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棚里臭味大怎么辦?
解答:深冬光照時間短,棚室內外溫差大,通風極少,棚內有害氣體逐漸積累,臭味大,還容易造成根系、葉片等受害嚴重,根系吸收養分困難,葉片發黃干枯,甚至出現死棵。
癥狀解讀:氨氣為害。冬季出現的氣害,多數都是糞肥或者尿素等含氮量較高的肥料,發酵腐熟或者轉化過程中產生的氨氣等揮發,進入空氣中積累為害,造成黃葉干枯等問題。越冬茬黃瓜等集中在10月份以后定植,早春茬蔬菜從12月份就已經開始,換茬前很多菜農習慣使用糞肥作為底肥,而常用的干雞糞、稻殼糞、鮮雞糞等都是未經腐熟的,施入土壤后慢慢發酵腐熟,就可能產生氨氣積累。糞肥使用較多時,甚至用后兩個月仍然可能出現氣害問題。
此外,追肥含氮量過高,也可能出現氣害問題。若棚內濕度較小,地溫卻較高,追肥后3~4天就可能分解產生大量氨氣。氨氣氣害通過氣味通常就能判斷,氨氣通常伴隨著明顯的臭味,進棚就可聞出來。當棚內氨氣濃度超過5毫克/升時,一些敏感蔬菜,如黃瓜、番茄等就會受到傷害,最初葉片象被開水燙過一樣,干燥后變成褐色。
追肥半月左右,若一次用肥較多,尤其是硝酸鉀、硝酸鈣等一次使用過多,還可能出現亞硝酸氣體等,出現葉脈間逐漸漂白的現象。此外,煙劑使用不當,也可能出現氣害問題,需要注意。
推薦方案:改進底肥配比+連陰天合理應對。改進底肥配比:越冬茬、早春茬蔬菜定植后,正是全年溫度最低,通風最少的時期,底肥使用中一定要選擇安全性高的種類,采取“少而精"的原則。稻殼糞、干雞糞不能大量使用,鮮雞糞應禁用。推薦使用發酵雞糞、豆粕有機肥等代替。追肥也應避免一次性用肥量過大,一般畝用5~10千克即可。調整用肥,是減少氨氣等有害氣體產生的基礎。連陰天合理應對:氣害通常發生在陰天溫度低,難通風的時候,此時應注意做好短時間隔通風,做到溫度與通風兼顧,盡量通風換氣,避免有害氣體積累。
問:溫室韭菜收割正確方式是什么?
解答:冬季是韭菜的消費旺季,供應主要依賴溫室生產。合理地收割韭菜,能夠改善韭菜根莖部的營養狀況,確保韭菜品質優良和產量穩定。
時機要適宜:冬季,溫室韭菜最佳收割時間間隔是30~40天,此時韭菜植株高度一般在30~40厘米,葉片數達到5~7片,植株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比較高,韭菜品質和產量都處在最優狀態。
收割時宜選用鋒利干凈的鐮刀,在晴天早晨或晚上進行,以早晨棚室內排濕后進行收割為最佳。低溫寡照天不宜收割韭菜,因為此類天氣下棚室內往往高濕低溫,韭菜生長緩慢,長勢偏弱,收割后產生的傷口易感染病害。
留茬度要適中:留茬高度是指收割位置與韭菜鱗莖(葫蘆頭)上端的距離。留茬高度要適中,既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3~4厘米較為理想。從刀口顏色上判斷,截面呈淺黃色為宜,若顏色偏綠說明留茬過高,若偏白色說明留茬過低。韭菜留茬過高,影響當茬韭菜的產量和品質;留茬過低,極易損傷葉鞘基部分生組織,既會推遲下茬收獲時間,影響下茬產量,使全年總產下降,又會導致植株早衰,抗病性下降。
收割次數要適當:溫室韭菜的收割次數應根據植株長勢、田間水肥、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市場需求而定,整個冬春季以3次收割為最佳,最多不宜超過4次,有利于增強植株抗逆性。
注意韭菜品種的休眠特性:一般認為,韭菜分休眠品種與不休眠品種兩大類。不休眠品種的韭菜,經受低溫后,只要滿足一定的生長適溫(比如覆蓋棚膜),便可比較迅速、整齊地萌芽,生長速度較快。休眠品種的韭菜,在北方秋冬季氣溫降低時,地上部分的營養會逐步回流到根莖部貯藏,這一過程叫作休眠;只有達到足夠的需冷量,待其養分充分回根以后,才能夠在適溫條件下“蘇醒”。如果休眠不充分,即使給予適宜的生長溫度后,此類韭菜仍舊萌發不整齊,而且生長非常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