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
摘要:媒體與公益組織之間存在協同互動關系。新聞實踐進程中,理性動員為主的傳統媒體和情感動員為主的社交媒體默契配合,以媒介動員擴大公民參與;公益救助層面,媒介動員既能整合關系資本增強救助力,又能整合認知資本擴大救助面;政策制度層面,媒體與公益組織通過外壓模式和上書模式尋求政治機會,實現政策倡導、推動議題制度化。
關鍵詞:公益性議題;新聞實踐;塵肺病;社會動員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8122(2018)10 - 0077 - 03
在改革進程中,中國正向“公民社會”邁進,社會團體不斷產生,傳媒公共性日益體現,公益組織與媒體之間形成協同互動的關系。公益組織利用媒介近用策略,推動組織訴求擴散,媒體不斷拓展新聞實踐的深度,由“報道者”轉向公益行動“參與者”。通過新聞實踐,公益組織的訴求迅速升溫為輿論焦點,多方聲音匯聚碰撞凝聚成強大的全民合力,增強了民意訴求進入國家層面,乃至實現議題制度化。
一、實踐主體:新聞記者與公益組織
(一)記者身份轉變引發社會效應
近年來,媒體人頻頻轉型做公益,王克勤發起“大愛清塵”公益組織、鄧飛發起“免費午餐”項目、孫春龍發起“老兵回家”項目……不少媒體人用行動替代文字,凝聚起“將建設性監督變為建設性建設”的力量。
王克勤是典型的代表,2011年6月,他發起“大愛清塵·尋救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公益項目。此前,他在21年記者生涯中,推出震驚全國的《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山西疫苗亂象調查》等揭黑報道。如今,他的身份標簽是:“調查記者;‘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發起人?!彼J為記者做公益有三大優勢:社會問題議程設置原理、知曉原理還有社會動員規則?!吧鐣栴}議程設置指一個問題能不能得到政府解決在于這個問題能否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當眾生嘩然時,迫于公共輿論壓力,政府不得不跟進解決?!盵1]對于知曉原理和社會動員規則,王克勤表示,記者身份還有助于充分整合媒體資源、人脈資源、技術資源和政府資源,實現規?;瘎訂T。
記者轉型做公益多有相似之處:大多專攻調查類報道,接觸過特殊群體,深入了解過公益知識,掌握媒介傳播規律,在記者圈內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對信息發布能產生更具穿透性的影響力。
(二)協同程度由低到高邁進
所謂協同,是打破人、財、物、信息、流程等資源間的壁壘和邊界,使它們為共同的目標進行協調運作,通過對各種資源最大的開發、利用和增值以充分達成一致的目標[2]。協同程度會因媒體類型、公益組織類型及議題性質不同,但總體趨勢由低向高邁進。
首先,“破窗效應”下媒體策略突圍使協同互動成為可能?!捌拼靶笔钦f如果建筑中有窗戶被打破但沒有被修理好,會產生示范效應,出現更多的破窗。策略突圍發生在塵肺病等媒體觸碰程度較低的議題出現之初,個別媒體會以“打擦邊球”的方式突破“敏感區域”。公益組織通過更多爆料,更扎實的田野調查與媒體進行低度、零散的互動。
其次,議題的“集聚效應”和中心化引發默契協同。當公益性議題成為新聞熱點,媒體與公益組織之間會形成合作:第一,集體“轟炸”,出于“法不責眾”心理,媒體會聯手對某個公益類重大題材集中關注,如當塵肺病高發區產生“寡婦村”消息出現后,《陜西塵肺村:女子三任丈夫病死》《嫁給塵肺病的女人》等報道相繼而出。第二,協同報道,公益組織會創辦傳播平臺,擴大議題影響力,如大愛清塵創辦了“兩報一刊一網四微”,實現全方位立體傳播。公益組織和媒體之間的協同提高到新的層次,促進了議題的集聚效應和中心化。
再者,“價值認同”下記者與公益組織的高度協同。梯利認為,要把群體利益轉化為集體行動的動員能力,組織力量是關鍵,而群體組織程度取決于兩個因子:一個群體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該群體內部人際網絡的強度[3]。記者與公益組織形成的人際網絡越強大,社會動員能力也就越大。價值認同是記者與公益組織建立長久合作的關鍵,媒體和公益組織都有著很強的主體意識,只有基于共同的價值觀,才能確立起高度協同關系。
二、實踐進程:大規模開展社會動員
(一)情感動員為主的社交媒體陣營
情感被劃分為“庫存性情感”和“場域性情感”。前者指社會公眾基于特定的歷史經驗,對具體社會問題持有普遍一致的情緒和看法,產生個體價值觀和道德感。后者指在受眾已成型的社會心理基礎上,特定的社會問題會讓公眾產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能夠支配人的行為,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4]。情感是塑造價值觀、凝聚群體共識、激發個人或集體行為的載體。情感動員正是通過策略性運作,激發改變公眾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價。
