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琦,劉志文,吳振江
(1.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西 九江 332105;2.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沙河街鎮新城社區,江西 九江332100)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大,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環境良好,非常適合棉花的生長。對于棉花害蟲,按棉花生育期可分為苗期和蕾鈴期害蟲。苗期蟲害主要有地老虎、金龜子、螻蛄等地下害蟲,以及棉蚜、棉葉螨、白粉虱、薊馬等葉片害蟲,以地老虎、苗蚜為害最重。蕾鈴期害蟲主要有棉鈴蟲、紅鈴蟲、盲椿象、白粉虱、棉薊馬、斜紋夜蛾等,而棉鈴蟲和斜紋夜蛾在田間為害尤為顯著。作為該區域棉花田間的兩大主要害蟲,控制住它們的數量、防止對棉花的危害,對于棉花產量的保持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這兩種害蟲均屬于鱗翅目夜蛾科類害蟲,在防治上有相似性,因此,從它們的為害癥狀和綜防措施方面進行探討,以利于田間觀察,并根據田間調查或觀察結果,適時進行綜合防治。
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又稱斜紋夜盜蛾,俗稱花蟲、黑頭蟲,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暴食性、雜食性農業害蟲。
1.1.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14~20 mm,翅展35~40 mm,頭、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叢毛,腹部前數節背面中央具暗褐色叢毛;前翅灰褐色、其環紋和腎紋之間有3條明顯的白線斜紋,并自基部向外緣有l條白紋;外緣各脈間有一個黑點,后翅白色無斑紋;成蟲趨光性強。卵扁半球形,直徑0.4~0.5 mm,群產于葉背,以枝條中上部葉片為多,常數十粒至上百粒成塊狀,表面有縱橫脊紋,初產時為黃白色,后轉淡綠,近孵化時呈紫黑色,3~4層卵常重疊成橢圓形塊,外覆黃色疏松絨毛。幼蟲體長35~47 mm,頭部黑褐色,體色多變,從中胸到第9腹節在亞背線內側有三角形黑斑1對,其中第1、第7、第8腹節上的黑斑最大,腹足4對,胴部體色因寄主不同而異,呈土黃色、青黃色、灰褐色、暗綠色等。蛹長約15~20 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背面第4至第7節近前緣處各有一個小刻點,腹末有1對強大的臀刺,且臀刺短,有一對強大而彎曲的刺,刺的基部分開[1-2]。
1.1.2 為害特征
斜紋夜蛾的繁殖力極強,在贛北地區一年內發生代數多,世代重疊嚴重,且抗藥性強,一般第2代、3代、4代幼蟲分別發生在6~8月下旬,7~9月為害嚴重,4齡后食量猛增進入暴食期。據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8月24日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內具有多年種植代表性的棉田調查,8月中旬是斜紋夜蛾的卵和幼蟲高峰期。
斜紋夜蛾為害棉株時,初孵幼蟲群集一起,在葉背取食葉肉,殘留上表皮或葉脈,出現篩網狀花葉;三齡后分散為害,取食葉片和蕾鈴較嫩部位造成許多小孔,嚴重的把葉片吃光,食害蕾鈴,造成爛鈴或脫落;四齡以后隨蟲齡增加食量逐增,有假死性及互相殘殺現象。蟲口密度高時,葉片被吃光,呈掃帚狀。四齡以上幼蟲除啃食葉片外,還可鉆食棉花的花和果實。為害花時,先食害花蕊,后食害花瓣、雄蕊、雌蕊、柱頭,造成花冠殘缺不全。為害棉鈴時,在鈴的基部有1~3個蛀孔,孔徑不規則,較大,孔外堆有大蟲糞,大鈴表皮有被啃的痕跡。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別名棉鈴實夜蛾,是棉花蕾鈴期重要鉆蛀性害蟲,主要蛀食蕾、花、鈴,也取食嫩葉。
