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制定戰略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體現“多規合一”,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六大有機旱作農業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到2020年實現零增長。支持長治市和五個縣整建制建設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區。推進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建設,發展雜糧、中藥材、草牧業、干鮮果等特色優勢產業,重點開發功能食品和藥食同源產品,支持忻州建設優質雜糧示范區和國家級雜糧產地交易市場。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保障糧食安全。抓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培育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一批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
提高供銷社、農信社服務 “三農”水平。推進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建設,支持運城果業出口平臺建設。依托開發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功能食品龍頭企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扶持發展農村電商、物流配送和農業信息化平臺,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促進土地有序流轉。探索農村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三權分置”具體實現形式,抓好澤州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全面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抓好3個國家級和11個省級試點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深化林權、水權制度改革。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科學規劃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探索糞污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方法,建立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農村風貌管控,繼承發揚鄉村優秀歷史文化,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
高標準建設山西農谷。圍繞農谷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推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加快推進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施山西農谷園藝產業發展規劃。完善提升園區基礎設施。支持農谷與國內外一流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加快推進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科技平臺、臺灣產業園等項目落地。支持農谷與山西農大、省農科院深度融合,在技術示范、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形成可復制的經驗模式,引領全省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貧困一定要攻克!要持續落實好精準扶貧方略,分類指導,精準發力,集中攻堅深度貧困縣,打造脫貧特色縣,鞏固提升摘帽縣。扎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鋪開剩余15.93萬貧困人口、6.61萬同步人口搬遷任務,當年項目全部開工,竣工率達到60%以上;深入推進生態脫貧,完善“五大項目”聯動機制,重點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和貧困縣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鼓勵林業新型經營主體與林農開展股份合作經營;大力實施貧困村產業扶貧提升工程,突出抓好深度貧困縣脫貧主導產業發展,提高特色農業、光伏、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帶貧增收能力;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人口轉變觀念、掌握技能、提升素質,實現8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以退出貧困村為重點集中實施整村提升工程。跟進完善保障性扶貧舉措,落實好教育扶貧資助政策、“三保險”“三救助”制度,實施覆蓋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的24種大病集中救治工程,繼續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穩定實現農村低保和國家扶貧標準有效銜接。確保實現17個國定貧困縣和9個省定貧困縣摘帽、2 200個左右貧困村退出、61萬貧困人口脫貧,實現脫貧攻堅連戰連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