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隨著教育形式的逐漸改革,近年來高校的招生呈現全面擴招的趨勢,大學生也越來越面對著就業難、社會壓力大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諸多心理負擔,尤其是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心理壓力,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和抑郁的狀況發生。本文主要分析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發展與現狀,并就貧困學生心理素質提升提出相關建議,致力于使高校更加重視心理輔導工作,積極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需求,針對貧困學生的心理給予應有的幫助和關懷,提高高校整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有效促進學生學業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學視角;高校貧困生;心理素質
近年來不斷呈現出大學生就業、擇業難的問題,面對諸多畢業生失業的現象,很多在校學生會出現迷惘、對未來失去信息等諸多心理情緒,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貧困生作為一類特殊的群體,由于本身家庭條件的限制,他們比其他大學生缺失了很多社會資源和發展機會,不免會出現焦慮、無奈等心理,所以在貧困生心理輔導方面應該予以重視,對出現心理問題的貧困生進行及時疏導,給他們一些關懷和溫暖,為其指導正確、合適的發展方向,避免貧困生因為心理問題走向極端,對高校的整體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強化高校貧困生心理輔導工作,是我國高校應該大力重視的首要任務。
一、培養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相對而言,貧困大學生是高校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大多數學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選擇在課余通過兼職來獲取生活費,雖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但在就業問題上,比其他大學生有很大劣勢,由于經濟和家庭一些因素,會使貧困生在就業和擇業問題上產生心理分歧,容易煩躁、感到挫折甚至走向極端,因此強化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培養貧困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健全的人格是學生每個人應該必備的品質體現,但不同的人在各異的生活環境里,會具備不同的心理品質,貧困大學生長期處于弱勢環境,容易造成悲觀、消極等負面心理,在遇到問題時,如果長時間保持這樣的心理,會使他們產生性格扭曲,從而脫離群體,所以高校心理輔導教師應該主動與之溝通交流,幫助他們樹立樂觀的心態,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觀,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不斷突破和發展中體現人格魅力。
(二)構建貧困生家庭和諧的需要
家庭往往是一個人最開始生活的原始單位,是孩子的首要教育場所,家庭氛圍的和諧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潤滑劑,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缺乏關愛的冷漠家庭中,必定會使孩子的性格沉郁和孤僻,所以父母應該制造和諧輕松的家庭氛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與貧困大學生家庭的溝通,共同為貧困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科學解除貧困生的心理包袱,使他們可以輕裝上陣,突破自我,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素質的提升策略
(一)一般心理素質的提升途徑
一般心理素質提升主要依靠高校的心理輔導中心,在諸多高校也已經普及心理咨詢技術,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心理輔導,基于貧困生心理上的疏導和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精神層面上的溫暖。首要,心理咨詢是將學生向正面積極的方向引導,使他們充分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在擇業的時候更好地展現自我。其次,高校應該倡導尊重貧困大學生,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交流方式,不刻意歧視和孤立貧困生,對其做到平等互助,不差別對待,學校也要加強保護學生的隱私。最后,與貧困生做到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幫助他們找到自我價值體現。
(二)特殊心理素質的提升途徑
這種心理素質的提升主要是強化對貧困生的專業訓練,幫助他們矯正不良行為和心態,多針對心理消極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致力于有效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主要方式有合理情緒療法和心理素質對外拓展兩種方式,前者是由心理老師幫助貧困生更正錯誤的就業觀念,引導他們不能過于重視薪資,而是找到職業發展和自我定位,培養他們腳踏實地和從基層做起的心態;后者是引導貧困生打破以往的生活方式,深入參與團隊工作,強化協作交流意識,拓展交際范圍,培養集體榮譽感和人際交往能力,不斷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形式和狀態。
總結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高學歷、高素質在就業市場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畢業生心理素質的整體狀況不僅體現著個人的成長,也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情況,更關乎著社會的長遠發展,所以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上,高校應該給予應有的關懷與引導,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面向上的價值取向,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桑海云,強冬梅,咸大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5(3):109-110.
[2]喬心陽,武靈芝.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5(11):73-75.
[3]關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脫貧與援助機制構建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框架下的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15):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