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珍翠
【摘 要】現階段,生態鄉村建設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若想要在民族貧困地區開展該方面的工作更需要講究方法,要做到精準扶貧,依靠生態鄉村建設來提高在民族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工作的針對性,這已經成為了實現社會公平的必須要經歷的階段。早在黨的十八大就已經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今后要加強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生態鄉村建設,以帶動該類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而實現精準扶貧。本文中筆者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希望對推進相關工作的落實有所幫助。
【關鍵詞】生態鄉村;建設;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斷提高。人們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扶貧也已經成為了他們關注的問題。雖說政府相關部門一直在推動、落實各類扶貧工作,但實際工作效果卻無法達到預期。因此需創新工作方式,以提高扶貧工作的質量和效益。依靠建設生態鄉村實現經濟增收,進而實現精準脫貧的工作方案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推進生態鄉村建設能夠提高民族貧困地區民眾的經濟收入,進而提高其生活水平,最終讓其擺脫貧困。
一、建設生態村在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在民族貧困地區建設生態鄉村能夠為旅游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實現依靠旅游產業的扶貧,為該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現有的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已經證實,若特定地區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那么該地區的旅游業便能夠進入民眾日常消費的階段。簡單來說,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即“這是有錢人才可以消費的項目”,因此依靠旅游業實現精準扶貧往往更有效果。在2014年,四川省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5500美元,所以該地區已經進入了依托旅游業展開精準扶貧的有利時期。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進程中備受關注的地區,該地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若能夠將其建設成民族旅游基地,對其后的發展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涼山彝族自治州分布有多處國家級的風景名勝,更形成了以民族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以及酒文化為核心的“雜交文化”,所以在生態鄉村建設或旅游業發展層面上彝族自治區仍有廣闊的空間。【1】實際工作中若能夠順勢而為,由建設生態鄉村著手為其創造更具優勢的旅游業發展資源,便能夠為該地區的民眾營造脫貧致富的新渠道,對實現精準扶貧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建設生態鄉村能夠實現民族貧困地區的“五位一體”產業發展。民族貧困地區想要實現脫貧致富,就必須順應時代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只有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的協同發展才能夠真正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推動生態鄉村建設,在不斷挖掘生態鄉村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既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又能夠刺激消費。就經濟發展而言,投資與消費至關重要。在中國,“村”是最基本的行政組織,它的發展將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政治的穩定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依托,若政治環境不穩定,將直接影響到特定地區的旅游形象。對游客來說,他們也不會進入政治環境不穩定的地區進行消費。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國內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卻在逐漸向往一種自然、生態化的生活方式。建設生態鄉村便能夠為民眾提供一個貼近生態、貼近自然的旅游環境,為游客營造了一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當地居民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發展的態勢,它能夠實現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要素的“五位一體”協同發展,是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重視的元素,而建設生態鄉村則是這一切的起點。
二、如何依靠生態鄉村建設實現民族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
1、依托生態鄉村,打造度假旅游品牌
永順縣隸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境域內地形崎嶇、山巒起伏,物產資源極為豐富,有“張家界后花園”之稱。如今永順縣已擁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25個“國字號”生態文化旅游品牌,在中國大西南旅游板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800年土司政權時期,它是首屈一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塔臥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前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我黨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所在地。近些年土家族自治州一直在致力于依托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該地區生態鄉村的建設也取得了新成績。本著“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的原則打造屬于自己的旅游品牌。當前,永順縣以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為龍頭,靈溪鎮和芙蓉鎮為兩翼,著力打造文化溯源、生態康養、休閑度假、紅色教育、美麗鄉村等五大旅游板塊,重點突出“神秘湘西 土司王城”核心品牌創建、突出“土家探源”旅游精品線路建設、突出“全域旅游+”產業鏈發展,全力把永順縣創建“國家級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打造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至此,包括永順縣在內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態旅游逐漸得到了海內外游客的認可。
2、強化建設生態鄉村的引導規劃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高對民族貧困地區生態鄉村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今后工作中要將生態鄉村建設以及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放在關鍵位置之上,著重解決這部分工作中潛藏的問題。要根據永順縣以及土家族自治州旅游生產發展的實際現狀,做好交通、城建、國土以及環保等工作的規劃,以確保生態鄉村建設能夠與社會發展進程緊密融合,真正實現依靠旅游帶動“脫貧致富”的工作思路。
3、強化人才建設,做好人才培養
想要確保生態鄉村建設工作能夠在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強化人才建設,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既需要讓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與旅游人才相適應,又需要確保生態鄉村建設工作中的細節能夠準確落實到位。具體來說,要圍繞著生態旅游產生的發展以及精準扶貧性質來培養一批有能力的干部,以發揮好帶頭作用。此外,旅游業是一個系統性非常強的產業,需要大量的管理、服務以及營銷人才,因此更需要引進專業化的管理人才,強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在推進生態鄉村建設的基礎上,要強化導游、農家樂服務人員等基層從業人員的培訓,以達到規范市場經營環境并提升本地旅游產業品牌效應的效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輸送機制,尤其要保證貧困對象能夠得到培訓、學習、參與的機會。確保貧困對象能夠真正參與到生態旅游產生的經營發展之中,強化其就業能力,讓他們能夠真正依托現有的旅游資源以及政府部門頒布實施的各項旅游產業政策實現“脫貧致富”。
三、總結
精準扶貧不僅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幫扶困難群眾,亦是保障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永順縣隸屬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其地勢優越、旅游資源豐富,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當地居民若想脫離貧困落后的現狀,必須依托當地的旅游產業,加強鄉村文明建設,發展相關的旅游副業,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本文筆者結合個人實際經驗,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總結,旨在對相關工作的落實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升,潘虹,陸靜.精準扶貧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東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6(09):88-93.
[2]李裕瑞,曹智,鄭小玉,劉彥隨.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區域模式與可持續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03):27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