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
富蘭克林生于波士頓,卻是在費城開始并成就自己的事業。在那里,他創建北美第一個圖書館,進行聞名世界的電風箏實驗,他還在那里靠印刷起家,后來就連他的墓碑上也只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獨立宣言》發表那年,他已經滿七十歲。1706年出生的富蘭克林,整整活了84歲。長壽,硬是讓他趕上了北美那個翻天覆地的變革時代。于是,他得以屬于美國的開國之父行列,參與締造了美國,看到了美國的誕生。
可以說,美國革命是從作為大不列顛臣民所進行的請愿、抗議和進諫中開始的。最后,曾經認為不能“從花瓶中敲下一片來”的富蘭克林,也斬斷了與英國的紐帶,從一個請愿者,變成了為美國獨立奔走呼號的先驅之一。
1775年,北美13個殖民地的人口只有母國的1/4。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決心動用武力。相對于宗主國而言,殖民地的經濟和軍事都脆弱得多,如果沒有外援,孤軍奮戰,自然是兇多吉少。可北美決不會坐以待斃。富蘭克林認為,“最小的國家可能有大的同盟者,大國間的互相猜忌、提防有助于我們的安全”。1776年底,富蘭克林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大使出使巴黎,他把“爭取從歐洲列強那里得到援助”,看作是自己的主要外交使命,并最終于1778年2月6日簽訂了法美盟約和貿易條約。
富蘭克林孜孜不倦地尋求外援,在喬治三世的眼里,自然是叛國通敵的表現,但在美國人的心中,卻是一個愛國者堅定赤誠的象征。這是政治自身的邏輯。1783年9月3日,在承認美國獨立的英美巴黎和約上,富蘭克林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和同僚們一起贏得了美國外交史上最大的勝利。
1785年9月,闊別北美九年的富蘭克林,又從法國回到了費城。不久,他就被選為賓夕法尼亞邦的邦長。他是在邦長的任上出席1787年的制憲會議,此時的富蘭克林已經81歲。
制憲會議一開始,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就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5月25日那天,賓夕法尼亞代表團提議由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并得到了一致同意。雖然那天富蘭克林因故沒有出席,可是提名華盛頓將軍的,卻是富蘭克林本人。麥迪遜在他的筆記里寫道:“這項提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實為一種特殊禮遇,因為富蘭克林博士一直被認為是唯一可與華盛頓競爭的人。”
對權力的警惕和不信任,貫穿制憲會議的始終。富蘭克林知道,真正的長治久安,在于對權力的防微杜漸,在于還沒有腐敗和墮落的時候,就警惕權力并建立制衡機制,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建立彈劾制度。
1787年9月17日,42名代表中,39位終于簽署了他們的名字。富蘭克林有理由慶幸,世界也有理由為之喝彩。因為用刺刀贏得獨立,再用刺刀橫掃天下,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在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上,通過會議和憲法,也就是通過嘴和筆,實現了聯合,建起了一座嶄新的政治大廈,卻是人類歷史的首創,一個不朽的政治奇跡。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即使沒有發明避雷針,人類自由事業的紀念碑上,也永遠會銘刻著富蘭克林的名字。
(轉自《學習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