社交媒體是公益組織“情感動員”的主陣地。形式上,注重用悲情化表達引發受眾同情。王克勤曾在微博上用“跪著死去”等字眼戳中公眾內心,呈現出的塵肺病患者既是生理弱勢群體,為公眾展開集體行為進行了心理鋪墊。內容上,用驚人事實激發受眾不滿。在個人情感結構中,日積月累的憤怒、不滿是產生社會行為心理基礎。只要能夠挖掘、剝離出弱勢群體相對立的階層,就能聚集起公眾的憤怒與不滿,甚至激發集體行為。
(二)理性動員為主的傳統媒體陣營
1.歸因功能下的博弈性動員。傳統媒體歸因功能可分為診斷視歸因和預見式歸因,前者指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即對立階層和譴責對象;后者指未雨綢繆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塵肺病患者的訴求,媒體會圍繞焦點事件,與企業與地方政府博弈,客觀理性地進行社會動員,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這個過程中有對抗也有妥協,迫使政府在積聚的社會壓力下作出回應。如“深圳塵肺門事件”后,央視、《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紛紛對事件原因進行報道。有媒體提出“切實落實《勞動合同法》”“建立國家救助制度”等建議。傳統媒體與國家、企業形成一種隱性博弈關系,社會動員依靠的不是強烈的主觀意志和感情傾向,而是傳統媒體以解決問題為根本、以獲取理性利益為目標的擔當。
2.表意功能下的擴散性動員。媒體對塵肺病議題的關注相對較少。傳統媒體的表意功能就會發揮出它的作用,其將相似事件關聯起來進行“思維擴散”,突破媒體對個別新聞事件“就事論事”的局限,提升了媒介動員的效果、范圍和層次,這就是與博弈性動員相呼應的擴散性動員?!伴_胸驗肺”事件中,起初傳統媒體側重事件本身,但隨著事件深入,部分媒體開始突破固化思維,站在更深的視角審視問題。例如《南方人物周刊》以《戳穿職業病鑒定之弊》為題進行報道,對我國職業病認定制度展開思考?!吨袊嗄陥蟆穭t將事件與社會公平正義聯系在一起;《南方周末》則對社會救助中的監督管理機制進行反思。這種表意功能賦予新聞事件更普遍的意義,由此延伸出來社會公平正義、職業病關注等問題。這樣的動員體現出更成熟的公民權利意識和理性協商能力,會產生更有力的社會影響,政府也會采取回應姿態,公益性議題由此上升到政策或制度層面。
三、實踐結果:救助常態化與議題制度化
(一)整合社會資本促進救助常態化
布爾迪厄則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他們與或多或少制度化的相互認識與認知的持續關系網絡聯系在一起,通過集體擁有的資本支持提供給他的每一個成員?!盵5]該理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有助于目標實現的資源。在公益行動中,社會資本的整合和優化,有助于最大范圍地幫助弱勢群體。
1.整合關系資本增強救助力。關系資本是指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成員對其他成員的信任和對所在群體的強烈認同。在塵肺病議題新聞實踐中,關系資本在線上線下頻繁互動中整合,群體歸屬感與信任感逐漸建立起來,公益救助力度也不斷增強。一是關系資本數量的積聚為募集善款提供便利。塵肺病無法治愈,只能通過洗肺緩解,洗一次肺的花費是1萬多,籌款救助是首要任務。在人際及群體動員下,關系資本數量開始集聚,淘寶判定中心、支付寶E公益等平臺也為網絡籌款提供了平臺。二是關系資本種類的積聚助力系統化救援體系。大愛清塵公益行動已經形成救命、助學、康復等系統化救援體系。關系資本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包括明星、律師、教育工作者等群體主動參與其中。如律師王飛擔任大愛清塵法務部部長,為塵肺病人提供法律援助。多元化的社會關系資本使建立全方位、系統化的救援體系成為可能,人際互動也促進了救助信息的低成本傳播。
2.整合認知資本擴大救助面。認知資本指能提供共同的陳述、目標、價值觀念的資源,涵蓋共享文化和共同目標兩方面。共享文化包括有關組織文化問題的共同語言、成員普遍認同的規制等,共同目標則是一個群體的集體愿景。表現在公益行動中,群體間的共同理想或責任越集中,其價值取向、行為準則、行動方向就越一致。王克勤提出“救命是天大的事,能救一個是一個”的公益目標,本質上是認知資本的積累過程。此外,“大愛清塵高校行”活動也如火如荼,通過宣傳講座、“回家鄉話塵肺”等活動,動員學生廣泛傳播,以減少塵肺病傷害機率。這使“人人公益”成為社會共識,當公眾發現有更多與自己目標一致的人,就會產生集體身份認同與集群效應。
