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到飯點,不少人的熟悉動作是點開外賣平臺下單。但用戶在樂享美食的同時,信息安全重要性也不能忽視。日前,一則消息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百度外賣平臺系統被非法侵入,篡改賬戶余額總數達4900余萬元,訂單數覆蓋全國多個地區,人數達百余,直接消費損失達30全技術缺陷與自我修復功能方面的不足,致使平臺淪為網絡技術型犯罪對象,繼而引發平臺故障、癱瘓,使其自身及用戶遭受經濟損失。 “當前,手機消費、支付、轉賬已經被公眾普遍接受,手機與銀行卡捆綁,手機可以完全代替錢包,侵財型犯罪從以普通錢包、紙幣、貴重財產為對象運營者不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導致危害網絡安全等后果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陳一天認為,鄭某等人通過余萬元。目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已經以涉嫌盜竊罪對犯罪嫌疑人鄭某批準逮捕。究竟什么問題導致如此后果?誰來承擔法律責任?未來應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據了解,犯罪嫌疑人利用百度外賣系統漏洞,將提現金額改為負數,從而實現反向充值,并使用賬戶余額在 “百度外賣”平臺上消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陳一天認為,百度外賣平臺被篡改,暴露出網絡交易平臺存在著信息安的具有直觀性盜竊、搶劫、搶奪等傳統犯罪行為,逐步轉變為以網絡交易平臺、手機錢包的電子數據、源代碼為犯罪對象,這一犯罪形態具有隱蔽性,以黑客技術攻擊漏洞。”陳一天分析說。
筆者查閱相關法律發現,2017年6月份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對網絡運營者的安全保護義務和法律責任有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應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絡安全負責人,落實網絡安全保護責任;網絡盜竊手法侵入外賣平臺計算機系統,篡改數據進而導致經濟損失,犯罪嫌疑人和相關企業都應當按照刑法和網絡安全法有關規定,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專家表示,對于廣大公眾而言,通過該事件應進一步增強遵紀守法意識。“鄭某等人因涉嫌盜竊罪被定罪量刑的事實,對不法分子形成了震懾。面對從信息安全漏洞獲取的不義之財,應當潔身自好,不要以身試法,既要行使權利,又要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