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維新
(撫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隨著現代水稻種植體系的廣泛推進,使得水稻產量逐年增長,而病蟲害防治是保障產量和質量的重要環節,總體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地區的水稻病蟲害卻開始出現加重的趨勢。因此,對現代水稻種植體系病蟲害防治現狀和成因進行調查分析,總結規律提出措施,這是從根本上提高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前提。
現代農業水稻技術比以往的種植方法而言,具備種子抗病性更強,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以及種植技術先進的特點,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病蟲害防治也在長期的發展中效果增強。盡管技術先進程度提高,水稻種植卻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反而出現大范圍嚴重的病蟲害問題,總的來說發展現狀并不客觀。其一,先進農機的使用方便了大范圍的水稻種植,大多數種植農戶多選用了農藥防治的措施,以便利用機器一次性地進行病蟲害控制,長期用藥后病、蟲害極易產生抗藥性且會對環境形成污染。其二,市面上水稻病蟲害防治藥劑種類繁多,種植戶對農藥和病蟲種類認知的不明確,往往會選擇不合適的農藥或者直接選擇綜合性藥劑,不僅無法有效地控制病蟲害,也會對水稻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此外,防治方法和工具的使用過于分散,缺乏綜合防治觀念,甚至對病害防治不予重視等都是導致水稻減產的問題。
水稻一直以來就是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在我國的多個地區都有種植,尤其近年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加快,更是推動了水稻種植業的發展。雖然種植技術日益符合現代農業的要求,但病蟲害防治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此,筆者在研究病蟲害防治現狀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如下幾點提高防控質量的措施。
現代農業水稻的發展不僅要擴大機械化種植范圍,還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節能環保的戰略要求,而病蟲害防治中農藥的使用是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這就要求必須采用綠色防治技術。綠色防治技術有不同的種類,需要種植戶先對種類進行劃分進而建立起符合防治要求的防控體系。
2.1.1 種子處理技術 有效的病蟲害防治需要從水稻種子的選擇和處理開始,可以細分為高質量品種的防治處理和種子消毒處理技術兩類。高質量品種的防治處理主要是在前期的種子選擇階段,保證抗病蟲害性能并采用大面積培育稻苗的方法防治。而種子消毒處理技術對不同種類的稻種都有適用性,能夠從根本上完成早期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主要病害稻瘟病就可以通過此種方法預防,而且種子的抗病性能也會提高。
2.1.2 生物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技術中,生物防治是重要的應用方法。一是在稻田種植區域內放養鴨子,最好的時期是在水稻的分蘗期,養殖的數量最好控制在每100平方米兩只鴨子左右,且要在水稻抽穗之前將鴨子收回,這一共育技術對稻飛虱和稻枯病的效果尤其明顯。二是在稻田四周布置殺蟲燈或性誘劑,對害蟲進行誘殺,像水稻蟲害中最普遍出現的是二化螟,可用性誘劑殺死大量的雄性飛蛾以減少蟲害的基數。誘捕器械的設置約為每畝地一個。燈光誘殺技術多是采用頻段式殺蟲燈消滅成蟲,這一技術的投入成本和使用都比較簡便,已是當前常用的手段。如果資金允許可以采用太陽能多頻段式殺蟲燈,對大部分的害蟲進行誘捕。三是天敵防治技術,也就是在稻田間引進益蟲如蜘蛛、青蛙等都可以防治螟蟲等。四是生物農藥防治技術,利用微生物制成的無污染農藥,需要避免在高溫、干旱等氣候下使用,市場上較多的有枯草芽孢桿菌等。一般情況下,為了提高防治的效果需要選擇殘留少的化學農藥配合施用。
水稻種植前期需要進行秧苗的采集和運輸,這一過程中移植的稻苗要進行專業化的檢測,包括患病與否、生長情況以及病蟲害的覆蓋情況。因運輸的稻苗多為幼苗,容易受到外界病蟲害的影響,需做好隔離措施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同時,水稻種植完成后種植農戶要先對幼苗全方位檢查,避免初期就發生病蟲害。然后,根據病蟲害發生的時期定期檢查,若發現病蟲害可依據實際的情況針對性處理,病蟲害嚴重的要及時地摘除。除此之外,化學防治也是有效的病蟲害控制措施,應根據實際的病蟲害類型合理使用藥劑,特別是大范圍的除草和殺蟲時可以適當使用。