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教授蔡保松經過多年研究與試驗發現,木霉菌系統通過誘導可有效防治玉米莖腐病和葉斑病,并提出了相關增產增效技術,標志著我國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提效有了新技術。
據介紹,該技術首次明確了矮化病是由線蟲侵染所致,鑒定出病原線蟲優勢種類,明確了二點委夜蛾、雙斑長跗螢葉甲越冬代習性、耐寒生理和和田間分布與消長規律。確定了玉米高密度種植、秸稈還田、深松改土等對玉米螟寄主范圍、葉斑病擴展模式、土傳病原菌積累與病蟲害發生的影響。明確了玉米葉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遺傳變異機理和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種群分化規律。建立了黃淮海夏玉米苗期二點委夜蛾防治指標、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分化鑒定新技術、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增效技術和蜂卵田間保護技術。開發出防治莖腐病和地下害蟲的9種木霉菌生防制劑、10種低毒化學種衣劑,構建了適應機械化種植的玉米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和亞洲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模式,成為我國兩大產區主推技術。截至目前,該技術已在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區推廣1.48億畝 (次),防效70%以上,農藥和化肥減量30%,挽回玉米損失87.35億千克,增效59.18億元。
(據《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