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區市兩會正如火如荼召開,三農問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和關注的重點。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在今年的省級地方兩會上,“鄉村振興”也成為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重要內容,被頻頻提及。山西明確2018年省級財政將安排15億元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則表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中,明確提出將繼續抓好“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文明守望工程和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涌現了一大批秀美宜居鄉村。在今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振興鄉村”被多次提出,并列入2018年的重點工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體現“多規合一”,科學規劃主導產業、鄉村風貌、文化特色、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支撐政策體系,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藍圖、指明路徑。
“當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鄉村與城市相伴而生,相互發展,是一個緊密聯結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繁榮,也離不開鄉村的振興。“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支撐。”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穩增長、保供給、擴內需,哪一樣離得開農業、農村、農民?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農業占GDP的份額會進一步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變,大量農民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變,即便今后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還有將近4億多人口。農業農村這個“基本盤”穩住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整盤棋才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