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林,孫亮慶,劉光榮,劉新穩,張麗娟,張新龍,威海霞,楊磊
(1.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西 九江 332105;2.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0)
鄱陽湖植棉區是江西省的棉花主要生產區,植棉面積占江西全省的70%以上, 主要以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和雜交棉稀植種植形式為主,該植棉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較適合棉花生長,亦有利于馬鈴薯冬播春收[1-2]。但該植棉區棉花生產面臨著勞動力資源不足、人工成本高、病蟲害及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抗災減災能力較差等困境[3],嚴重影響了棉花面積的穩定和發展。要想穩定江西省棉花面積和產量,必須增加植棉效益[4]。因此,面對當前嚴峻形勢,從生產成本降低和產出效益提高兩方面著手,探索棉花間套種技術提高棉田周年效益很有必要。而馬鈴薯棉花連作種植方式為一年兩熟,能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光能、熱量和土地資源,提高復種指數,是爭取糧(菜)棉雙豐收,增加棉農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依托江西省現代農業科研協同創新項目、江西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贛北綜合試驗推廣站項目和江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開展了棉花馬鈴薯連作輕簡栽培技術研究。該研究結合鄱陽湖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依據冬作馬鈴薯高產輕簡栽培技術和棉花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理論,充分利用了冬閑棉田豐富的光、溫、熱資源,將早熟棉夏季直播(5月中下旬)集中成鈴吐絮技術與馬鈴薯冬季播種覆膜提高積溫技術相結合,著力提高棉田綜合經濟效益[5-7]。成功研究出適合鄱陽湖植棉區一年兩熟高效種植模式,集成了“棉花與馬鈴薯連作輕簡栽培技術”,并從2013年起,先后在九江市柴桑區、湖口縣、都昌縣、彭澤縣、德安縣、永修縣、豐城市等地進行了多年多點示范。在實際應用中,認真聽取了示范農戶、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經多年試驗后反復修改,完善了本技術規程。規程于2017~2018年在生產中進一步驗證,棉田產出效益高、技術可操作性強、棉農易接受;并于2018年9月江西省標準技術評審中心組織專家對技術規程進行了專家評審并通過。
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松、有排灌設施的棉田,且應距離公路較近便于運輸;馬鈴薯種植地塊應兩年換一次[8]。
在12月上中旬把棉稈拔除并將雜草除盡,如用滅生性除草劑加芽前除草劑進行噴施除草,在播種前7~10 天噴施,做到不漏噴不重噴。
南北做畦,有利通風透光。畦寬1.2 m或2.5 m(含廂溝0.3 m),種植2行或4行。一般在板地上直播馬鈴薯,并在擺種行間一次性基施硫基復合肥和有機肥料,以滿足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一般氮、磷、鉀三要素施用比例為1.0∶0.3∶0.9,有機肥2250 kg/hm2、硫基復合肥1200 kg/hm2、磷酸二氫鉀30 kg/hm2、鋅肥 15 ~ 30 kg/hm2。
按1 hm2馬鈴薯地預留4.5 hm2地棉稈,或按1 hm2馬鈴薯地預留3 hm2田的稻草。棉稈粉碎發酵方法是就地將棉稈粉碎后,用蔗糖10 g/L水溶液拌濕棉稈粉,積成堆,覆上膜,發酵25~30 天,讓粉碎的棉稈充分發酵腐熟,以防半發酵后覆蓋造成高溫燒芽。
一般種薯量在2400 kg/hm2左右。要選擇抗逆性強、豐產性好的早熟品種,如荷蘭15、中薯3號、興佳5號等。種薯出窖后嚴格挑選種薯,去除爛薯[9]。用脫毒薯于播種前30~40天進行催芽。切薯時用消毒后的刀具,從種薯頂部縱切,切成30~50 g薯塊,每塊留1~2個芽眼,然后用新鮮干燥草木灰或鈣鎂磷肥與殺菌劑混合物(100∶1)進行拌種,防止交叉感染,并掌握當日切薯塊當天種完。
1月上中旬搶晴天擺種,在2.28 m寬畦上每畦擺3行,行距0.6 m左右,株距0.25 m;或1.2 m寬畦上擺2行,行距0.5 m左右,株距0.3 m,種植密度為67500蔸/hm2。薯塊芽眼朝上平擺在已除草的畦面上,距施肥點5 cm以上。
