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同樣是引進龍頭企業,有的農村地區農民普遍受益,也有的地方企業越做越大,和農民卻沒甚關聯。農業產業做大做強之后,分配機制改革也要跟上來。企業不能 “吃獨食”,政府也應履行好監管職責,更好維護農民權益,真正實現龍頭企業和農民農村的雙贏。
再比如,某縣因為地勢偏遠,農家民宿的知名度始終上不去。政府為游客專門建了行車觀光道,導航上卻偏偏找不到。為此,相關負責人專程找了不少旅游網站和地圖公司,然而它們大都以地方偏遠、旅游體量小為由不予理睬。修訂一個地圖路線,其實并不復雜,開發新的旅游路線可能暫時會虧本,但不嘗試又如何打開市場新藍海?企業有企業的難處,但路是靠人走出來的,企業不可拋棄社會責任。政府也應多給予物質支持,與企業聯動互補,給農村發展、農民致富搭把手。只有這樣,山里的鄉親才不會再“掉隊”。
中國現代化,關鍵在農業農村,關鍵在新農民。統計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400萬人。但相較數以億計的農業人口,新農民規模并不算大。培養“新素質”農民關乎農村農業大計,黨委、政府、企業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各司其職,政策規劃、制度設計、物質激勵、教育引導應綜合發力。培養造就更多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發展有奔頭、農民職業很體面、農村成為圓夢舞臺的美好愿景才能化作現實。過20%的深度貧困村,這些都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是典型的深度貧困縣,縣委書記沙文介紹,目前全縣貧困發生率高達33%,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欠賬多,特色產業剛起步,貧困群眾“思想貧困”問題突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認為,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要強化支持保障體系,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整合力度,以解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改善貧困群眾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