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旸
“坐月子”是中國女性的傳統習俗,不但要裹得嚴實,還要吃得豐盛,這些成了代代相傳的“老理兒”。近年,又興起一種月子餐,它能起到調理身心、永葆健康的作用嗎?河南省營養學會第一屆月子餐設計大賽給出了答案——月子餐也有“標準照”。
產后進補有必要,大補特補是誤區
《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提出“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強調孕期和哺乳期婦女的膳食營養是確保早期營養的最重要舉措。
據河南省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中醫院營養科主任李璞介紹,針對產婦體質的變化,月子餐通常要充分注重膳食的可吸收性、易消化性;在飲食上要注重膳食的均衡,預防產后常見的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可補充益生菌,改善因胃腸道肌張力減弱、腸蠕動減慢造成的影響。
依據傳統的“坐月子”觀念,產婦在生產后元氣大傷、身體虛弱,一定要大補特補。“大補特補會使產婦出現營養過剩、肥胖,還會引發各種疾病。產婦營養過剩會導致奶水中脂肪含量增多,使嬰兒過度肥胖。”李璞表示,對這樣的認識誤區要及時糾正。
月子餐怎么吃,到底有沒有標準?
來自河南省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婦幼營養整合醫學學科體系剛剛起步,河南省的營養婦幼健康事業仍需完善標準,要建立符合中國飲食習慣、具有中原特色的月子餐標準配餐。
“月子餐大賽要求每日食譜中,食物的品種與數量,以能夠滿足膳食對象每日能量和營養素需要為目標,并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對相應膳食對象的推薦量,每日食譜需附帶營養評價報告。”李璞說。
依據中醫藥學者的研究,產婦通常需要5個階段調理。第一階段是祛惡露、祛風散寒,產后前期應溫經散寒、利尿消腫、養血補鐵、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為主;第二階段是防風寒,應祛風固表、安神和中、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風寒的侵擾;第三階段是補血潤腸、開胃健脾、滋陰養顏,主要補充婦女生產時所失水分,減少產后便秘發生,改善產后面黃、頭暈;第四階段是壯腰補腎,因生產時腎氣大傷,應健脾胃、滋陰補氣、固腎培元,以緩解腰酸背痛、腰膝酸軟、目昏不明、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第五階段是大補元氣,應化淡妊娠紋、活血調經、養顏潤膚。
月子餐吃點兒啥,怎樣配比才健康?
那么,月子餐究竟應該吃點兒啥呢?河南省營養學會第一屆月子餐設計大賽特等獎獲獎團隊——鄭州市中醫院營養科提出了設計理念:少吃多餐、葷素搭配、適當補水、清淡適宜、不食生冷。
獲獎的月子餐均富含蛋白質,尤其是雞、魚、瘦肉、動物肝等優質動物蛋白質;主、副食種類多樣,精米、白面搭配雜糧,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加大了含鈣食物的配比,補充了動物血或肝、瘦肉、魚類、油菜、菠菜等及豆類等富含鐵的食物;鼓勵多進食各種湯飲,促進乳汁分泌,如紅糖水、鯽魚湯、豬蹄湯、排骨湯等,還可以湯、肉同食。
李璞特別提示,月子餐要合理攝取必需脂肪。脂肪酸對寶寶的大腦發育很有益,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對中樞神經的發育特別重要;產婦飲食中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會影響乳汁中這些營養的含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