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魯迅研究的新動向及其可能

2018-01-13 19:08:55馬峰
粵海風 2017年6期
關鍵詞:文本研究

主持人朱崇科(中山大學):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非常充分的討論呈現出非常尖銳有思想碰撞的對話。這種風格我們會一直延續下去。很多“主炮手”講話非常直接、非常犀利,很有意思。這種風格能夠讓我們在思想激蕩中間發現新東西,我想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學術的魅力和真諦。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討論問題。我們今天的主要議題是關于“魯迅研究新動向”。其實,魯迅研究已經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我個人發現研讀魯迅越多,越會體驗到無力感,因為他懂得的領域太多,古今中外都懂。另外,很多討論可以就一個題目涉及到哲學等領域。包括怎樣看《野草》,怎樣看《故事新編》,還有很多詮釋空間。我特別希望我們的評論不只是火花一閃,還有更多東西出來,包括張克最近幾年做的,如晚清以來的人物、先秦原典怎樣跟魯迅結合,包括克爾凱郭爾或其他類似人物怎樣與魯迅再結合,包括佛家與《野草》等的關系,等等。我希望看到更多好的論文出來,這的確令人期待。

張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莊子·天下》篇曾提出過兩個問題,“神何由降?明何由出?”那么,魯迅作為我們研究的精神資源,神何由降?明何由出?他的精神性及現實智慧如何得到恰切的理解?《天下》篇提到了五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最高的當然是“不離于宗”式的“天人”家族。次之的是“以天為宗”類的“圣人”,他的特點在于“兆于變化”;從“不離于某”到“以某為宗”,體現出的正是“神何由降”的“降”落路線。“圣人”已無法做到“不離”,只好緊張地努力“以某為宗”,在精神與現實之間“兆于變化”方能應對自如。第三種以下就進入到了更具現實感的“明何由出”的層次。“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的“君子”不存在“圣人”那樣的緊張,他“熏然慈仁”,謀求的是與現實世界的和諧。其次是法家式的“百官”,“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把“君子”的道德性也祛除了,一切都還原成了可控制的數字。最后則是以活著為第一要義的民眾,“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得承認,這五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仍然有著一定的普遍性,甚至魯迅研究的形態也大體如此。魯迅的意義恰恰在于,他不同于這五種方式。他尊重最卑微的人,他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傾注了最大的心力,也經常從弱者的眼光打量世界,像謝曉霞提出的他會用兒童的眼光測試世界的成色,《孔已己》就是這樣。我們的研究要注意這些新的東西,沒有這些研究是逃不出《天下》篇規定的五類模式的,甚至連這個掙脫的自覺都不會有。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我們得有一個意識,就是研究的反思如果真誠,一定會走向自我反思。魯迅的運思、判斷、文體等方面的反諷性正是這種自我反思的結果。王富仁老師強調研究要建立在“感受”之上。自己真實的感受,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知識分子最卑微也最有力的感受一定會具有反思性的。第三個是思想資源的豐富問題。籠統地說,在文學研究界,左派的思想資源比較多,對右派思想資源的理解不夠深透,這給我們的研究帶來的影響是應該引起注意的。魯迅作為一個作家,他真實的展示了自己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思索,尤其是一些“邊界”性的思索,我們對此需有很清醒的認識,要想更切實地理解這些問題需要豐富我們的思想資源。在這個意義上,魯迅是作為一個答案對我們更具挑戰,還是魯迅作為一個問題對我們更有挑戰,這是值得深思的。我們老是貓在魯迅后面,甚至貓在某些魯迅研究學者的后面,骨子里還是一種懦怯,這是不足取的。

