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樹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變遷,人發買賣已成為一門全球性生意。這個市場的存續,依賴于愿意舍棄頭發的人和最終得到頭發的人之間存在的財富、機會或價值觀的差距。
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普通人特別是愛美的女士,通常不會輕易舍棄一頭秀發。然而,在新書《糾纏:頭發的隱秘生活》中,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艾瑪·塔爾羅卻打算探討例外情況——頭發是如何成為一種商品的。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以人類毛發為標的物的交易一直存在于公眾視野邊緣。在美國,在線交易網站“頭發買賣”上,每天都有用戶討價還價。一位網名“雪莉一長發公主”的賣家,把自己38英寸(約合97厘米)長的頭發掛出了1800美元(約合人民幣1.24萬元)的價格,稱自己需要這筆錢支付醫藥費。
這位女士并不孤獨。今天,買賣頭發已成為一項產值以十億美元計的全球性貿易。賣家的理由五花八門:一些人只是想改變發型;一些人出賣頭發,為教育和慈善事業籌資;當然,更多的人只是為了賺點外快。
曾是歐美鄉村常見現象
塔爾羅指出,頭發買賣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過,由于買家和賣家通常身處不同的國家,經濟地位天差地別,加上做這門生意的中介機構往往行事低調,外界幾乎不知道被擺上貨架的人類毛發來自什么地方。于是,這個行業的內幕總能引得外人嘖嘖稱奇。
1840年前后,作家托馬斯·阿道弗斯·特羅洛普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法國鄉村集市上的人發買賣:“他們(中間商)來這里,就是為了收購農村女孩的長發。我本以為女性的虛榮心會阻止大規模交易,卻看到,婦女們像綿羊一樣排起了長隊,等待剪發……許多人手里拿著帽子,她們的長發披散開來,一直垂到腰際。”
事實上,在“頭發買賣”網站誕生一個多世紀前,競價拍賣就在這個行業蔚然成風。1873年的《時尚芭莎》雜志是這樣寫的:“市場中央搭建了一個平臺,女孩輪流登臺,商販競相出價。一個人出價兩條絲綢頭巾,另一人出價12碼棉布,第三位出價一雙漂亮的高跟鞋。成交后,女孩坐在椅子上,當場剪掉頭發。有時,她們的家長出面,用一瓶紅酒或一杯蘋果酒作為交易的添頭。”
據測算,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美國每年對人發的需求量超過1.2萬磅(約5443公斤),主要用于制作假發和接發。大部分貨品來自瑞士、德國和法國農村,還有一些腦筋活絡的中間商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意大利和俄羅斯。
頭發和農作物相似,往往是集中在特定季節大批收獲。部分原因在于,人發生長緩慢,養4.5英寸到6英寸(11厘米到15厘米)的頭發要花一年時間,而這個長度賣不出好價錢,真正值錢的是20英寸(51厘米)以上的長發,至少要4年才能長成。買賣雙方都要有耐心,為了三四年后能夠豐收,19世紀的中間商甚至會提前付款以留住貨源。
“進貨渠道”向亞洲擴展
即便如此,在較長的時間維度里,頭發的來源并不是穩定的。《糾纏》一書提到,隨著歐美的城市化進程加速,大批進了城的鄉下姑娘被“資產階級時尚”吸引,意識到一頭蓬松的長發可以讓自己更加光彩照人。于是,她們出售的對象從滿頭秀發變成了從后腦勺底部剪掉的一小綹頭發,既方便自己留各種漂亮發型,也可以不時用頭發換些小飾品。
另一方面,不斷進化的時尚觀念,造就了更猛烈的需求。在20世紀初的法國,女性愈發偏愛各種浮夸發型和寬大的帽子,后者尺寸驚人,需要大量被稱為“老鼠”的額外填充物才能固定住。填充物通常是由人發制作的。這些頭發是在哪里采購的呢?
部分中間商盯上了宗教機構。不難想見,修道院是相對可靠的貨源,尤其是在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天主教國家,剃度是信徒把自己奉獻給基督的儀式的一部分。南亞地區的印度教寺廟也提供了頭發的重要來源。
據記載,一家修道院在19世紀90年代以4000英鎊(約合人民幣34180元)的價格出售了一噸多人發,附近的另一家修道院每天賣給同一街區的理發店80磅(約36公斤)頭發。這樣的供應強度仍無法滿足旺盛的需求。中間商發現,需要進一步向其他國家拓寬貨源。
“(中間商)一直嘗試與日本進行一項有利可圖的貿易;不過,就算日本女性愿意賣掉頭發,她們的發質也未必適合英國市場。”《上加利福尼亞日報》在1871年報道稱。相比之下,中國才是最主要的頭發“產地”,大部分貨品是在中國男人梳理長辮子時苦心收集到的。一段對1875年倫敦“大賣場”的文字暴露了歐美人當時的成見:“大量頭發來自中國,黑如炭,粗如椰子纖維,但長度確實壯觀。技術專家斟酌并觸摸了長發,又去考查一捆來自歐洲的頭發的顏色和品質,其價值是前一批頭發的好幾倍。”
進入全球市場的大多數頭發是黑色的
唯有戰爭能暫時扭轉人發熱銷的局面。塔爾羅教授通過研究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宣告了一個瘋狂收集頭發的時代的終結。“財政緊縮令花哨的打扮變得不合時宜,還影響到頭發和勞動力的供應。在法國,許多合格的假發師和理發師被征召入伍,女性首次進入這個行當。還有傳聞說,德國婦女將她們的頭發提供給國家,用來制造潛艇中的設備。在英國,參軍的婦女紛紛選擇更易于打理的短發。于是,蓬松長發的熱潮暫告一段落。”
進入21世紀,人發貿易再次在全球范圍掀起小高潮,依然是由時尚因素推動。和歷史上一樣,這個市場的存續,依賴于愿意舍棄頭發的人和最終得到頭發的人之間存在的財富、機會或價值觀的差距。一個合乎邏輯的現象是,如今,進入全球市場的大多數頭發在未經加工時是黑色的。
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假發制造中心時,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本國人民供應的頭發。隨著該國國民生活水平上升,中國開始在這個行當中顯示存在感。后來,隨著中國人的財富增加,人發貿易瞄準了東南亞。如今,中間商們活躍在柬埔寨、越南、老撾、蒙古和緬甸。有傳言稱,某些神通廣大的商人甚至盯上了朝鮮——在那里,擅自買賣頭發是有風險的。
(老魏摘自《青年參考》2016年11月2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