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給我們的幫助是全方位的,缺啥給啥。”說起首都的科技幫扶,創業“老兵”趙振杰贊不絕口。
趙振杰是白洋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龍頭企業綠之夢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見證了首個跨區域星創天地 “北京—雄安白洋淀星創天地”的誕生和成長。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大背景下,北京市科委農村中心(以下簡稱“農村中心”)以星創天地建設為抓手,籌劃將首都優質科技資源及星創天地建設經驗對接到雄安新區,支持當地產業升級和整體規劃發展。
“安新是雄安新區里面積最大的縣,白洋淀的主體也在我們這,我們園區以‘治水、保水、節水、凈水、增水’為主線,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健康食品產業、休閑體驗農業’三大產業。”據此,農村中心首先對白洋淀星創天地進行了功能梳理。
“我們請專家對白洋淀星創天地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梳理出智慧園區、星創學院、星創孵化、生態示范、文化科技和創客電商六大業務板塊內容。”農村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
按照規劃設計的六大板塊內容,北京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些措施讓雄安新區的產業邁上新臺階。以養魚為例,“以前我們試過網箱養魚,但因為對水體污染嚴重被政府取締,這之后就是最原始的放養了。”趙振杰說,養的是容易成活卻賣不上價的“四大家魚”,667平方米塘能有500元收益就不錯了。
但現在,在農村中心牽線搭橋下,趙振杰搞起了“跑道養魚”。在他的養魚場看到,長20多米、寬5米、深3米的鐵箱子一字排開,氣泵將鐵箱子里的水不停地朝同一方向推動,天性逆流而上的魚兒便“跑”了起來。
“這樣養出的魚身體好、品質好,而且用0.13公頃地就能達到原來6.7公頃地的產值。”技術員仉志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作為物聯網的智能養魚模式示范基地,北京的科研人員在這里安裝了三個智能監測終端,以往要靠人工監測的各種水質參數現在通過機器就能讀出來。
農村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進一步打造白洋淀智慧園區,推動智慧農業示范應用;組織農業成果專家雄安行,推動科技成果集成轉化,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實現白洋淀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目標;共建孵化中心,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雄安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通過品牌塑造和市場開拓,擴大雄安名優特產品銷路,實現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雙贏;深入推進白洋淀星創天地六大板塊業務內容建設,樹立星創天地的標桿,形成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