陳潔(北京魯迅博物館):當下的魯迅研究呈現出一種表面上的繁榮和事實上的瓶頸狀態。每年魯迅研究的論文數量很多,會議很多,但是出現的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的論文卻很少。常見的問題是選題重復化、零碎化,對魯迅思想和文本的研究缺乏創新,或者只是西方理論的載體,沒有和魯迅的文學和思想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論述常常顯得空洞無力。前輩學者錢理群、王富仁、汪暉等在做魯迅思想研究時,他們的思想深度和力度是與魯迅的文學血肉結合在一起的,是充滿魯迅文學的“力”的。汪暉說,他首先是對魯迅文學有了全新的自我理解,然后才苦苦地思考理論的解釋。錢理群多次談到,他是怎樣走進魯迅的,一輩子走在魯迅的陰影里。在“錢氏魯迅的生成現場”的研討會上,錢老師談到他當時怎么走進魯迅時,高遠東老師說“錢老師是走不出來,我們現在年輕人的問題是走不進去。”此次,我提交的論文是自己魯迅研究的一次轉型。我從空間視角進入魯迅研究,發現了一條將魯迅的思想、文本與歷史時空的具體情景相結合的路。魯迅很多重要思想的表達都與空間相關,例如“鐵屋子”的隱喻,以廚房為中國的隱喻,《影的告別》中的無地彷徨。從空間的視角進入魯迅研究,能夠把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結合起來,從魯迅作品創作的具體時空進入文本,把文本細讀和思想研究結合起來。運用空間的政治性與社會性,不僅能打開深入魯迅思想研究的一個新途徑,而且能更具體地進入魯迅的作品,做文本細讀。北京城的空間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社會化的空間,《野草》是在北京城的空間中寫出來的。《野草》的首篇《秋夜》就是一篇描寫社會空間的杰作。這一視角所做的研究,和前人研究不同的是它是綜合性的跨學科研究,卻最終實現了回到魯迅文學的文本本身。魯迅首先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思想性首先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的。

孫良好(溫州大學):我想談三點看法:第一,魯迅文本詩學建構仍在路上。上個世紀末錢理群先生論說葉世祥的小說形式研究時遺憾“小說詩學沒有建構起來”,而事實上直到今天魯迅小說詩學也沒能建構起來,整體的魯迅文本詩學離真正建構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僅僅談語言或者談形式,或者談話語,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把魯迅文本詩學的精髓提煉出來。不僅僅是小說的,還有散文、雜文,曹清華從語言切入來談魯迅雜文的“力”也可以歸到這一類去,包括魯迅的詩歌,乃至魯迅的論文寫作,都可從詩學層面進行探究。我覺得人文類的寫作,即使寫論文也要非常講究語言,論文可以寫得很漂亮,有些論文也可以詩性語言來表達。第二,魯迅的影響研究還需深入。上個月末在北大舉行的“魯迅與當代中國”學術論壇上,錢理群先生提出的“錢理群魯迅”這個話題是完全可以拓展的,比如還可以有王富仁魯迅、汪暉魯迅、王曉明魯迅等。錢老師自己從八個方面建構起“錢理群魯迅”。當然,這個話題不僅僅止于研究者,作家、藝術家都可以有,比如張承志魯迅、張煒魯迅,包括我非常熟悉的溫州作家林斤瀾也是深受魯迅影響的。這些人跟魯迅的血肉聯系,不只是寫作方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生命體驗層面的影響。藝術家中如吳冠中魯迅、陳丹青魯迅,大家對此的看法可能不一樣,但如果深入去梳理,我們會發現這些人與魯迅的關系,都有一種與錢老師類似的,深入自個生命的深層關系。第三,魯迅作為文學教育的典型個案可以做系統的研究。以魯迅作品作為文學教育的經典文本,從小學一直到博士都有,我們可以考察這些文本如何被選擇,如何被闡釋和接受,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這樣的研究現在都是零星地開展,沒有充分拓展更沒有系統化,我覺得這些工作都可以好好去做。endprint