(二)探尋政治機會推動議題制度化
1.外壓模式。政治機會的有無和多寡才是決定一個社會運動發生和發展的最根本因素[6]。近年來,民間多有通過突發事件引發媒體聚焦,給權力主體施壓并影響公共政策的案例發生,這就是“外壓模式”。突發事件是“導火索”,媒體起“擴音器”作用,社會輿論力量則充當“中轉站”?!伴_胸驗肺”是塵肺病議題進入政策議程的“導火索”,媒體轟炸式報道讓輿論抨擊甚囂塵上,迫于壓力,國家政策層面“聞風而動”。2013年,衛生部頒布《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將診斷中需要的“工作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資料”修改為“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同時補充“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機構不得拒絕勞動者進行職業診斷的要求”等規定。在“報道發問——輿論質疑——被迫回應——再度報道”的循環中,私權力與公權力相抗衡,推動政府對政策進行完善。
2.上書模式。上書模式是相對溫和也較緩慢的尋求政治機會模式,主要通過給決策者遞交報告、倡議等方式建言獻策。以民意訴求為根本的公益組織是上書模式的探路者。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大愛清塵基金秘書長趙若彤曾表示,鑒于組織有限的救援力量和國際經驗的啟示,遏制塵肺病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推動國家政策性救助、制度性立法[7]。大愛清塵成立政策專家委員會,通過摸底調查、持續研討、建言獻策等上書建言,推動公共政策研究和立法。
在國家層面,主要通過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最高決策層提交議案提案。議案提案主要依據來自社會田野調查,大愛清塵還成立國際研究小組,與國內專家學者持續研討,支撐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突破性進展發生于2016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農民工塵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見》,這意味著職業病防治抓到了根上,被稱為民間社會組織推動國家政策與立法的經典。
在地方政府的層面,2017年10月,山東省政府聯合大愛清塵發文救助塵肺農民,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塵肺病患者實行一次性免費救治。2018年1月,大愛清塵與湖南婁底市聯合發文,開展塵肺病農民工救助。這些對在全國實現與各級政府廣泛合作,系統全面地解決中國塵肺病農民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
大愛清塵公益項目上書成功的案例,客觀上對中國公民社會建設有啟發。尚且不論上書模式是否會成為主要模式,隨著媒介聚焦、公益組織推動和社會多元力量的介入,全國性輿論浪潮被不斷掀起,逐漸握有話語權的公眾凝心聚力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之中,形成倒逼政府制度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新浪網,媒體人做公益有著“天然的優勢”[EB/OL]. http://gongyi. sina. com. cn/gyzx/2013 - 10 -23/105946079. html.
[2] 黨生翠.傳統媒體與網絡輿論的協同:比較優勢理論角度的解讀[J].現代傳播,2012 (1).
[3]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7.
[4]李黎丹,基于情感社會學研究的群體事件防治分析[EB/OL].人民網,http://yjy.people.com.cn/n/2013/1219/c245082 - 23886809. html.
[5]周紅云.社會資本布迪尼、科爾曼和帕特南的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 (4).
[6]李世杰.從權威走向民主——社會抗爭視角下的韓國民主轉型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7]趙若彤:“大愛清塵”的核心目標是推動塵肺病問題制度性解決[EB/OL].新華網,2015 -03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