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夠保持近4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并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絕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論與現實根源。其中,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成功的關鍵因素。當前,一些國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卻對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不理解或不認同,有的甚至指責、歪曲中國制度。這不僅因為他們對中國制度的認識存在不足,更因為他們固守所謂現代化的西方模式,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制度。中國制度的優勢已被實踐和時間所證明。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發生舉世矚目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放眼全球,中國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足以證明中國制度的合理性、穩定性與優越性。這樣一套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現代化各項事業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一是中國制度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歷史命運和文化傳統塑造了中國制度??梢哉f,中國制度既遵循普遍規律又不墨守成規,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反對照抄照搬,既吸收別人好的東西又保持自己好的東西,從而在文化獨立性與開放性的結合中保持制度活力。二是中國制度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體系。近4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逐步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以這些基本制度為基礎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項體制機制;還有我們黨的民主集中制、領導干部任期制、黨內監督制度等一系列黨內制度。這些制度相互聯系、相互協同,形成一整套科學系統的制度體系。三是以中國制度為根本保障,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制度已經完美無缺,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堅定制度自信與不斷完善和發展制度是有機統一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黨在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制度,又堅持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這些制度,使中國制度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更加有效的機制,能夠更加順暢地運行,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來源:《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1日)
郭鳳海: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人民情懷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為了什么?其價值指向和根本宗旨怎樣在實踐中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唯物史觀關于政黨與群眾、政黨實踐與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相互關系,著眼于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從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觀、群眾觀的高度給予明確回答。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的基本價值指向,就是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擔起的責任和使命。這個價值指向,體現在經濟價值上,是實現各個建設領域的全面現代化;體現在政治和社會價值上,是實現社會公正,既有活力,又有秩序;體現在民生價值上,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我們黨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不同側面充分體現了對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價值追求。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是在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執政黨實踐與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相互關系中展開的。治國理政實踐的基本價值取向,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造福人民、增進人民福祉是黨的根本立場和情懷。堅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是黨的根本立場;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耙匀嗣駷橹行摹薄叭嗣窳觥薄懊裥摹?、民眾“獲得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理念。揭示了黨和國家整體事業發展與人民實現自身價值相輔相成、相互依托、互為歸屬的辯證關系;揭示了唯物史觀黨群關系、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觀、群眾觀的時代真諦。
(來源:《科學社會主義》2017 年第4期)
余謂之:不斷增強黨的威信
執政黨的威信事關人心向背,事關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大大增強。新形勢下,需要將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不斷增強黨的威信。一是靠核心引領增強威信。習近平同志成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是我們黨的鄭重選擇、人民的鄭重選擇,是眾望所歸、實至名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新局、譜新篇,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極大增強了黨的威信。我們必須把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和首要的紀律,使維護核心成為思想自覺和實際行動,從而不斷增強黨的威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二是靠理論創新增強威信。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重要的理論品格,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三是靠從嚴管理增強威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從嚴教育和管理黨員、干部作為管黨治黨的重點,堅持思想引領和制度約束同向加強、文化涵養和黨性錘煉同步推進、嚴明紀律和嚴懲腐敗同時發力,管黨有方、治黨有力、建黨有效,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不斷增強黨的威信。四是靠擔當實干增強威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要通過擔當實干增強黨的威信,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endprint
(來源:《人民日報》2017年10月9日)
賈晉京:重新認識中國制度優勢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在社會制度的設計上把經濟發展看作一個過程,以過程結束端的成果共享作為初衷,而非以過程開始端的預先瓜分為準則。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一個根本不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要在金融危機后維系業已金融化的信用社會體系運行,核心任務是維持其資產體系的高估值。而要維持這種高估值,就需要不斷“釋放流動性”,也就是“印鈔”。然而,“印鈔”的后果就是債務規模的進一步膨脹,債務規模的飛漲也就意味著西方的信用社會體系愈發不可維系。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制度優勢日益凸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度設計上首先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此就要確保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也就是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實際上,定義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性質,擁有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就可以確保發展過程從生產開始,而非從先談妥分利方案開始。由此,中國社會也就不會陷入西方那樣的分利怪圈中去。在有基本經濟制度保障的情況下,中國能夠不斷貫徹落實五年規劃,使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連貫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得中國社會有凝聚力,使得中國人民能夠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在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當今世界,各類物質文明水平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高,這就需要更復雜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調動社會資本服務于生產的能力。只有像中國這樣“先發展,后共享”的體制,才不會在日益復雜的生產鏈面前迷失,從而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9月28日)
楊光斌:控槍難背后的美國“政治衰朽”
導致嚴重人員傷亡的拉斯維加斯槍擊案,再次使美國的控槍難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槍擊案頻發跟不能有效控槍直接相關。一些以浪漫化視角看待美國的人認為,老百姓作惡并不必然意味著政府作惡。言外之意,美國政府是好的,作惡者在民間。這種認識與其說是“啟蒙”的,不如說是被“蒙蔽”的。他們應該明白,槍支泛濫之惡不但是民間之惡,更是國家之惡、政府之惡。一個國家政權不能保證百姓生命安全而使后者經常處于危險之中,這難道不是一種“惡政”嗎?如果政府為了保護百姓想修憲卻做不到,則意味著政府已陷于一種惡政之網,只能看著惡政惡性循環。這種惡政的根源,就在于美國政治制度中的那些封建制因素。在器物層面,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國家之一;在法律性的制度層面,美國卻還帶著無法抹去的封建制痕跡;在精神層面,美國到處揮舞的“普世價值”意味著它依然奉行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美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答案應該是一個十足的矛盾混合體。當曾被視為優越的制度不能與時俱進而成為前進的枷鎖時,這種制度就意味著“政治衰朽”?!罢嗡バ唷痹?0年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為形容發展中國家政治而創造的名詞,如今卻被其學生弗朗西斯·福山用來形容美國的政治制度,斷言美國已處于“政治衰朽”之中,因為美國已經成為“否決型政體”,難以有所作為。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它難以“變法”控槍而保護百姓的生命安全。
(來源:《環球時報》2017年10月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