1.2.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20 mm,翅展30~38 mm,灰褐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具褐色環狀紋及腎形紋,腎紋前方的前緣脈上有二褐紋,腎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后翅灰白色,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且后翅前緣有1個月牙形褐色斑。卵呈半球形,高0.5 mm左右,乳白色,頂部微隆起;表面布滿縱橫紋,具縱橫網格;縱紋從頂部看有12條,中部2縱紋間夾有1~2條短紋且多2~3岔,所以從中部看有26~29條縱紋。幼蟲體長30~42 mm,體色多變,由淡綠、淡紅至紅褐乃至黑紫色,常見為綠色及紅褐色;老熟6齡幼蟲頭部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均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體表布滿小刺,且底座較大。蛹長17~21 mm,紡錘形,黃褐色,腹末有一對臀刺,刺的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較粗而稀;一般入土5~15 cm化蛹,外被土繭[3-4]。
1.2.2 為害特征
棉鈴蟲的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間閃配產卵,卵散產,較分散。卵多產在葉背面,也有產在正面、頂芯、葉柄、嫩莖上或農作物、雜草等其它植物上,以幼蟲為害棉花。棉鈴蟲在贛北地區一年發生五代,為害較重為8~9月的三、四代,據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8月24日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內具有多年種植代表性的棉田調查,8月上中旬是棉鈴蟲第三代卵和幼蟲高峰期。
棉鈴蟲為害時,初孵幼蟲先食卵殼,不久開始為害生長點和取食嫩葉,成缺刻或孔洞;2齡后鉆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齡幼蟲主要為害蕾和花,為害棉蕾后苞葉張開變黃,蕾的下部有蛀孔,直徑約5 mm,不圓整,蕾內無糞便,蕾外有粒狀糞便,蕾苞葉張開變成黃褐色,2~3天后即脫落。5~6齡進入暴食期,多為害小鈴、大蕾或花朵,為害小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小鈴受害時,鈴的基部有蛀孔,孔徑粗大,近圓形,糞便堆積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鈴內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纖維,未吃的纖維和種子呈水漬狀,成爛鈴。棉鈴蟲有轉移為害的習性,一只幼蟲可為害多株蕾鈴,且各齡幼蟲均有食掉蛻下舊皮留頭殼的習性,給鑒別蟲齡造成一定困難,蟲齡不整齊。
防治指標是指病蟲防治適期與主害期(或穩定期)經濟允許受害密度(或經濟允許受害程度)相對應的數量指標。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多變性、不確定性,田間幼蟲世代重疊現象的存在,調查結果的誤差性等因素的綜合發展,對于棉鈴蟲、斜紋夜蛾在棉花田間的防治指標,我國大部分地區一直沿用經驗指標,即根據多年數據研究的一定規則把防治指標劃定為具有數量意義的范圍。
關于棉鈴蟲的防治指標大致可以認定為百株累計卵量達到8~10粒,百株幼蟲數達到3~5頭。如果在氣候適宜、栽培管理有利、棉花生育正常、蕾鈴自然脫落輕、棉株載蕾鈴量大的情況下,防治指標可適當放寬。
對于斜紋夜蛾的防治指標可以認定為百株累計卵量達到10~12粒,百株幼蟲數達到5~6頭。但由于斜紋夜蛾的為害習性,斜紋夜蛾成蟲產卵,群產于葉背,以枝條中上部葉片為多,常數十粒至上千粒成塊狀,因此一旦田間調查發現棉株葉片的背面有卵塊,即可認定已經到達斜紋夜蛾的防治指標。