張娟(東南大學):之前陳潔主要從史料的角度去考察魯迅的空間的位移,我對魯迅空間的考察主要是從理論角度。我之前的研究主要從文本層面去探討魯迅的空間敘事建構,我認為魯迅二十年代的小說、散文寫作到三十年代的雜文創作中,有一個私人的心理空間向公共空間轉化的過程。在這種空間建構中,我試圖探討魯迅在早期的現代市民社會,是怎樣逐漸從一個早期啟蒙知識分子轉型為公共知識分子,這是通過魯迅文本的空間考察想要解答的問題;另外我比較關注三十年代魯迅在上海的公共空間的異質空間的建構,其實就是異托邦的問題。這種復雜的跨界的異質空間在雜文《阿金》里面呈現的非常富有意味,以《阿金》作為案例分析,可以繼續探討魯迅在三十年代的都市空間建構的問題;我接下來去做的,是想要探討魯迅的東京時期,這些我們探討的非常少,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魯迅早期的市民意識是怎樣生成的?魯迅作為從鄉土中國走出來的作家,他身上那種強烈的現代性到底是來自哪里?魯迅在東京留學時期的都市生活,早期畸形的都市場域里面艱難發育的中國的市民社會,東方生活經驗和西方理論影響,還有城市公共空間和媒體產業的商業性轉變,都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其次,魯迅作為一個都市的中產“智識”知識分子,他在和文人交流、結盟、出版、轉變的過程中,是怎樣從三十年代知識分子分化里,逐漸走向對早期的市民社會的思考的,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魯迅在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里面,是非常敏銳地體驗到知識分子轉型,觀察到了中國人在早期市民社會發育中新的價值觀轉向的作家,之前我們把很多經濟型人格概括為國民性問題,事實上應該更進一步厘清;魯迅的創作在二三十年代有一個明顯的轉型,從早期啟蒙知識分子到后期的現代知識分子的轉型,《墓碣文》與《朝花夕拾》是代表性文本。《野草》在都市文化語境下的空間形式和市民意識還有空間可做,而《朝花夕拾》則是魯迅的療傷之作,他想要通過回憶重新回到精神原鄉,去思考內心創傷。在現代城市語境下對兩部散文集的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王健(武漢大學):我做的是魯迅的閱讀史,想對研究魯迅接受的價值問題做點闡釋。在布爾迪厄那里,去了解“問題是什么”與“我是誰”同等重要,因為我們總是處于某種穩定的知識結構中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這種知識結構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對魯迅的接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隱含著我們從自身的知識結構中解讀魯迅、塑造魯迅的過程。很多的爭論,其實都源自于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對魯迅的不同塑造。因此問題更根本的在于“我是誰”而不在于“魯迅是什么”。換言之,魯迅的很多問題,很多是源自于“我是誰”的追問。從這個角度講,理解我們自己與理解“魯迅是什么”同等重要。魯迅可以成為我們自我認知的線索,我們能從自己所信奉的魯迅形象中去解讀出我們自己想問題的潛在知識結構,以及這種知識結構與我們的生活世界有怎樣的勾連。從這個線索往外看、往身邊的人看,蔓延到的是整個社會;從這個問題往上看,涉及到我們知識結構是從何而來的問題,其實就深入到了歷史。因此我們看到的魯迅一定是復數的,也必定是作為復數存在。這樣有可能繞開魯迅研究中的種種爭論浮云,將魯迅研究的領域拓展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當中去——將不同人的魯迅解讀、不同年代學者對魯迅形象的建構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對生活的思考等問題結合起來,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的問題了,而是一個涉及到我們對自身社會生活進行思考和想象的現實問題,這也是我想借助魯迅研究要達到的東西。對魯迅研究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當代人關于“我是誰”問題的思想史,每個人對魯迅的接受都是他自身知識結構的某種浮現,它位于我們整個的社會思想結構之中。

