鍵詞,相關搜索結果多達175000個。
折耳根為何屢屢被“黑”?這恐怕跟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馬兜鈴酸的研究、認識逐步加深,新聞事件頻發有關。尤其是2003年國內發生的“龍膽瀉肝丸事件”,馬兜鈴科類中藥“關木通”由于含馬兜鈴酸成分,導致多人患上腎衰竭、尿毒癥。
折耳根,作為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曾被制作成“魚腥草注射液”投入臨床使用。2006年,因患者注入魚腥草注射劑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等,魚腥草注射液曾被暫停使用。后來研究發現,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的,其實是“靜脈滴注”這種注射方式。目前,中成藥品研制、中醫在中藥配伍中,也還是會用到魚腥草。
多次辟謠
早在2002年3月,由原衛生部公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作了具體規定。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魚腥草、姜等80余種。
據媒體報道,在2016中國食品辟謠論壇上,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就發布了三大食品謠言。網上流傳的“魚腥草會導致腎病腎癌”說法,被專家評定為邏輯推演不夠嚴謹,結論有失慎重。
今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連續發布4批20個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魚腥草致癌”位列第十。
此外,在農業部公布的《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中,魚腥草與魚鱗草、菹菜等567個食用農產品被列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目錄,這意味著魚腥草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無公害農產品管理相關辦法。
相比于爭論魚腥草是否致癌,人們更需關注的是飲食環境和飲食習慣的正確性。很多時候患病,是因為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不合理飲食等。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才是真正防病的好方法。(編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