隨著棉花害蟲藥劑防治需要大量的農藥及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棉花蟲害防治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農藥防治,綜合生物及物理手段,采用誘蟲燈及生物制劑等措施, 在綜合防治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2.1 農藥防治
斜紋夜蛾初孵幼蟲聚集在卵塊附近活動,二齡后開始分散,四齡后進入暴食期,因此,斜紋夜蛾的最佳防治時機應在二齡幼蟲分散前施藥。棉鈴蟲產卵較為分散,一、二齡幼蟲多集中于棉株頂部,幼蟲具有晝伏夜出和假死及轉株為害的習性,轉移時間多在夜間和清晨,因此在農藥防治上噴藥適期要注意在一、二齡幼蟲初孵期。施藥防治這兩種害蟲要選擇晴天傍晚噴藥為佳,用藥液量約450 kg/hm2,這時施藥可使藥劑直接噴到蟲體和食物上,達到觸殺、胃毒并進的效果,防治效果最好。
藥劑防治要選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在卵孵高峰至低齡幼蟲盛發期,重點用藥。根據實踐經驗,以下幾種防治藥劑及濃度對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的防治效果理想,既可單用也可混用,在噴藥時加入少量洗衣粉,能增加其黏著力,提高藥效,但要注意不能與殺菌劑或堿性農藥混用[5]。
(1)400 g/L毒死蜱乳油,用藥量1500~2400 mL/hm2,兌水噴霧(用藥液量約450 kg/hm2,下同)。該藥劑對于抑制蟲卵的孵化和低、高齡幼蟲的毒殺效果均較好。在棉鈴蟲低齡幼蟲盛發期開始用藥,藥效安全間隔期為21天,每季最多施藥3次,且不能與堿性藥劑混用。
(2)50 g/L氟鈴脲乳油,用藥量為1500~2250 mL/hm2,兌水噴霧。該藥劑為苯甲酰脲類昆蟲生長調節劑,能抑制幾丁質形成,阻礙害蟲正常蛻皮和變態,還能抑制害蟲進食速度,具有高殺蟲活性兼具殺卵活性。對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的防治效果好,但對螨類無效。在棉田害蟲達到防治指標時開始施藥,藥效安全間隔期為7天,每季最多施藥3次。
(3)10 g/L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鹽)微乳劑,用藥量900~1125 mL/hm2,兌水噴霧。甲維鹽是新型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對某些害蟲和害螨具有高效和超高效的特性,對葉片有很強的滲透作用,可殺死表皮下的害蟲,且持效期長。在棉鈴蟲及斜紋夜蛾卵孵化盛期或低齡幼蟲期開始施藥,持效時間為21天,每季最多施藥3次。
(4)18 g/L阿維菌素乳油,用藥量為600~900 mL/hm2,兌水噴霧。該藥劑防治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的幼蟲效果好,但不殺卵。施藥間隔期為21天,每季最多3次。阿維菌素在強光下易分解,最好在早晨或傍晚施藥。阿維菌素對魚類、蜂類高毒,施藥時不要將藥液污染河流、水塘,不要在蜜蜂采蜜期施藥。
2.2.2 物理防治
棉鈴蟲及斜紋夜蛾的成蟲生活習性都具有趨向性,因此可以根據它們的趨向性采取不同的物理防治措施。
1)針對棉鈴蟲和斜紋夜蛾成蟲的趨光性,可在田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每20000~33300 m2架一盞燈,燈間距離180~200 m,離地面高度1.5~1.8 m,呈棋盤式分布,掛燈時間為5月初至10月下旬。
2)針對斜紋夜蛾的成蟲具有極強的趨酸甜味特性,可配制糖漿毒液。按水500 mm、米醋250 mm、白酒50 mm、敵敵畏農藥40 mm加在一起配制毒液,用3根長約1m的小木棍扎成三角架架在田里,將一小盆放在三角架上,然后將配好的糖漿毒液倒入盆中,斜紋夜蛾成蟲聞到糖漿味后即來吸食,隨即中毒落水死亡。
3)針對棉鈴蟲成蟲具有趨植性、嗜食萎蔫的楊柳枝習性,可進行楊柳枝把誘蛾捕殺。具體方法:將新鮮的楊柳枝放置一天,使其萎蔫,每8根~10根捆成一把,于傍晚插放在田間,每100 m2插放1把,枝把盡量高出棉株15~33 cm;第二天早晨用塑料袋套把捕蛾,并將把子收回,灑上水保濕防止葉片脫落,傍晚再重新插入田間,楊柳枝一般每隔10天左右更換一次。另外棉田內種植玉米也可誘殺棉鈴蟲。