朱崇科(中山大學):我接著王健博士的議題繼續說。我本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看文學理論,為什么我的論文中有很多理論就是這個原因。我對哲學思辨的東西非常感興趣,迄今為止最常用的理論資源就是福柯、巴赫金,當然包括布爾迪厄也是當年我很重視的東西。王健提到怎么樣研究魯迅在我看來其實是有幾種模式的:第一種是“以我解魯”。我是誰,我怎么樣去靠近魯迅,我怎么樣通過魯迅去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把自己升華或豐富化,這是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是“以魯解魯”,就是回到魯迅的文本,像魯迅那么思考,以魯迅的方式去看待魯迅。我以巴赫金的方式去解讀《故事新編》,其實是要“與魯對話”(第三種方式),站在巴赫金的肩膀上與魯迅對話。有很多的方式和模式,可能不是階段性的遞進的,可能是很雜亂的交叉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處理魯迅的時候,其實表面的“過度詮釋”不是一個問題,嚴格意義上說沒有“原魯迅”,所有后天的解讀可能都是誤讀。如果你能夠成為一家之言,我覺得很清楚,可以說服其他人,這就可以了。當然,我們在學習魯迅過程中間,你會發現可能更靠近一個大家認為的那樣的魯迅。郁達夫與魯迅的風格差別好遠,作家每個人有一個精神品格的支撐。回到施曉燕的問題,我們要相信魯迅,但是不要全部相信魯迅。魯迅太“狡猾”,是非常悖論式的人物。就像張克所講的,有些東西作為一個問題很重要。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做了這么久,他認為有問題還這么做。魯迅身上,不止是作品,太多悖論。比如他學過醫,但他吃零食、熬夜,身上有很多醫學反對的毛病。他為什么這么做,很多問題在里面。所以,他的文學作品當中這些東西是非常常見的,他為什么這么做其實很復雜。我做魯迅研究的無力感越來越強,發現處理方式很多,卻解決不了大問題。這是目前為止我困惑的地方,作為論文的生產是沒有問題的,真正達到“與魯對話”的境界還有困難。期待我們共同努力。

周曉平(嘉應學院):我非常關注魯迅,一直關注魯迅研究的思想動態。魯迅生前所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包括當代文學的研究,一直在延伸著他的話題。我對魯迅是敬畏的。有關魯迅的研究很成熟,我覺得魯迅研究的史料應該進一步得到拓展。但是當下對于魯迅的研究似乎存在過度闡釋的現象。應該把魯迅拉回到一個真正“人”的狀態來研究,回歸到一個真實的魯迅。魯迅研究或者“我注魯迅”,或者“魯迅注我”。這與“六經注我”和“我注六經”是同樣一個意思。寫魯迅的論文,當然是對自己有用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踏實地來解讀他的作品。打個比方,《祝福》這個作品,很多人把祥林嫂之死無限地放大,也是過度詮釋。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說是神權、族權、夫權、君權害死的。魯迅似乎不全是這個意思。祥林嫂一個農村婦女,生活在山高皇帝遠的偏遠之地,跟君權有什么關系?這就是無限地解讀,這種解釋是空的。祥林嫂明明就是鄉土宗法制度害死的,民俗害死的。這跟君權沒有關系。把君權放進去,拿大帽子壓人,沒有真正解讀到魯迅文本的含義。看起來很華妙的文章,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我的意思是把魯迅拉回到現實里,不要神化他,對魯迅也要以常人的態度去理解。孫郁老師十幾年前的專著《魯迅與周作人》,就相當客觀地寫出了魯迅,相當客觀地評價了魯迅。對于魯迅的研究,孫先生認為不能用ABCDE來談他;要談魯迅就要去感受他。陳潔老師的論文,我是非常喜歡的,她在北京感受魯迅的心路歷程。魯迅為什么位移?要從思想、情感、動機來感受魯迅在北京的位移,自然就寫出了一個相對客觀的魯迅。endprint

