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魁武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100053)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將基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快速地轉化為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即“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nch to bedside”and“bedside to bench”,“B to B”)[1-2]。 轉化醫學的提出為基礎科研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架起了一座橋梁。中醫學的特點是關注臨床,而當下中西醫結合工作者試圖找到一座橋梁,用現代醫學的理論來詮釋我們偉大的中醫學精華。轉化醫學的理念似乎為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帶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
1.1 轉化醫學在國外的發展概況 近幾十年來,隨著以基因工程、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為代表的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礎醫學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大量科研成果未能應用到臨床,造成研究成果與臨床之間嚴重脫節,成果的轉化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轉化醫學應運而生。1992年,美國Science雜志首次提出“Bench to Bedside”(B-to-B)的概念[3]。1996年,英國 Lancet雜志正式提出“轉化醫學”這一明確概念,并被人們所接受[4]。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了轉化醫學發展計劃,提出建立整合多種資源的轉化研究中心,并給予基金支持,由此確定了轉化醫學的新理念,其核心內容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建立一個雙向、開放、循環的新型轉化醫學體系[5]。2006年,NIH開始啟動“臨床轉化型研究獎勵計劃”,計劃在2012年以前建立60個轉化醫學中心[6]。 2009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創辦了轉化醫學的權威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進一步促進了轉化醫學的發展[7]。
1.2 轉化醫學在國內的發展概況 轉化醫學在我國還處在剛起步和摸索階段。我國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基礎醫學的研究,雖然發表了大量的醫學論文,但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率很低。鑒于此,轉化醫學在國內正逐步受到重視,“健康中國2020”提出建立基礎、臨床、預防、藥物一體化的國家轉化整合中心,并在政策和資金層面給予積極支持[8]。現已建成多個不同專業的轉化醫學中心,如協和醫科大學的“病原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的“出生缺陷中心”、中山大學的“癌癥中心”等[9]。但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轉化醫學中心。
中醫學的發展有其顯著的特點,其來源于臨床實踐,并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其發展模式是一種從臨床積累到理論總結,再用理論來指導臨床應用的過程。西方的轉化醫學多遵循先“實驗室”后“臨床”的研究模式,而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多是先“臨床”后“實驗室”,雖然沒有實驗室的研究,但是“臨床-理論-臨床”這個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模式與轉化醫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運行軌跡[10]。那么,轉化醫學的模式如何對我國中西醫結合這種“第三種醫學”有所啟發?不同的研究者均有不同看法。陳可冀院士認為轉化醫學在中西醫結合研發中的應用大致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種是從臨床經驗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及社區應用;另一種是從古典文獻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及社區應用[11]。陳竺院士所領導的團隊從臨床中獲得啟發,分析出其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并闡明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機制,使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從約25%躍升至約95%,該病也成為第一個可被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成為“臨床經驗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研究的范例[12-14]。而中醫藥學家屠呦呦從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獲得靈感,利用乙醚低溫萃取,提取了青蒿素,日后成為治療瘧疾的新藥,成為“從古典文獻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轉化研究的典范。這些事例也有力地佐證了陳可冀院士的遠見。
轉化醫學為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中醫學是典型的實踐醫學,我們可以根據中醫藥理論,指導轉化醫學研究。在青蒿素的結構被報道后,一位前南斯拉夫化學家曾宣稱,他們也曾分離到了青蒿素,只是沒有定下確切結構,因而未發表論文。其實,他們與青蒿素的失之交臂既有偶然性,也有其發生的必然性,因為他們當時從事的是天然產物的化學研究,沒有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很難讓青蒿素直接瞄準抗瘧新藥。同樣,如果不是在中醫學家的臨床實踐中觀察到中藥砒霜治療白血病的顯著療效,就不會有后來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出現。中醫藥豐富的醫學資源,保證了轉化醫學循證證據的獲取。
目前,關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轉化研究,臨床向基礎的轉化研究比較多,但大多水平較低,缺乏深入研究,而基礎向臨床的轉化研究則更少。為了促進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轉化研究更好的發展,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國家增加對轉化醫學研究(尤其是中西醫結合)的資金投入及政策支持,針對有較好前期研究基礎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并對有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給予獎勵[15]。②成立高水平的中醫與中西醫結合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加強與國外先進的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交流,學習其先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③培養更多的跨學科專業人才,鼓勵西醫藥專家系統全面學習中醫藥學理論,同時也要鼓勵中醫藥學專家全面了解西醫藥學的進展和研究方法。④對中醫經典著作進行數據挖掘,繼承和發揚國家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以保證轉化醫學研究的對象能夠始終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之下。
中西醫結合的轉化研究前景光明,但仍需克服一些思維上、方法上的困難,我們應從臨床療效入手,著重進行高水平的轉化研究,將我國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轉化研究事業推向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
[1]Adams JU.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J].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64.
[2]Translational research[EB/OL].[2016-12-20].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lational_research#Definitions_of_translational_research.
[3]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 258(5080):241-243.
[4]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5]Elias Z.The NIH Roadmap[J].Seience,2003,302(3):63-64,72.
[6]Editoria l.Human capital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8,7(6):461.
[7]田 玲,張宏渠,馬凌飛.國內外轉化醫學發展現狀與展望[J].醫學研究雜志, 2011,40(1):17-20.
[8]劉志學.我國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6):1.
[9]焦 飛,王 娟,謝書陽,等.轉化醫學——醫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間的橋梁[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31(9):1-2,38.
[10]張艷霞,張允嶺,薛斐然,等.轉化醫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地位及思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2,19(1):14.
[11]蔣躍絨,陳可冀.轉化醫學與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10):1018.
[12]賈培敏,朱 琦,余 韻,等.低劑量氧化砷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實驗研究[J].癌癥,2002,21(4):337-340.
[13]Fenaux P, Chastang C, Chevret S, 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ll transretinoic acid (ATRA)followed by chemotherapy and ATRA plus chemotherapy and the role of maintenance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The European APL Group[J].Blood,1999,94(4):1192-200.
[14]Zhou DM, Ma LM.The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rsenous acid and retinoic acid combined with darubi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J].Journal of Leukemia & Lymphoma,2015,24(5):307-308,320.
[15]樊光輝.聚力推進轉化醫學創新發展[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6,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