擺種后及時用發酵腐熟的棉稈粉均勻地鋪在畦面上,厚度為7~8 cm,并將棉稈粉刮平整,做到厚薄一致。或者,擺種后及時用稻草整齊橫鋪在畦面上,厚度為8~10 cm,稻草用量16500~18000 kg/hm2。稻草覆蓋好以后,要再進行一次清溝壓秸稈,用溝中清理出來的泥土放在稻草上壓若干個點。
下第一場雨或人工澆水后,趁土不沾腳,棉稈粉或稻草充分濕潤后覆蓋中膜(膜厚4~5絲),在覆膜前認真檢查薯地覆蓋的棉稈粉或稻草是否平整,如發現凸凹不平,則填充補平。經檢查覆蓋均勻,無漏蓋再將中膜覆蓋,蓋膜時邊蓋邊壓,蓋好膜后,邊清溝邊將鏟起的土將膜四周壓實加固。
待薯苗有4~5真葉時,趁晴天揭膜。揭膜后進行一次清溝,做到溝溝相通,雨停溝干,不會積水。
注意防治青枯病、黑脛病、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連續防治2~3次,時間間隔7~10 d。
蝸牛、地老虎等1~3齡幼蟲,用防治地下害蟲藥劑進行噴施;3齡以上的幼蟲或成蟲可在黃昏時將含有糠、糖、水和殺蟲劑的毒餌放在植株的基部進行誘殺。蚜蟲、瓢蟲可用殺蟲劑進行葉面噴施防治。
一是可適當減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用量;二是見花后根據長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10]。
待馬鈴薯葉片變黃后,趁晴天拔禾撿薯。上午拔薯后晾曬,下午按薯塊大小分別撿薯。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如果市場行情好,可從即將成熟的馬鈴薯植株旁拔開覆蓋物取出大點馬鈴薯后將覆蓋物復原,使小的馬鈴薯繼續生長。同時注意,撿出的馬鈴薯不要長時間在日光下曬,防止馬鈴薯表皮變青。
南北作畦,畦面平整,畦寬2.28 m,種植3行;或畦寬1.2 m,種植2行。在整好地或播種前7 d,用41%異丙胺鹽草甘膦2250 mL/hm2加都爾或乙草胺2250 mL/hm2兌清水450 kg/hm2進行噴施除草和封殺雜草,以防雜草再生。
直播棉花品種應根據馬鈴薯的收獲時間來選擇,在5月15日之前能收獲完畢的田塊,可以選中早熟的棉花品種,5月15日后收獲的田塊宜選擇早熟棉花品種(如中棉所50、贛早2號、中425等)[4]。但必須是通過江西省審定,適宜鄱陽湖棉區種植的早熟高產優質品種。
在5月中下旬,采用精量播種機械一次完成播種(點播)、施肥、蓋籽。畦寬2.28 m,每畦播三行棉花,株距0.20 m,行距0.76 m;畦寬1.2 m,每畦播二行棉花,株距0.25 m,行距0.60 m,確保播種密度67500株/hm2。播種深度2~3 cm,每穴播2粒種,用種量30 kg/hm2;用氮、磷、鉀總含量51%復合肥或棉花專用肥600 kg/hm2機械條施在棉花行中間。
在棉苗兩片子葉展平后去弱苗、留健苗,并定苗1穴1株。
棉花播種后開好“三溝”,做到溝中不積水。棉花苗期干旱天氣有7 天以上,則進行溝灌;現蕾后如遇10 天以上不降水的干旱天氣,需將水灌上畦面抗旱。
棉花進入盛蕾初花期,趁透雨后或抗旱后埋施氮、磷、鉀有效養分總含量為51%復合肥或棉花專用肥225 kg/hm2、尿素150 kg/hm2,做到均勻埋施、不漏施。
根據病蟲測報信息,及時防治病蟲害。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根據病蟲測報信息,及時防治病蟲害。選擇代森錳鋅等廣譜性殺菌藥劑、氟鈴脲、吡蟲啉、阿維菌素、火鷹等對路的高效低毒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
出苗前噴芽前除草劑,出苗后用莖葉除草劑。
根據棉花田間長勢來確定適宜的打頂時間,一般在8月5日前后,可采取人工或化學封頂的方式,控制棉株高度1 m左右。
根據棉花長勢情況進行化學調控,一般在苗期(4~5片真葉)、現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打頂后分別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株型塑造,分別用縮節胺15 g/hm2、15~30 g/hm2、30 ~ 45 g/hm2、60 ~ 90g/hm2、90 ~ 120 g/hm2。
10月上中旬,田間棉花自然吐絮率達到40%~60%時,用雙層吊掛垂直水平噴頭噴霧器噴施脫葉催熟劑。如氣溫高,劑量可適當減少;氣溫低,劑量要適當增加;對生長勢旺、秋桃多的晚熟棉田,可適當推遲施藥期并增加用藥量,反之則可提前施藥并減少用藥量。一般使用噻苯隆750~900 g/hm2+乙烯利2250 mL/hm2+水450 kg/hm2進行噴施。但要注意:一是施用脫葉劑的時間不宜過早(適宜的噴施時間為10月上中旬),應保證棉鈴有盡可能長的鈴期,同時還應考慮到施用當時的天氣狀況,最好能保證施用后有5~10天最高氣溫均大于20℃;二是根據施藥期確定施藥量,早施棉田劑量可適當減少,晚施棉田劑量要適當增加;三是根據氣象預報確定施藥期和施藥量;四是施藥期應選擇在降溫后氣溫開始回升之前施藥為好,應盡量避免在降溫之前的高溫日施藥[11]。
根據天氣情況,脫葉前用人工收獲一次棉花;完全脫葉催熟后,可用人工或小型采棉機械一次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