古大勇(泉州師范學院):魯迅研究是現當代文學學科中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個子學科,是現當代文學研究“原點”性資源,起點高,難度大,但面臨著尋找“新的學術生長點”的困境。在哪幾個方面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呢?第一,魯迅與同時代人研究,魯迅日記中涉及到的同時代人有2000多人,陳漱渝、姜異新主編的《民國那些人——魯迅同時代人》一書中收入魯迅同時代人50人,入選的50人中,除魯迅親屬外,基本是一些魯迅同時代人中相對比較重要的人物。然就這50人來說,部分赫赫有名的大家得到了充分研究與重視,但一些名氣不大、卻對魯迅研究有意義、自身亦取得重要成就的魯迅同時代人,卻明顯地被學術界所忽略,如李秉中、荊有麟、陳學昭、章衣萍、陳夢韶、李小峰、常維鈞、尚鉞、章廷謙、陶元慶、司徒喬、蔣抑卮、顧瑯、陳儀、齊壽山等人,就往往被學術界所忽略,比如剛才周曉平講的羅清楨、朱崇科談的廖立峨,也屬于此類。第二,魯迅研究成果很多,但成果的普及是不是要做一下?把它推到中小學,對中小學教育有好處,雖然錢理群先生等人積極在做,但是呼應者并不多,也沒有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廣大魯迅研究者去主動做這些普及工作。第三,魯迅研究成果“經典化”的問題。剛才孫良好也講到錢理群魯迅,這事實上就是魯迅研究成果“經典化”的問題。日本已經有了“竹內魯迅”、“丸尾魯迅”、“伊藤魯迅”、“木山魯迅”、“丸山魯迅”等,并在魯迅研究界產生了很大影響,那么國內魯迅研究成果“經典化”是不是也要做?比如“錢理群魯迅”、“王富仁魯迅”、“汪暉魯迅”等,這樣也有利于擴大國內魯迅研究成果的影響。第四,還有國外的魯迅研究成果是不是要加大引進?現在日本的很多魯迅研究成果譯介到國內,反響很好,但是韓國、歐美這些國家的魯迅研究成果,可不可以更多地譯介到國內?第五,魯迅的經典名篇研究有難度,但是不是還有闡釋的空間?我覺得還是有空間的。例如,《野草》研究比較成熟,孫玉石等老一輩學者已經奠定了《野草》的研究基礎,但最近又有朱崇科、張潔宇、汪衛東等新銳學者出版《野草》研究專著,朱崇科老師的大著暫時沒有拜讀,但汪衛東老師的書讀過,其中幾篇研究《野草》與佛教的關系的文章挖得相當深,寫得相當精彩,我覺得對《野草》研究是有所推進的。張娟的解讀《傷逝》的論文,其實也是運用新視角來進行文本細讀的,對《傷逝》研究也是有所拓展的。

謝曉霞(深圳大學):我覺得我們這代人的魯迅研究要處理好兩種關系,在處理好兩種關系的基礎上,每個人找到自己研究的個性和價值所在。第一種關系就是魯迅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我們現在的魯迅研究,最關鍵的就是把我們這代人鮮活的生命體驗融入進去,建立魯迅和我們之間的生命連接。我們到底怎么看魯迅?魯迅如果活著,他又會怎么看我們?魯迅和我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當我們把自己與魯迅之間的關系理清的時候,我們的研究就是有生命力的研究。因為我們是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去理解魯迅的,因此,魯迅也就成為了我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樣的研究當然是值得我們投入自己生命的熱情去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魯迅是怎么看人的?魯迅是怎么看待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魯迅又是怎么看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通過魯迅的眼睛,我們又可以怎么來看人?怎么看文化?怎么看世界?我想這些思考不僅對魯迅研究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對我們當今的每一個生命也同樣有其價值。第二種關系就是魯迅與當下社會的關系。一個已經去世了多年的作家,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為什么還要研究他,因為他有價值。魯迅的價值在哪呢?相比于他的同時代人,魯迅是很特殊的,他不是一個純粹的作家,他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的難能可貴就在于他是一個有著強烈使命感的社會派知識分子,作為社會派知識分子的魯迅才是我們今天念念不忘的魯迅。在當下中國,我們一遇到問題就說要回到魯迅那里去,我們還需要魯迅,就是因為魯迅一直立足于現實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寫作。魯迅的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魯迅所思考的許多問題還存在。我們在研究中,要建立魯迅與當下中國的聯系,不要把魯迅完全知識化。我們的研究不僅要有自己生命的熱度,也要召喚出魯迅的生命熱度。這才是有生命力有價值的魯迅研究。

