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華
黃泓翔:美國名校畢業的他去非洲做公益
2011年寒假,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的黃泓翔,得到一個機會去厄瓜多爾。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他第一次見到食人魚和各種各樣神奇的生物——原來在大自然中,人類是如此渺小。
畢業前夕,他毅然放棄了全球頂尖咨詢公司的面試機會,著了魔一樣,只想去非洲。在那里,他逐漸了解到一個殘忍的事實:象牙有三分之一是長在大象臉里的,盜獵者為了得到象牙,會活生生地把大象的臉砍掉。象牙帶來的利潤,讓無數人開始無休止地捕殺大象。據估計,每天有100頭大象被殺害。廣闊的非洲大陸上,在一個世紀以前,還擁有超過500萬頭大象,如今卻只剩下約41.5萬頭。
黃泓翔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早在2014年,他和小伙伴就成立了“中南屋”。中南屋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的年輕人送到非洲,做一些相關的調研,和當地的大使館、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一起去做公益徒步,剪盜獵者設立的鐵絲網,救助那些受傷的動物。
辛巴:第一個在非洲全職做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人
辛巴是第一個深入非洲,全職做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人,第一個在非洲注冊NGO(非政府組織)的中國人,現為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主席。這個四十多歲的四川漢子,曾供職于重慶市政府,后來卻拋家舍業,只身到非洲草原,與獅子等猛獸為伍,與盜獵者抗爭,并奔波于全球多地,宣講野生動物保護理念。他希望能夠集合中國人的力量,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人的聲音,證明中國也能為保護人類起源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做出貢獻。
思維遷移
黃泓翔和辛巴都有一份讓人羨慕的高薪職業,他們原本可以擁有更加舒適的生活,卻舍棄優厚的待遇,只身來到非洲,為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學們,你們怎樣看待他們的這種選擇呢?
央視評論:這是一些懷揣著夢想和情懷踏上非洲大陸的中國人,他們大多數人都擁有很好的素質、學歷和修養,他們遠離故土,投身公益,展示出中國融入國際舞臺的新形象。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以個體形象出現在非洲這片夢想的大陸上,他們看到的是全世界,他們有著更廣闊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他們每一個個體都代表著中國。他們希望能在非洲這個舞臺上書寫自己的人生,而這段人生卻是關乎世界和平、友善、共同發展的。
搜狐網: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這些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黑夜里的星星,看似渺小,卻能照亮黑暗。
一年前,在肯尼亞國家公園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上萬根象牙堆積成山,近105噸象牙和超過1噸的犀牛角被當眾焚燒,這是對世界象牙貿易的宣戰。濃煙混著大雨,火苗四處亂竄。擁擠的人群中,一個黃皮膚、黑頭發,戴著眼鏡的斯文男孩,引起了一名美國記者的注意。當聽到男孩說了句中文時,美國記者瞪大了眼睛:以往從事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人中,幾乎沒有中國面孔。這個不服輸的男孩,叫黃泓翔,看似瘦小的他,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已經4年了。
——“搜狐網”
王煜茹:我認為這樣的選擇不值得。黃泓翔和辛巴懷著對野生動物的熱愛,去了非洲,我覺得勇氣可嘉。可是在非洲,幾乎做任何事情都有生命危險。行走在非洲,可能隨時會被獅子老虎咬到,被子彈傷到,被各種有毒的植物刺到……更何況當地的人們根本不理解他們的行為。當地人覺得象牙值錢,就拔象牙;覺得什么動物好,就捕獵什么動物。單單靠兩個年輕人是完全不能讓他們改變觀念的!而且在我們國家也有那么多的珍稀動物需要保護,去非洲保護野生動物,我覺得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
張佳玲:我也認為不需要到這么遠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非洲環境異于國內,常人皆知,熱帶特有的某些生物稍有觸碰,便會危及生命。遠在異鄉的國人在惡劣的環境中艱苦工作,忍受炎炎烈日的暴曬,蠅蟲的侵襲……這樣義無反顧地前去當志愿者又有多大勝算?
對于非洲這塊貧瘠的土地,保護建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之事,我們還是應該量力而行,與其舍我其誰地獻身非洲,倒不如將精力投入在建設祖國的事業上。
趙瑩瑩: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保護非洲的環境,保護非洲的野生動物,其實是全人類的責任。雖然在這個遙遠的地方做“野保”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但是身處異國他鄉的人,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對夢想的執著。中國人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到非洲,就是出于對那片土地的單純的熱愛,這是大家不可否認的。為了自己的愛好,為了不愧對自己的夢想,受這一點點苦,值了!
王梓瀅:非洲如肯尼亞等眾多地區都較為落后,非洲人也許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來保護動物,那有環保意識的我們,就要挺身而出,為改善非洲生態環境做出努力。正如黃泓翔所說:“一個人一生可以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是很重要的。”他們的舉動讓中非交流更順暢,讓生態更平衡,讓大地再次呈現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畫面,不是很有意義的嗎?
徐凡婷:近年來,非洲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導致許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我們要采取保護措施,改善非洲的生態系統,從而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中國青年黃泓翔和辛巴用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來保護非洲的野生動物,我們應該向他們那種偉大的精神致敬。他們不僅展現出了中國人對非洲的無私支援,也為中非友誼做出了貢獻。
非洲的野生動物,到底是誰的野生動物?
這個地球上的生態平衡,誰來維護?
答案很明確。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每個地球人都有責任。
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眾人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像黃泓翔、辛巴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懷揣夢想,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非洲,他們希望成為世界的一分子,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他們年輕,所以更容易融入非洲陌生的環境;他們獨立、有擔當,在廣闊的世界中創造著自己人生的價值。
只要心存善意,哪怕再渺小,都足以改變世界。
當個人的理想和時代的發展相一致時,就展開勇敢和責任的翅膀,展翅飛翔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