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世界正處在大變革的時代,幾乎涉及各個領域,盡管大變革的大趨勢可以預測,但是,對未來變化的具體內容、方式與影響,還很難說清楚,為此,有人把21世紀稱之為“沒有答案的世界”。“沒有答案”是指未來的未知性,盡管未知性會增加不確定性,但也為開拓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而“空間”正是推動變革的巨大儲能器。最近,走在創新前沿的馬云推動成立了兩個研究院,名字有點怪,一為“達摩院”,主要研究技術變革;一為“羅漢堂”,主要研究社會變革。他邀請了世界頂級專家(包括多位諾獎獲得者)參與,在研究院成立的會議上他講到,不準備未來,就會被未來拋棄。
被稱為“管理預測大師”的日本專家大前研一認為,未來20~30年是最難預測的時期。就企業經營而言,他認為,若現行的方式不加以改變,現有的一半以上的企業將不復存在。變化每天在發生,未來的變化會更快。他甚至認為,15年后,與現在一模一樣的產業可能沒有了。以往,產業轉換的時間周期是幾十年,如今是十年,將來還會更快,跟不上時代的經營者只能出局。他提出,未來是看不見的“經濟大陸”,是“網絡的經濟”“無界的社會”。前不久,我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日本慶應大學副校長在談到未來教育時說,未來的大學可能不再是一個個校園,知識都在網絡空間,人們可以隨時學習,老師通過設計網絡課程教學,面對任何有需求的人。變化讓知識不斷更新,為此,人們必須不斷學習,但不需要再回到學校重新就讀,而是直接進入網絡,選擇需要學習的教程。他介紹說,慶應大學現在正把所有的資料數據化、信息化,制定網絡空間教學方案,為未來新型的教學方式做準備。有人甚至說,未來的教育可能是“學而無教”,即沒有固定的老師講課,授課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空間里。據介紹,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芬蘭、丹麥就開始試行“不教”的教育方式。目前在中國國內,也已出現了很多網上課程。我看到一個英語學習教程,平臺教你如何記憶與閱讀,會自動糾正錯誤與引導改正,自己可以設定學習時間,等等,比課堂上老師的講課更直觀、更有效。將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方式與效果更會大不一樣。
面對變革,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面臨挑戰。就像金融業,原來提供服務的主要是銀行,現在大不一樣了。如今,手機支付流行,變化速度之快,未曾預料,然轉變如此順暢,表明人們歡迎變革。將來, “人臉識別系統”的廣泛使用,不僅會替代手機支付,也會普及到更多的領域,貨幣數字化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會讓紙幣成為“收藏品”。在生產方面,以往科技革命所創建的是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為支撐的大規模流水式生產線,而如今,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已經創建了“單件流程”方式,即程序生產可以實現個性化,程序改變可以實現平滑過渡,而傳統的“流程式管理方式”會被“區塊鏈接方式”取代,做到多樣與效率有效契合。有人甚至說,將來可能會出現“只有資本家,沒有工人”的企業。
由于“沒有答案”,人們對未來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的利用是否會成為“滅絕師太”,把人的利益,甚至生存條件給毀滅了。事實上,大變革是一個大趨勢,出現的問題只能在進程中加以解決。因此,對未知問題,不能輕易定論,更不能一禁了之,要以開放的思維參與和推動變革,尋求解決方案。其實,現在有關未來的許多“論斷”“答案”并不可靠,絕不能用它們來禁錮人們的創新與探索,科學的答案只能在實踐中,通過不斷修正與完善得到。就像機器人廣泛代替人手的問題,如何來解決呢?勇于創新的比爾·蓋茨提出,可以對機器人征稅,道理很簡單,他們創造了收入。去年,我在專欄中曾介紹過許多國家正在試驗“普遍收入分配制”,就是著眼于未來的試驗,尋求當人們的工作被機器人替代后如何保障人們的生活。可以肯定,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必然導致政治的變革、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革、思維與思想的變革,在這些方面,似乎也沒有清晰的“答案”。
就國際關系與秩序而言,大變革也在發生。以往,決定國際關系與秩序的主要因素是國家的力量,形成大國主導,甚至是霸權。如今,我們看到,基于大國主導的國際關系與秩序正在發生變化。未來,隨著國際力量構成、分布與作用方式的變化,由大國主導的國際關系與秩序模式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指出: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現在,我們還很難對變局的結果給出清晰的答案,不過,中國本身就是答案的一個重要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