楊湯琛(華南農業大學):在近八年講授魯迅研究課程的過程中,我逐步迷戀上魯迅,在我看來,魯迅宛如一個深淵,他那豐富莫測的“深”不斷地誘惑著我們靠近。雖然,有人認為魯迅所面對的時代與我們當下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并據此質疑魯迅的當下意義,然而,真正靠近過魯迅的讀者不難發現,魯迅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性,他提供了看待世界的深度,我們通過這個深度,可以更深入或更本質地理解我們周遭的世界。除此之外,我大概談談魯迅對傳統精神資源的挖掘與吸納,第一,魯迅對中國原典性的思想文化可謂深會于心,佛、道就不說了,比如他對墨子的溫情與敬意,對墨學的體認與弘揚等,雖然高遠東先生已經作了比較深入的論述,但我覺得這里還有很多值得開掘的東西。第二,魯迅對中國民間精神文化的興趣值得注意,譬如魯迅對民間的鬼神文化保持了幾乎終生的興趣,雖然日本的丸尾常喜就此寫過《人與鬼的糾纏》,但我認為他更多關注的還是魯迅筆下帶有象征性的“鬼”之批判,而對魯迅所興致勃勃的中國傳統民俗中的鬼文化則分析不多,不妨設想,魯迅對鬼神的興趣也可謂通往先生精神世界的一條重要通道。

施曉燕(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研究》今年冬季號的主題是“魯迅與出版”,恭請各位老師擲賜大作,謝謝!上海魯迅紀念館近幾年主要做的是魯迅資料的影印出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最近成果,看看是否對諸位老師的研究有用。首先是《魯迅小說散文初刊集》,這部書將《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朝花夕拾》初刊收集出版,初刊不同于初版,初刊主要發表于期刊上,它與手稿版、初版本相比可能都會有改動處,因此初刊文本其實比較重要。該書中有一些資料很難拿到,比如《長明燈》的初刊,它是刊于《北京民國日報副鐫》上,報紙出版時間很短,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都無收藏,后來是北京魯博支援了影印件才得以完整呈現。我們知道,從手稿到初刊,初刊到初版,魯迅會加以重新修訂,文本會有改動,這些魯迅親手訂的版本,與后人編定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魯迅全集,又會有所不同,所以這本書對大家的文本解讀可能會有些益處。其他與魯迅相關的,比如我們館藏的魯迅《毀滅》手稿,影印本已經出版。我們正在做的館藏的《魯迅手跡選》,里面包括了小說、書信、詩稿以及一些紙條上的手跡,將于今年九月出版。如果不出意外,我們還會影印出版館藏的《故事新編》手稿。文物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都出版過魯迅手稿,我們為什么還要出版?就是因為前面兩個版本,其實都有一些修飾,原稿上有很多涂改的東西,我們的《故事新編》的影印力求原樣呈現。我們館的文物,除了魯迅本人,還包括他周圍的師友,像許壽裳、許廣平、馮雪峰、陳望道等等的手稿之類資料,這些相關的資料我們一直在整理出版,比如《許壽裳家藏書信集》,前面是手稿影印,后面是手稿的辨認整理結果,許氏交游廣闊,他的書信集很有參考價值。還有就是版畫,我們館的魯迅版畫是收藏最全的,比如李樺十八冊的《現代版畫》,是目前所知僅存的完整一套,這些對于藝術史研究是很有價值的。關于我自己最近的研究方向,我在做魯迅在上海的日常生活資料,這是生活史類型,就是魯迅的衣食住行、人情往來、求醫問藥、節日娛樂。考察衣食住行時,可以看到比如吃飯,有時是一群人在外面吃,另外一種是在自己家里吃。在自己家里吃的時候,有時會請一些人到家里吃,那顯然這些人跟外面是不一樣的了,能辨析出人際關系的遠近。這本書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運用一些館里的資料,比如魯迅家用賬、菜譜等等,希望寫完后能對大家有用。endprint