2.2.3 農業防治
通過農業技術綜合措施、調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可以增強作物對病、蟲、草害的抵抗力,創造不利于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生長發育或傳播的條件,既能有效地降低蟲害發生,又能減輕農藥防治的壓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幾種。
1)種植制度。棉花與大蒜間隔種植,利用大蒜揮發出來的辛辣氣味,驅逐棉鈴蟲在棉田的為害。
2)田間管理。根據產卵的特性,棉鈴蟲卵大都產在嫩尖上和葉片的正面,斜紋夜蛾卵都成群產于葉背面。棉田管理過程中,發現卵粒卵塊要及時摘除和集中燒毀。在棉花蕾鈴期,將摘除的頂心、贅芽、群尖以及無效花、蕾等帶出田外,可以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在產卵盛期將卵抹掉,每三天抹一次,連續進行3~4次,可明顯減輕為害。在棉鈴蟲成蟲發生期,用過磷酸鈣浸出液10 g/L作葉面噴肥,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較多。
3)翻耕整地。結合棉田耕翻進行冬灌,可以凍死害蟲,使越冬棉鈴蟲和斜紋夜蛾蟲蛹大量減少。棉花生長期,根據植株生長的需要,在棉鈴蟲二、三代蛹盛期,結合抗旱適時灌水,對控制三代、減輕四代棉鈴蟲為害具有明顯效果。中耕時期則注重防除田間雜草,可以采用500 g/L 丁草胺乳油450~900 g/hm2,兌水噴霧,或先將藥劑與少量泥粉混合,再與225~300 kg/hm2泥沙或化肥混勻,配制成藥土或藥肥,于晴天無風下午撒施棉田,可以減少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的田間存量。
2.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人類安全,不污染環境,不會使棉鈴蟲和斜紋夜蛾產生抗藥性。但受條件環境影響較大,可以根據氣候、蟲情與其它措施配合運用。具體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以下三種。
1)生物病毒制劑。斜紋夜蛾幼蟲對病毒制劑敏感,應用300億PIB/g多角體病毒NPV水分散粒劑8000~10000倍液,用量為60~90 g/hm2,可得到很好防治。
2)天敵生物防治。條件成熟時,可對棉鈴蟲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通過人工釋放赤眼蜂或金小蜂來達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斜紋夜蛾的天敵種類較多,也可人工釋放瓢蟲、寄生蜂、病原菌及捕食性昆蟲等天敵制約斜紋夜蛾的數量。但要注意的是,田間釋放天敵時,要注意農藥防治對天敵的為害,例如毒死蜱、阿維菌素對于蜂類的毒性較高。
3)性誘劑誘殺防治。近年來,性引誘劑類農藥也已廣泛試用。斜紋夜蛾性誘劑、棉鈴蟲性引誘劑“誘蛾靈”等能有效地引誘棉鈴蟲雄性成蟲使雌性成蟲得不到交配而失去繁殖能力。利用“誘蛾靈”等性引誘劑既可用于測報又可直接用于防治。每1333 m2設置1個誘捕器,放置地點以上風口為宜,懸掛高度不宜太高,以離地面3 m為宜。建議每2天清理誘捕器下面的盛蟲瓶,夜掛晝收,可以延長誘芯的使用壽命,換瓶時可把誘捕器收起放于陰涼處,以延長使用期。每4~6周需要更換誘芯,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誘芯誘蟲效果降低可二并一繼續使用,以提高誘蟲效果。棉鈴蟲及斜紋夜蛾一般5~7月開始發生,8~10月大量發生,推薦性誘劑應在7~10月連續使用,以減少農藥的應用[6-7]。
棉花蟲害防治實踐中還需要結合兩種情況,一是在面積較大的地方實行棉花病蟲統防統治計劃,統防統治既有利于種植區技術、物資的統一管理,也可消除個別農戶在農藥投入、農藥品種的選擇、用藥時機及用藥量、用藥次數還有勞動力本身存在的人為差距,減少因分散打藥造成的蟲源近距離遷移、取食繼而成災爆發的可能,同時提倡推廣小型無人飛機進行噴藥防治,建立公共植保體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