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重慶出臺了哪些便民惠民措施來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中央精神:
一、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論述
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內涵
一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容更加豐富。由原先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五有”增加到“七有”,通過新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使整個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民生兜底大網織得更密。
二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則更加務實。“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目標、定任務、出政策要從實際出發,決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如果提出脫離實際的過高目標,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在這方面我們吃過不少苦頭,歷史的教訓必須牢記。一些國家的教訓也表明,不切實際的高承諾、高福利、高債務,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臺,要么是債務累累、財政危機。
三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十九大報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實現“七有”新思路
通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來踐行“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通過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來兌現“勞有所得”
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脫貧攻堅來實現“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住有所居”
通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來落實“病有所醫”
落地生根:
十九大代表談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九大代表、市委教育工委書記、
市教委主任趙為糧
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讓教育更加公平優質可選擇。
十九大代表、市人力社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元春
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把就業做好,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居民收入才能增加,幸福感才能增強。按照社會保障的發展規律,一定要通過發展來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發展來解決民生中的短板。
十九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趙慶華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滿足人民期盼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一是進一步深化醫改,健全分級診療制度。二是重視高齡老人、失能老人和患有慢性病老人的醫療照護問題。
十九大代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沿溪鎮扶貧專干、沿溪鎮陡巖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石君
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決戰中。堅持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完成任務,脫貧路上共同奔小康。
十九大代表、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黨委書記、
居委會主任吳中蘭
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好發揮黨組織作用,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把居民的參與熱情轉化為治理服務活力,把社會資源轉化為治理服務實力,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近期民生大禮包有哪些
農村小康路建設
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
主城區交通擁堵治理
公共停車場和步行系統建設
公共綠地建設
公共廁所建設
免費無線局域網建設
社區養老服務
公租房優化利用
建立醫改便民長效機制
“大禮包”怎么送
把握好三大關系:
把握好精準度和普惠性的關系,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著力提高共享度、擴大惠及面。
把握好即期效益和長遠效益的關系,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推動民生改善持續向好。
把握好民之所需與政之所能的關系,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決不能吊高胃口、寅吃卯糧,決不能好大喜功、邀約民心。
“四個加強”:
要加強責任,逐項分解落實民生實事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掛圖作戰、真抓實干,努力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要加強管理,嚴把工程質量,嚴守安全底線,嚴格資金監管,確保將民生實事項目建成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工程。
要加強綜合評估,注重跟蹤督辦和考核驗收,使每一件民生實事落地見效。要加強統籌協調,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民生實事項目建設時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做到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大對民生實事項目推進的宣傳報道力度,提高民生工作的社會知曉率和群眾滿意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