孫連五(山東師范大學):我在讀吉林大學的時候,碩士導師靳叢林教授是專門研究魯迅的,做的是“竹內魯迅”研究。當時吉林大學還有很多老師在研究魯迅,包括劉中樹、張福貴、王學謙等老師,加上我入讀之前已經離開吉林大學的陳方競老師、李新宇老師。應該可以說,吉大算是東北魯迅研究的重鎮。很遺憾,作為后學,在這樣一個有學術傳統的地方,我沒有從事魯迅研究。去年以來,我比較關注夏氏兄弟的文學研究。我的感受就是,目前夏志清研究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是被忽視的,那就是夏濟安。他們之間應該說有很多的觀點是相似的,但又有不同。夏濟安有很多觀點是直接影響了夏志清,這是被目前學術界所忽視的,我相信隨著夏氏兄弟有關資料的出版,會給學界帶來新的認識。在對夏濟安的魯迅研究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在80年代大陸學者對海外魯迅研究存在很多誤解,他們大多認為夏志清、夏濟安對待魯迅的態度是一樣的,其實這都是特定時期學界研究的歷史局限。關于我所提交的《夏濟安的魯迅研究及其影響》,這篇論文我還是比較偏重夏濟安。

馬峰(中山大學):我認為魯迅與華文文學的比較研究值得重視,目前相關研究還比較欠缺。在處理方式上,既可以做魯迅的影響研究,也可以做平行研究。其中,影響研究至關重要。魯迅是中國新文學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大家。海外華文文學,尤其是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發展與中國新文學關系密切,可以說直接受到中國新文學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就個體作家的傳播與影響而言,魯迅在東南亞華文文學領域應該算是最為典型的影響源。在東南亞地區,兩方面的魯迅研究仍有待拓展,一是國別影響研究,如魯迅在印尼的影響與傳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都尚需系統梳理與研究;二是作家的影響個案研究,可以對與魯迅同時代的南洋僑生如上海暨南大學的青年學生作家進行研究,也可以對后魯迅時代的東南亞華文作家進行比較研究。此外,魯迅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視野還可以更廣闊,超出華文文學領域。除了新加坡,華文文學在東南亞是非主流的,大多不被納入國家文學范疇。因此,從魯迅與東南亞文學的角度切入,可以對魯迅作品的英語、馬來語、印尼語、泰語等譯本進行研究,這就上升到了國家文學的影響層面。

朱崇科(中山大學):本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可以說是閉幕了,但頗有點意猶未盡,因為學術的魅力讓我們走在一起。有很多東西能讓我們覺得人生的意義何在,比如說靠近魯迅,比如說做魯迅研究。我覺得有很多方式讓人活得更有魅力,活得更愉快一點,活得更充實一點。其實,魯迅作為精神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來說,他不只是我的研究對象。我們跟上一代的前輩魯研學者呈現出的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們以一個非常文采飛揚的方式呈現出魯迅與他們之間的連接,我們似乎更加冷靜。但是,我想大家也有這種想法,魯迅與我們是有連接的,一個個生命力的連接點是存在的,但我們的表現聲音還不夠大,還不夠強,缺乏更強大的感染力。總而言之,還需要更長更強的方式呈現出來,我想我們還有更多機會一起交流。和許多因為魯迅連接在一起的非常有個性的學者暢所欲言、激蕩靈魂,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事情。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本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a欧美在线| 国产一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视频91|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JIZZ亚洲国产|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五月天久久婷婷|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欧美精品1区|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91精品视频|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一级片免费网站|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日韩精品资源| 国产丝袜啪啪|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1毛片网|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九色综合视频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亚洲看片网| 国产男人天堂| 日韩激情成人|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