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
在封建社會,同鄉關系是除親屬、裙帶關系以外最親近的關系。同鄉之間有一種“親不親,故鄉人”的情誼,即所謂“鄉誼”。鄉誼滲透在清代官場中,在官場上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官場中人互相拉攏、互為黨援的重要紐帶。其表現可從四個方面來看。
一、優用鄉人
掌握用人之權的官員在選任或酌補官員時,往往優先考慮同鄉。從被選任或酌補者一方面來說,他們是靠著鄉誼獲得官職的。
李鴻章是在用人問題上重鄉誼的典型。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對皖籍求官者甚為關照,致有“濫用鄉人”之評。他在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凡是同鄉前來投靠要官,他都接納,并盡力委以官職,于是鄉人“聞風麇集”,至“局所軍營,安置殆遍,外省人幾無容足之所”。
對于犯案和無能的同鄉,李鴻章也給予關照,乃至委以官職。安徽懷遠人劉銘傳在家鄉組建團練時,因經費不足而命部下搶劫,結果被判死刑,后得看守之助逃跑,逃至蘇州后,以鄉誼謁李鴻章,李看在老鄉情份上收留了他,并委以幫哨之職。李鴻章還因鄉誼任用過識字不多的小販為道府官,劉銘傳對此曾嘆道:“將道府要差委以此種無能之人,哪有不壞事的道理!”
淮軍將士多皖籍人,李鴻章又是靠淮軍起家的,因而他對淮軍將士甚為倚重和照顧。鎮壓太平天國以后,李鴻章曾對人說,當年鄉井子弟捐軀殺賊保疆土,現在遇到了太平之年,就應該讓他們聚財理家,一切小過失都應當寬縱勿問。
李鴻章對于科考中同鄉人是否中試也極為關注,因為這決定日后官場上能否增加皖籍官員的數量,中試者多則皖籍官員的勢力就會增大。
關于以鄉誼補官,清末徐珂《清稗類鈔·詼諧類》“先酌鄉人”條記有一例:某大吏對于鄉人多所遷就,各地官缺須酌補時,其僚屬問之曰:“酌則誰先?”大吏曰:“先酌鄉人?!蓖砬鍏酋氯恕抖昴慷弥脂F狀》說到補官時鄉誼的重要作用:一省里面的補缺人員分四大宗,“第一宗,是給督撫同鄉,或是世交,那不必說是一定好的了;第二宗,就是藩臺的同鄉世好,自然也是有照應的”;第三宗,是頂了大帽子的(即依仗權勢者的力量);第四宗,是沒路子的人,所謂“不相干者”??梢娕c大吏有同鄉關系的候補者是要優先照顧的。
二、同鄉性幕幫、胥幫
做官靠鄉誼,當幕友,胥吏(書吏)也少不了鄉誼。一些地區的幕友、胥吏還以鄉誼為紐帶結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幫。如淮軍幕府中雖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鴻章曾說:“吾廬英俊,多從游者。”從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錢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的紹興、湖州兩地人,兩地幕友又各成一幫,各樹黨援,各為本幫幕友得以入幕出力,在衙的幕友系何幫人,則何幫人得館較易。
清代官場有諺語云:“無紹不成衙?!闭f的是清代衙門中多紹興籍的幕友和胥吏。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于斯(作幕)者不啻萬家?!彼麄儚V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互通聲氣,互為黨援,并排擠其他鄉籍的師爺。
晚清李伯元《文明小史》曾說到紹興師爺在衙門中的情況:“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產業,叫作作幕。什么叫作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谷老夫子……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p>
有名的紹興籍師爺,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是紹興府會稽人,幕學專著《佐治藥言》的作者汪龍莊是紹興府蕭山人,《雪鴻軒尺牘》的作者龔萼是紹興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師爺名著《秋水軒尺牘》的作者許思湄是紹興府新昌人?!段拿餍∈贰防飳懙膸煚斢嗪朗菚?,《如此官場》里的師爺宋錦詩也是會稽人,《歧路燈》寫了兩個師爺——荀藥階與其表侄莫慎若,皆是紹興府山陰人。
“無紹不成衙”不僅表現為紹興籍的師爺遍布各地衙門,也表現為很多地方的衙門中的書吏多紹興籍人,紹興籍大名士李慈銘在日記中寫到這種情況:“吏皆四方游民無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贝恕霸饺恕敝饕附B興府人。在京師許多衙門中,書吏之職幾乎被紹興人壟斷。清人金安清《水窗春囈》云:“六部胥人皆紹興籍?!瘪闳?,即胥吏、書吏。清末夏仁虎《舊京瑣記》云:都中書吏,“原貫以浙紹為多”。有一首竹枝詞也反映了六部書吏多紹興人的情況:“部辦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為一身謀。得錢賣缺居奇貨,門下還將貼寫收。”大意謂中央各部的書吏分為幾種班,雖然在官場上都是未入流之人,但紹興籍的書吏最善謀劃,功力老到,并善于弄錢。這里特別提到書吏的紹興籍貫。
清代京師書吏多紹興人這種情況,是由明代延續下來的,據說源于明萬歷年間朱賡輔政。清乾嘉時人昭梿《嘯亭續錄》云:“各部署書吏,盡用紹興人,事由朱賡執政,莫不由彼濫觴,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賡是紹興府山陰人,他利用職權引用了很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為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或曰“紹興籍胥幫”。
三、同鄉會館
清代京師與各地建有許多專供宦游者和科舉士人居住的同鄉會館。這些同鄉會館是以鄉誼為紐帶建立起來的,不僅為同鄉官員、士人提供住所,還作為同鄉官員、士人之間“敦睦鄉誼”,即拉攏同鄉關系、聯絡同鄉感情的重要場所。京師福建會館懸掛的對聯云:“萬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斌w現出同鄉官員、士人在本鄉會館中的親密關系。
這些同鄉會館,從建館到以后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鄉誼的凝聚作用,都體現出“敦睦鄉誼”的宗旨。例如:1.靠同鄉官員、士人共同捐款建立館舍。2.逢年過節在會館中舉行團拜活動,屆時聚飲看戲,晤談訂交,聯絡和加固同鄉關系。3.為增強家鄉榮譽感和同鄉凝聚力。很多同鄉會館都舉行祭祀鄉賢的活動,并將本鄉做官和中試者的姓名、官銜、科目、封爵等題匾掛在會館中。
四、保護同鄉
官場中的鄉誼還特別表現在對落難同鄉的支援和保護上。如清末“四大奇案”主角之一的舉人楊乃武是浙江余杭人,當他受誣蒙冤將被處死之際,浙江籍的京官都極為關心,彼此書函往復,了解案情;翰林院侍讀鐘駿聲、國子監司業汪鳴鑾等二十八個浙籍京官還赴刑部為楊乃武鳴冤;刑部侍郎夏善同與楊乃武是同縣人,也于關鍵時刻加以援手,密奏案情,終于使楊乃武保住了性命,冤案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