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完善制度
【路徑】
既堅持盡力而為,又注重量力而行。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將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分階段推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更加注重制度的可持續問題。
2017年11月初,重慶市“互聯網+政務服務”指揮中心效能監察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以此為標志,重慶構建起了以“全渝通辦”為目標的“四級縱向貫通、橫向全面聯通”政務服務網絡,以及“基層群眾在辦、審批人員在干、監察平臺在看”的效能監察系統。
這是重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讓群眾“能辦事、好辦事、辦成事”不再是一道難題。
刀刃向內
50歲的老趙,是重慶某區一名行政審批崗位上的“老人”。
十多年前,他坐在那間小小的辦公室里,掌握著審批事項的進度、數量。
后來,老趙的崗位移至區行政審批大廳。因為該區網上行政審批上線,審批進度加快了。
老趙的崗位和工作方式的變化,生動演繹了重慶網上行政審批改革的進程。
對重慶來說,網上行政審批改革不僅要全面推進總體戰,更要啃“硬骨頭”。
簡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就是行政審批改革中的“硬骨頭”。
針對投資項目建設工程領域長期存在的堵點、痛點、難點,近期,重慶連續出臺“串聯改并聯”“聯合踏勘”“多圖聯審”“多規合一”等10項審批提速措施,優化形成了“企業投資建設工程項目審批服務通用流程圖”。
在此框架下,重慶形成了工業、交通、水利、房地產、社會辦醫、社會辦學等重點領域的“1+8”流程圖體系,大刀闊斧地簡化了32個審批環節,并將這一制度固化,公布在全市政務服務網上,與群眾和企業“面對面”。
而在“網絡運轉、數據奔跑”的背后,重慶網上行政審批更醞釀著“刀刃向內”的變革。
重慶網上行政審批改革始終循著“清權—核權—配權—減權—曬權”的權力約束線路圖,并且漸次卻又不容置疑地鋪開。
通過發布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權力運行流程圖、權力事項登記表四張清單,大刀闊斧地將9300多項市級行政權力精簡為3500多項,減少三分之二;分12批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50%以上。
全域聯通
2017年11月24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一物業公司。
職員劉小波坐在辦公室電腦前,登錄重慶政務服務網,輕松發起了特種設備(電梯)使用登記的檢驗預約。兩個小時后,質監局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跟他約定了現場檢驗時間。
如果放在以前,要辦理這樣的審批事項,必須先跑質監局申請資料,再跑審批大廳申請預約,不來回跑上幾趟根本辦不下來。
而現在,無論是主城區,還是相對邊遠的渝東南、渝東北各地,只要有網絡,群眾就可以辦理審批事項。
隨著這個網絡平臺不斷向基層延伸,重慶將努力實現群眾辦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區縣”的愿景,形成“線上可以網絡辦事、線下可以就近辦事”的線上線下一體行政審批新格局。
事實上,重慶政務服務網絡平臺成為固化簡政放權成果和推進“放管服”結合的重要路徑,也是一場從“能辦事”向“好辦事”演變的質量變革。
過去,重慶30多個市級部門就有100余個行政審批系統,有的一個部門就多達20多個自辦審批系統,所有區縣、開發區也都有行政審批系統。
同時,各條塊之間審批業務標準五花八門,群眾辦事遭遇“進多家門、看多張臉、蓋多個章”的困境。
破除“行政壁壘”,必須拆掉“權力圍墻”。
重慶網上行政審批改革以來,以“打破部門封閉、融合業務系統”為突破,陸續關停或整合了區縣和市級獨立建設的審批系統。
與此同時,實施了市、區縣、鄉鎮三級所有同類審批內容的事項名稱、事項編碼、申報材料、權力類型四個要素完全一致的“三級四同”標準化改造,于今年10月將全市535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342項區縣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標準化改造,并上線運行,使群眾在重慶全域“能辦事”。
持續優化
2017年11月26日,城口縣巴山鎮立新村。
村民陳萬奎在家里通過網絡提交了跨區縣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許可的申請。
距離城口縣400余公里的主城,重慶“互聯網+政府服務”指揮中心的電子大屏上彈出了陳萬奎的申請信息。這意味著,個人或企業只要發起申報,相關信息和流程就進入了監察視線。
過去,對群眾來說,審批流程剛一啟動,就如同“網海茫茫,不知所蹤”。這不僅是群眾辦事的堵點,也是行政審批監管部門的難點和痛點。
而效能監管,是確保政務服務全程暢通、利企便民的有效治理方式。
這個效能監察系統借助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了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在網上運行的進度,以及全市所有實體辦事大廳的實時視頻場景,使這個100余平方米的指揮中心仿佛派出了無數前沿陣地的“監察尖兵”,安上了“千里眼”“透視鏡”,從而跨越地理空間和行政層級的限制,將重慶全域所有審批事項一網打盡、全程監管。
網絡深處有銳眼。站在這張大屏前,一位市級部門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這給所有審批部門形成了無聲的壓力,也給提升行政審批水平、優化政務服務效能帶來了無形的動力。
行政審批不僅要有,更要越來越好。因此,效能監管既是一場科技創新、理念創新,更是將黨的十九大精神中關于質量變革理念落實在重慶大地上的積極實踐。
為充分發揮效能監管作用,指揮中心還引入“全健康周期體檢”理念,對審批事項進行全流程、全要素在線跟蹤監管,迅速定位行政審批中的堵點、難點、痛點。
那張電子大屏如同X光機,將重慶全域每一件審批事項的“五臟六腑”作了通體掃描,可及時發現行政審批中的“病灶”,解析“病因”,并為后期督辦和精準追責開出“處方”。
同時,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建立了“日掃描、周調度、月通報、季分析、年考評”的工作機制,以及首問負責、投訴問責、倒查追責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責任追溯體系,并對政務服務實行服務方式完備度、服務事項覆蓋度、辦事指南準確度、在線服務深度、在線服務成效度“五度”效能監管,確保群眾能“辦成事”。
【啟示】
行政審批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重要手段。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審批過多、過細,“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問題十分突出,制約了市場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的任務日益迫切。重慶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先手棋”“當頭炮”,扎實加以推進。其目的就是通過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的模式,做到“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務更優”,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重慶正按照“簡權”“曬權”“限權”的總體思路,不斷深化“審改工作”。
——重慶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丁先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